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世界经济不断软化和绿色化的背景下,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势头强劲,支撑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不断壮大。然而,当前节能减碳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瓶颈,绿色消费潜能需要进一步激发,绿色竞合的国际博弈日益激烈。因此,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从前瞻视角探讨如何将绿色低碳转型措施嵌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3.
陈铁雄 《今日浙江》2012,(24):42-43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远景目标。这昭示着发展路径的绿色转型,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武昌 《政策瞭望》2011,(7):32-3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谐社会的新内涵、科学发展的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近年来,浙江省委、丽水市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6月,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建设"绿色浙  相似文献   

5.
李鸣 《前沿》2010,(19):155-15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科学技术在不同的时代放射着不同的光彩。如果说农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了黄色科技文明的色彩,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呈现出黑色科技文明的色彩,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则应当呈现出绿色科技文明的色彩。在绿色发展成为21世纪全球主流战略的时代,绿色科技浪潮正扑面而来。本文以生态文明时代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绿色科技的内涵特征、绿色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实践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不是与之并列.人类正在力图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尚不存在.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系统整体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互补性、发展的知识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性等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7.
余春存 《政策》2013,(8):87-88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为我们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方向。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处于我国中东部南北气候分界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对于竹溪而言,就是要高举生态大旗,积极对接融入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坚定不移地建设生态大县,加快绿色崛起,努力建设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的绿色明珠。一、蓄积绿色资源,提升绿色指数。良好的生态植被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竹溪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8.
刘新池 《政策》2011,(9):69-71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扬弃传统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幸福生活型社会发展模式的过程。近年来,仙桃抢抓"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理念,坚持将生态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程和各领域,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9.
在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飞跃。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焦点是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转向”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提供了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反思与批判工业文明模式下的价值困境。构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的价值内涵需要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责任,遵循马克思“人类发展最终目标”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10.
束兰根 《群众》2022,(5):69-70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协同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绿色金融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功能和资源调配作用。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金融大省、产业强省,应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体系,夯实绿色根基,注入绿色能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是党的建设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相辅相成,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200多年前美国康乃狄克州有一位集神学家、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于一身的学者,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目前,他的子孙已传了8代。其中,有13人当了大学校长,100多人任大学教授,14人创建了大学或专科学校,80多人成了文学家,一人就任副总统,一人做了大使,20多人任上下两院的议员,18人成了报社、杂志社的负责人或者主编。但是,同是200年前,美国纽约有一个叫做马克斯·朱克的酒鬼、赌徒,他的子孙也有8代,其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人因杀人被判处死刑,63人因偷盗、诈骗等罪被判刑,因喝酒夭亡或成为残废者也甚多。50年前,美国纽约成立了一个…  相似文献   

13.
徐国超 《前沿》2010,(9):169-173
本体论意义上的"生态"与"家"的意境紧密相连,它不仅指称整体、系统的关系,更暗示着一种"生生"的状态。"生"与"仁"、"和"是同位一体的,在儒家的伦理系统中,往往用"仁心"来诠释生生之德,从而使天道、物道、仁道、人道在生生之道中合而为一。"态"从华夏文明的思维特征上看,与中国传统的"象"思维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文化渊源上说,受儒、道、禅的浸润,"态象"涵摄、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体。"生态"的本体意义便可以从"生"与"态"的辩证关系中作出相对的言说。  相似文献   

14.
张尚仁 《思想战线》2011,37(2):54-58
道家褒愚,并且主张以愚治国。对于智慧则加以贬斥,认为"智慧出,有大伪"。然而,道家所说的愚不是大愚,而是指保持自然质朴的本性,潜心探求大道,一切顺应自然,不用人为去破坏自然。挖空心思运用机巧去破坏自然的本来面目,从自然攫取人所追求的享受,就是道家所贬的"智"。道家褒愚贬智的观点,对学理、人生和治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要想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实意义,就必须理解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真实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础出发透彻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之所在就成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建成“新农村”是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与心愿。革命战争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的不同阶段,几代中国领导集体在农村建设上进行着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铺垫和建设基础,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正在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徐江虹 《桂海论丛》2005,21(5):F0003-F0003,95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具有战略性质的进攻战役。这次大战具有重大的军事政治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对它的功过是非争论,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哲学命题,它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的重大转向。"认识你自己",成为主体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拷问灵魂,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大动力。反思这个哲学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晓明 《前沿》2010,(22):148-151
"族群"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任何族群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族群共生和繁衍历史,并且都离不开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族群认同是族群意识的基本构成,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族群归属的认知和情感依附.族群认同在族群内外的和谐关系构建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研究"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对民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