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戏曲基于庙会、节庆等民俗活动,逐渐发展出中国人一以贯之的特定戏曲审美趣味。优化戏曲发展生态,传承戏曲文化,要遵守戏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在坚持艺术本真的前提下,不断满足民众的审美需求,以资金支持优秀剧本的创作和表演,以政策扶持戏曲文化事业,以制度培养青少年演员和观众,树立文化自信,最终做到"还戏于民"。  相似文献   

2.
骆朗 《江苏政协》2013,(11):52-53
<正>我国有三百多个戏曲门类,每个剧种都具有中国戏曲的共性,然因各个剧种的形成不同、活动地域不同,受不同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呈现出独具风味的表演特色。戏曲演员是戏剧艺术的直接体现者,以自己的实体作为舞台角色的载体,利用剧本和舞台提供的一切条件,通过对人物的行为、言谈和内心活动等在舞台上粉墨登场的展示,把故事发展、人物感情变化、以及内心世界传递给观众,演绎成为鲜活的舞台形象。戏曲艺术是以歌舞表演故事,不论什么剧种,所演哪些戏,什么风格、戏曲表演都要讲究基  相似文献   

3.
刘韬  宋薇 《人民论坛》2020,(9):140-141
戏曲艺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表现过程中的写意性体现出了深厚的美学精神。现代戏曲是共通性、时代性以及统一性相结合的全新戏曲创作范式,能够让人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真谛。只有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神与现代视角相结合,才能实现戏曲美学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4.
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田蔓莎的概念川剧是一种特立独行的戏曲创作样式,其旨在探索川剧或者传统戏曲另一种表达的可能,寻求可以跟现代人有共鸣的一条路。概念川剧更为重视精神与灵魂的表现。概念川剧的舞台表达呈现出以下艺术特征:对川剧经典的“跨界、混搭”;川剧舞台表演语汇的“互动、拼贴”;川剧舞台呈现的“互动环境”表达;川剧创作理念的“装置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5.
封面人物     
宁波市艺术剧院副院长王锦文是省人大代表,她从一个普通演员、一个B角,到摘取全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主演的《典妻》又喜获全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她在戏剧舞台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无怨无悔。从甬剧艺术训练班毕业进甬剧团一直到现在,王锦文已演了20年的甬剧了。通过《阿寿哥》、《邻舍隔壁》、《半把剪刀》、《典妻》等一出出生动的剧目,王锦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舞台形象。甬剧《典妻》,对传统的甬剧说来是一次艺术的提升。该剧不仅吸收了舞蹈、话剧等戏曲之外的一些艺术元素,而且还一改传统甬剧以说唱为主、形体动作不够丰富…  相似文献   

6.
2004年7月,北京人艺于1999年第三次复排的新版<茶馆>登上了台湾的戏剧舞台,为两岸表演艺术界再创盛事.老舍及其作品在台湾一直备受关注,作为老舍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也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经典剧目之一的<茶馆>,引起了台湾文化界的强烈共鸣和深层接受,观众被吸纳在"笑"、"讽刺"和"诙谐"的戏剧情境之中,其本身的艺术语言和舞台美学创设出新的读者剧场.  相似文献   

7.
从现象学哲学——美学的角度审视,舞蹈传情达意成功的本质,在于其所建构的身体意象融合了舞台外在的身体形象与观众内心的主观情思,使观众在其自身生活世界与舞蹈身体形象内含的艺术世界相互映射的基础上,澄明其与世界的本源归属关系,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共振。在这个意义上,民族舞剧《乳娘》通过对乳娘身体意象在家庭、家乡、家国三个层面上的建构,层层深入地将观众引入其生存与精神的家园,唤起观众对个人生活经验与精神追求的回忆与眷恋,从而生成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不仅是舞剧《乳娘》艺术创作成功的关键,也为同类舞蹈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遊园惊梦》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重要作品。后来,白先勇又和杨世彭把它改成话剧本,在原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进行了新的开拓,增添了别一种艺术魅力。台湾戏剧理论家陈怡真、欧阳子称赞这次探索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综合各种艺术于一剧,第一次成功的将意识流搬上我们的戏剧舞台,成为沟通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多媒体”。我们考察一下《遊园惊梦》就会发觉,几个有着不同艺术形式甚至相隔时间很长的同名作品,形成了一个圆环,即从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昆曲《遊园惊梦》到白先勇创作的小说《遊园惊梦》,再到白先勇、杨世彭改编的话剧《遊园惊梦》,从立体的戏曲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山西省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剧特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汉代百戏流行,到了汉代中期,百戏活动在我省晋南更是风靡一时,虽说当时的百戏还算不上戏曲,但它已经形成、孕育出戏曲艺术的胚胎。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变,戏曲日趋成形。到北宋年间,在我省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南、晋东南的戏曲艺术已达到一定规模。我省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除京剧、豫…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不仅在提倡和发扬现代戏剧艺术方面做过大量的工作,而且对于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戏剧的文化功能都有着卓越的识见。系统地考察鲁迅的戏剧文化活动,透彻地分析鲁迅戏剧文化观的内容和特征,准确地把握鲁迅戏剧文化观的价值,无论是对进一步丰富鲁迅研究的内容,还是对当代戏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震撼力是无穷的,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欣赏罗丹的雕塑,与作者同深思、同哀乐,可以为作品的艺术魁力陶醉终日。看黄银成多姿多彩的戏曲泥塑,我获得了同样的感受。银成没有喧赫的声名,许多人并不熟知他,包括他的故乡内江。凭着对戏曲艺术的痴情,凭着30余年从事戏曲舞台美术的扎实根抵,他潜心创作的戏曲泥塑,却以独特的舞台戏曲人物形象,呈现独具个性的艺术感染力,而逐渐为海内外艺术界所赏识。  相似文献   

