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政法学刊》2015,(6):14-21
当前我国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巨大,且非正常访较多,加上信访机关常处置不当,使得涉法涉诉信访活动对公民"维权"与社会"维稳"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涉诉涉法信访困境之出路在于法治化,而其法治化的前提是"诉"、"访"分离。关键点为以下四个方面:改革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依法维护涉法涉诉信访秩序;加强和改进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闹访、缠访、集体访等非正常访亦呈多发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法律的修订赋予检察机关更多职责任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对违法上访行为打击不力等因素导致。应完善审查受理机制、案件办理机制和息诉化解机制,建立信访依法终结机制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同时还应强化源头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央政法委制定的政法[2005]9号文件《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第二条规定,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本文则以法院涉法涉诉信访现状为立足点,对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提出一些想法,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律》2014,(2):16-1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健全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努力形成依法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合力。2013年年初,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把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确定为政法系统的重点改革之一,明确了试点先行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决涉法信访问题,破解涉法上访难题,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当前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了源头,也就抓住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根本。本文现结合商丘两级法院涉诉信访的情况,就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青海检察》2010,(2):19-22
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是人民检察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海东检察机关紧紧围绕工作大局,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作为保护诉权,维护社会稳定的突破口,作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切入点,认真办理、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各种利益和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涉法涉诉信访局面依然很严峻,为改变信访格局,有效化解信访矛盾,对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进行改革显得日趋重要。根据基层院面临的信访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检察机关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信访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涉法涉诉信访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是信访制度中的一种,既具有权利救济等重要功能,也存在一些弊端。近年来,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是困扰国家机关的老大难问题,申诉案件多,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突出,涉法涉诉信访机构面临沉重的信访工作压力与负担,由此造成的涉法涉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现象也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对涉法涉诉信访机构不作为的界定以及不作为的现状及危害,并提出了对这种不作为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构想,以期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9.
根据当前情况显示,在涉法涉诉刑事信访工作办理过程中,存在信访人为同一案件到各政法机关信访,各政法机关因各自职能管辖分工,使信访人得不到明确答复,致使信访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信访人对政法机关不理解产生对立情绪,激化矛盾,产生不稳定因素。为此,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创立在区委政法委领导下统筹全区各政法单位的涉法涉诉信访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各政法机关的优势互补,使稳控工作形成合力,从而积极为群众化解矛盾,打开全区涉法涉诉刑事信访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各项社会制度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正处于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各种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涉法涉诉信访案件高发,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本文指出分析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基本维度,并探索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现实路径,对于在法治轨道内解决涉法涉诉信访工作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涉诉信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缠访、群访、重复访、越级访、多头访等非正常信访现象日益增多,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并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涉诉信访处理得好坏,也逐渐成为党委、人大以及社会公众评判法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断言,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涉诉信访都将是各级人民法院不得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有强要对当前涉诉信访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以尽快使人民法院处理涉诉信访工作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论涉检信访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的"敏感期",各类社会矛盾和焦点问题日益增多,不安定因素也急剧增加。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越级访、重复访、告急访等涉法、涉检信访案件日益增多。如何做好涉检信访工作,已成为检察机关亟需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建立健全涉检信访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江苏 《法制与社会》2012,(32):157-158
目前法院涉诉信访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涉诉信访案件依然居高不下,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缠访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如何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涉诉信访案件,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建设顺利健康发展,是人民法院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践,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4.
邹燕珠 《法制与社会》2013,(28):175-176
涉法涉诉信访是当前各级政法机关面临的非常现实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建立涉法涉诉信息共享平台可确保信访工作的畅通高效,促进司法改革的深入开展,有效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进程。本文试从分析涉法涉诉信访共享平台的机制完善、现实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入手,对涉法涉诉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作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从源头上预防涉诉信访案件,更好地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司法保障,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结合近年来涉诉信访的工作实际,以2009年至2012年办理的信访案件、进京访案件以及中央政法委交办案件为统计标本,分析了当前涉诉信访案件的主要特点、成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化解信访问题的成功经验,并就进一步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措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涉法涉诉信访的主要特点(一)重复信访数量上升,"信访不信法"现象突出多头访、越级访、重复访在信访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以2009年-2012年恩施州两级法院为例,重复、多头交办占信访总量的50.3%。涉法涉诉信访的总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涉法涉诉案件大多经过了漫长的司法程序,有些信访人多年来四处上访,他们通常认为,关注领导的层次越高,问题就越容易得到解决,找的部门越多,问题就越有可能解决。  相似文献   

17.
涉法涉诉信访提法始见于2005年2月中央政法委下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它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涉法涉诉信访现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黄晓云 《中国审判》2014,(10):50-52
日前,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涉法涉诉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健全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文件”),通过理顺入口、谨防程序“空转”、畅通出口,细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配套措施,为政法机关妥善处理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涉诉信访同样呈高发态势,已成为困扰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个难题。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相关法律的出台滞后于经济发展,移植法律的非本土化使法律体系“洋味十足”,缺乏民众基础和认同感,导致涉诉信访频发。信访法律体系有待建立,目前的信访法律体系中,法律位阶最高的《信访条例》规定操作性不强、规定不完善,使得实际工作中对涉诉信访处理人治色彩浓厚。本文指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涉法信访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20.
涉诉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局,是当前人民法院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涉诉信访问题曰益突出。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我院党组深入调研后认为,就法院自身而言,涉诉信访问题本质上反映的是案件审判质量和当事人权益的保障问题。要从根本上破解涉诉信访难题。有效遏制涉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