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明 《瞭望》1986,(26)
苏州农村,是我国乡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实行“以工补农”的地方。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正在向“以工建农”发展。 苏州农村的“以工补农”始于七十年代初。那时,刚刚萌生的乡镇企业多半依靠农业积累的资金、农村廉价的劳力和简陋的设备创办起来,它们“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在农业这个母体上吮  相似文献   

2.
《瞭望》1986,(26)
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办法,促使农村的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兴俱旺,这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在这方面,苏南农村走在了前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详见记者采写的这组专题报道。  相似文献   

3.
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柯炳生 《民主》2005,(5):19-22
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时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了深刻理解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指示精神,本刊专门约请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同志,请他谈谈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有关情况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广泛存在.在此期间,社会发展往往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出现了社会剥夺现象.只有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工业才有可能实行对农业反哺.中国的"二元"结构具有经济与社会双重二元性,有鲜明的制度安排与行政管理体制特征,资源汇聚于城市与工业部门,加重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索取,使农民以及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国民待遇.中国目前正处在打破体制樊篱,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对变革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作正确的解读.以便更好地加强社会整合,促进以工补农,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实现以城带乡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豫中行(下)     
从农业里长出工业 在我的家乡苏南,由于有社队企业的底子,乡镇企业在这十几年里发展很快,并在工业化过程中以工补农,也推动着农业的新发展。在中部地区,农村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不适合走苏南的路子,而宜于先在农业里边做文章,发展种、养、加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原始积累,逐步向工业化过渡。我把这叫做“在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夹缝里找出路”。 这样找到致富路子的地方,我在别处见过一些。在漯河临颖县南  相似文献   

6.
小企业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经济、社会结构转换过程中长期实行工业倾斜和城乡隔离政策,造成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这是“三农”问题日益严峻的制度根源。“三农”问题的缓解有赖于农村小企业的发展,在农村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小企业布局分散及与农业相脱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正宇  王智结 《各界》2007,(6):29-30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建议》,对“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两大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完成这两大任务,难度是很大的,不仅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还因为这两大任务本身就有矛盾。主要矛盾在于生产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低。由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实力不强,难以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建农”,政府又没有大量财力投入农业,因而这个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要完成两大任务,就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一、保证主要…  相似文献   

9.
韩俊 《求知》2007,(10):13-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完善“少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加快“放活”步伐,逐步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股份合作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形式李祖芳,张世贝一我国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里,农业的发展要顺利实现从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经济到商品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大力发展“高优高”农业,实行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基地化、集...  相似文献   

11.
《瞭望》周刊连载《小城镇,大问题》一文后,引起各方强烈反响。费孝通教授最近写信给《新华日报》“小城镇建设探讨”专栏编辑,就农村商品流通渠道问题发表了见解: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应相应地疏通流通渠道;发展农用运输汽车扩大“乡脚”,促进农村经济起飞;破除汽车厂为农村服务的障碍;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又回过头来促进农业;资本主义是“大鱼吃小鱼”,社会主义是“大鱼帮小鱼”、“小鱼帮大鱼”,形成“大小相辅相促”模式。  相似文献   

12.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而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实行农业产业化。随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股份合作社等新兴经济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大批农村党员和优秀人才聚集到农业产业链条上来,原来以行政村和村民小组为基础设置党组织的传统设置模式以及单一的体系内活动方式已被农村经济成份的多元化、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党员从业状况的复杂化趋势所打破。面对大量出现的新兴产业化组织,党的建设如不及时跟进,势必会造成“缺位”和“断层”。因此,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一 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实行现代化,必须首先实行农村工业化。因为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装备很低,经营规模小,务农劳动力比例过高,没有自我增长的能力,因而发展缓慢。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并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提高。因此,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苏南模式”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模式”形成机制探析○刘家强“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  相似文献   

15.
一、正确估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目前的经济形态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点应当肯定。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功经验。但是,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切不可以估计过高。我国目前的农业距现代化还相距甚远,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属于落后农业。就农村经济形态而论,还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如何估量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目前的经济形态呢?可以用“两个并存”和“两个过渡”来加以概…  相似文献   

16.
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有8亿多农民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高度分散、生产规模小、时空变异大、量化规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就一直存在,并阻碍着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农产品已经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随之出现的农产品结构性矛盾和销售不畅,使农民收入增长减缓问题凸显出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  相似文献   

17.
工业反哺农业——新时期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政策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条件现在已经成熟。中央不失时机作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工业反哺农业立足点在“哺”而不是“补”。现阶段,要着力做好培养农业的“造血”功能、处理好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之间的衔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不发达、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要不要大规模推行农业机械化历来是两种观点见仁见智。70年代,党中央曾提出“1980年我国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宏伟计划,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机械化一度备受冷落。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民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又逐渐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9.
经济平衡发展和重视市场作用早在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布哈林就指出,其基本的经济观点,就是经济的动的平衡观点和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他认为,在过渡时期要做到经济的动的平衡发展,必须处理好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政治和经济的关系。1、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布哈林反对当时的两种观点,即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转到工业,最大限度地发展工业,以及保护农民经济,免除用于工业的一切赋税。他反复强调工农业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工业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只有在农业迅速增长基础上,在工农业结合的条件下,工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剥夺农业发展工业,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他还注意到轻工业周转  相似文献   

20.
钟真真 《民主》2004,(3):12-14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农业的状况如何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没有比农业与农村建设更重要的问题。半个世纪以来,甚至远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以来,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放在首位,“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近50年来,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对城市里的工人、干部、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是实行“一国两制”,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也是造成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