12.
谭舯 《统一论坛》2013,(3):66-68
戏曲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的专称,它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一起,并称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但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没有流传和延续下来,唯有中国戏曲屡演不衰,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呈现出极其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戏曲文化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从多个层次和侧面映照出中华文化的神韵风采。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正9月21日,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落下帷幕。在过去的近1个月时间里,剧展的重头戏——大型剧目展演让南宁观众过足了戏剧瘾。一天一场,连续25台精品舞台剧目涵盖了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粤剧、京剧、话剧、民族歌剧、音乐剧、儿童剧、桂南采茶戏、客家山歌剧等艺术门类,是全区各级文艺工作者在近3年来为人民创作、为祖国高歌的艺术创作优秀成果。既是歌海,亦是戏乡。多年来,广西文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5.
郑泽云 《群众》2020,(15):51-52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江苏演艺集团不断创新,亮点频出,率先成立市场化的影业公司,不断迈出技术和商业上的探索步伐,重点发展戏剧数字电影,在戏曲作品现代视听传播与人才接力培养上,始终坚定走创新融合发展之路,开辟一片艺术新蓝海。  相似文献   

16.
七月初,和两位朋友结伴,先后到长春和佳木斯看了两场慕名已久的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以说、唱、舞为表演形式,杂揉了戏曲、相声和小品等艺术门类的若干成份,风格泼辣火爆,在当今普遍沉寂的传统民间曲艺中一枝独秀。近年在东北地区盛演不衰,以至于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同时还声名远播,通过电视上的各种综艺节目而走向全国。在东北,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每晚都有多场二人转演出,演出场所一般是大小剧场、酒吧或夜总会。锣鼓声中,先是一位男演员绕舞台快步走出一个圆场,然后站到前台,笑嘻嘻地随意和前排的老观众打着招呼,即情即…  相似文献   

17.
回归体验,是传统戏剧复兴的重要选择。这种回归不仅要像京剧大屏幕电影和超维度戏剧那样增强观众的体验感、参与感,而且要让传统戏剧回归到体现自身本真性的体验中,使其成为人们主动、持久体验的一种"当场角色扮演"实践。  相似文献   

18.
戏曲艺术的虚拟动作,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虚拟手法的广泛使用,使得戏曲舞台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演出风貌,它的作用已经超出这种手法本身,实际上是为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表现生活的独特途径——以虚拟手法创造的舞台艺术真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裴志勇 《当代广西》2006,(24):55-55
大型新编历史壮剧《瓦氏夫人》是近年在国内历史题材戏剧创作和民族戏剧创作上的成功之作,2001年以来,在国内各戏剧展演上已上演30余场,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第十二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金奖等奖项,深受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在今年9月落幕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广西壮剧团精心准备的大型壮剧《瓦氏夫人》荣获会演大奖。该剧取材于明朝嘉靖年间广西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奉命率领壮乡儿女到沿海抗击倭寇的史实,艺术地再现了当年气壮山河的慷慨一幕。  相似文献   

20.
万海洋 《前沿》2008,(2):175-177
30年代的左翼戏剧创作是整个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话剧发展的必然延续。这一时期左翼戏剧运动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就其戏剧结构从总体上而言有两大特征:二元对立模式和非整一性特点。随着左翼戏剧运动的发展,其自身艺术不断完善,特别是夏衍的剧作在戏剧结构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