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急剧增多。当前也存在一些中小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生活垃圾来解决"垃圾围城"困境的不良现象。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本文提出适合农村未来发展的生活垃圾循环利用模式,并通过讨论其必要性与可行性,梳理现行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推进城市管理创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使一个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实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传统方式转变,并产生城市影响、城市传播、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地区掀起了"宗教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相关宗教活动的民众人数日益增多。基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调查数据,从宗教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功能主义三个理论视角出发,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重建农村传统互助体系;加强基层教育工作,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4.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有助于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纵深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文章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研究视角,以成都市A区B村实践为例,明确政府、村党组织、村民、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角色定位、利益冲突、权利义务或权力责任分配,认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原因在于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分配不当、信息交流不畅、监管纠错不足,并提出以权责匹配制度、信息交流制度、监督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利益协调路径,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往往不能与发展相协调,普遍出现土壤污染、水资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问题。因此,要从多角度入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提高农民环保教育实现思维方式的"绿色化"、重构经济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创新财政体制改革实现资金运行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成都市生活垃圾现状的分析,提出城市垃圾的治理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现垃圾的"三化"处理。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协调,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向"三农"倾斜,改革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为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和平台.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建筑垃圾必然大幅增加,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围绕建筑垃圾(渣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管理原则,运用城市数字化管理体系,促进城市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市场化平台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5年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部分农村的实地调研数据,本文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理过程中农户的垃圾分类意识、农村垃圾的治理环境以及农户对政府部门垃圾处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总体上江苏省政府对农村地区垃圾处理很重视,但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意愿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农户的垃圾分类意识与其年龄和学历水平成正比,农村垃圾的治理环境的改善需要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政府相关部门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态度与投入直接影响农户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氛围。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垃圾分类已经成为新时尚。为解决当前"垃圾围城"的困境,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现况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学界关于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垃圾分类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更需要公众、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参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通过对公众行为、企业利益、政府政策等涉及垃圾分类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的分析,建议地方政府应采取提高公众参与度、引导企业发挥积极作用、加快立法健全相关制度以及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政府的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电子垃圾污染日益严重,而有关防治电子垃圾污染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系统性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及利用法律体系,完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并加强对电子垃圾进口的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陕西提出了"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安康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把建设"美好安康"作为发展目标,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陕南循环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循环发展和建设美好安康需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障,其中干部考核机制建设是基础。要把完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与安康循环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服务作为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和建立与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供给机制的措施:转变政府职能,由"划桨"到"掌舵",由"垄断"到"合作—竞争";引入市场机制,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供给效率;优化"第三部门"制度环境,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增强农民参与合作能力,克服农村社区服务"搭便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农村消费市场为基础,深入分析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从提高农民收入、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树立科学消费观念、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出发提出撬动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些建议,逐渐转变经济增长过于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格局,向"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是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随着精准扶贫工作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外来工业污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等。通过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环境治理的问题,提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农村垃圾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但是我国关于农村垃圾的回收、处理和污染防治的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法律体系上不健全、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回收与处理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制基本空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环境公益信托的经验表明,我国可以在《信托法》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垃圾回收与处理的实际需要,围绕设立、信托财产、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监察人、管理机构、税收优惠等方面,构建农村垃圾回收与处理的公益信托制度,以解决农村环境保护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遭遇了“垃圾围城”的困境.寻就解决该困境的对策成了政府与社会的当务之急.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渐渐进入人们的视域,该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资金困境而且还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目标的策略.当然,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它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结合湘潭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这对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重障碍。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需要探索破除制度和经济的"二元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扩大重点项目覆盖面、农民"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等一系列统筹推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破解垃圾围城的重要途径。然而,大陆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实施十余年仍然进展缓慢。以上海为例,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政策的基本分析框架,核心是以制度创新强化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以机制创新夯实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以系统思维提升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政策实施存在"政府热、市民冷"、分类实效难以发挥,机制设计存在瑕疵、利益分配不合理,前置环节不到位增加末端处置压力等困境。对此,重点围绕做强源头分类体系、优化清运作业体系、完善末端处置体系、健全资源回收体系和充实国民教育体系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活方式由生产方式决定,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应与农村产业特征相适应,但也离不开一定程度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支撑。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缺口较大,建设和维护所需巨额投入与投入能力不足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不能忽视一个客观趋势——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对农村生活条件现代化建设有真实需求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从空间维度看,优化农村空间结构、通过人口适度集聚缩小建设空间范围、提高投入效率是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必由之路。从时间维度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一个渐进过程,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通过大范围"合村并居"等形式快速推进农村人口集聚的社会条件尚不成熟。当前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应有战略定力,根据不同村庄的区位、禀赋与发展趋势分类推进,"保底"与"集聚提升"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