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新民 《前沿》2010,(9):189-192
意向性与概念图式的融合能使概念认知发生人本主义的变化,从而使人对事物或现象知识的认知与表达,得以达到社会运动本身的那种显现。文章在介绍和分析意向性、概念图式等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意向性和概念图式,以及意向性与概念图式融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更是文化扩散的一种方式。通过译作,把一种文化介绍给另一种文化是翻译的目的,也是交流的意义所在。本文着重例举彝文、汉文、英文三个不同文化群体中有关一些反映颜色、称谓、成语、典故等事物的不同表达,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因素对翻译所构成的困难,意在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操作,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一门调解文化冲突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使得可译性限度和不可译性成为无法忽视的问题.本文试图打破传统的以语言学理论来解决语言学问题的思路,借鉴系统论和控制论领域中的灰色系统理论,论证以该理论为依托来处理不可译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雷超 《前沿》2012,(8):131-132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5.
连佳 《求索》2014,(1):175-178
文化这一概念不但内涵深刻、表征丰富,而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新面貌和特点,很多与文化相关的新概念也由此产生。从图式理论来认知文化新概念,充分分析地域性作为文化图式概念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和价值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实指定义的正确理解之所以是以掌握一门语言为前提的,是因为实指定义产生的是"符号概念",而"符号概念"却已内含了"实体概念"。对基本层次的考察发现了两种认知倾向:求同和寻异,用图式表示为"a=b"。借助于"a=b","实体概念"便能够得以形成。这一切说明"a=b"可能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基本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8.
王怀千 《理论月刊》2002,(11):74-75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专利及专利保护的问题,本文就发明及发现的定位和相关法律问题提出了自己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邹诗鹏 《探索与争鸣》2020,(5):109-114+159
笔者提出的"城市际性"概念,实为"都市际性",且有着中国都市圈及都市一体化的语境。人口密度、都市圈的发展程度、都市化的集聚及溢出效应,以及便捷的交流交通、同城化生活方式,是都市际性得以提出的实践基础。城市际性是社会理论性质的概念,其具有描述与规范(及反思与批判)的双重意义,从描述到规范的提升,有望开放和拓展城市际性概念的实践效应。城市际性有着值得阐释的生存论及精神文化价值,其包含着一种疏解都市焦虑的异托邦想象,意味着一种都市生活方式的变革,意味着重新集聚此前单一都市化进程所失落的地方性,并由此重建都市价值观与都市个性。  相似文献   

10.
谢春萍 《理论月刊》2005,(12):139-142
任何形式的国际交往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来实现交流,翻译便成为了世界不同文化知识交流的媒介之一.翻译使跨文化交流成为可能,人类文明才呈现出既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一名合格的翻译必须至少精通两门语言,知晓和掌握一些有关翻译的一般理论与技巧,尤其是能融会贯通蕴涵于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的文化意识,翻译时才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达到语际交流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中的语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冬梅 《求索》2010,(5):104-10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消解一元中心式主体,用交往理性、对话理性取代主体中心理性的基础性论题,是一个普遍的哲学问题。将语际阐释这一古老而又复杂的人类活动置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域之下,我们不仅获得了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了语际阐释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获得了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了在语际阐释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博弈策略均衡的角度理解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参与人究竟是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制度的要求,以及制度如何因为参与人的适应性策略而不断完善。合适的实施机制是制度发挥作用的关键。制度的自我执行机制实质上是参与人博弈策略的均衡解,它是我们理解制度可实施性的关键。制度的第三方执行机制对于保证制度的可实施性,其作用不容忽视。不过,准确地理解第三方执行机制的作用,应该要考虑执行机制整体性安排中私人执行机制、公共执行机制和道德执行机制的多样性与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信息的诸多属性尤其客观性的不确定,导致其不能被直接适用传统的证据规则,因而网络信息的可采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目前,网络信息可采性认定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法律构建处于滞后状态,相关问题也凸现了出来,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可采性认定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网络信息的可采性认定问题,对进一步研究网络信息司法认证起到了基础作用,也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法仅将电子数据视为视听资料予以适用,但由于其易于复制和改变,证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电子证据的可采性研究变得尤为重要。本人试图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电子数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作为证据使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谌莉文 《理论月刊》2006,(12):118-121
从哲学和认知的观点来看,委婉语思考并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想象、一种创造。本文认为委婉语的在线理解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同时,认知语境促使在这一整合过程中不同的概念产生关联。同时,我们提出了委婉语在线理解中多空间概念整合的认知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金融消费纠纷数量猛增,国内外也出现了与之相关的仲裁实践,但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支撑。国际领域内的重要国际条约、国内的仲裁立法和法学研究为金融消费纠纷可仲裁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基于主体范围界定困难、纠纷类型复杂多样以及存在诉讼定式等传统障碍,金融消费争议提交仲裁的阻力重重。从法的正当性、确定性以及实效性视角考察,金融消费纠纷应具有可仲裁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例举了学者们给毒品下的定义,从中分析医学学者所下的定义与法学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提出应当给毒品概念的三要素予以补充,将其补充为成瘾性、滥用性、有害性和违法性四要素说。其次文章着重对毒品的滥用性作较详细的论述,论证了滥用性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情况;作为独立的特征以及与其它特征之区别的根据;作为独立特征的意义(必要性)等。  相似文献   

19.
对宪法可实施性问题的理论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我们呼吁,上至党和政府下至社会组织、公民,都应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根除传统的"人治"流弊,提高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进一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此规定被认为是类似于大陆法系中原因自由行为的立法例。所谓原因自由行为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的使自己陷入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实施犯罪的行为,因其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理应对此行为进行处罚。但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并不严谨,故此有必要在我国刑法中引入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