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经》一书描述了一个最高的存在,"道",这个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哲学内涵,同时也是老子构建理想社会所提倡的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第四章里,老子阐述了道之"用"是什么,以及道如何"用"的问题。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它是讲述人的生活态度的问题。由于现在流传下来的文本非常多,而各个文本的短句注释都不尽相同,为减少歧义,本文以河上公注老子为蓝本,简单分析老子的道之"用"。  相似文献   

2.
王弼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提出著名的"崇本息末"思想,理解王弼"崇本息末"的"息"字,是认识王弼思想的关键。"息",是一种使事物回归自身本性的过程,可以使"末"回到最真切最朴真的状态。王弼的"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崇本攻末"、"崇本治末"并不矛盾,"息末"是"举末"、"攻末"、"治末"的最终目的。在"息末"的方法上,王弼提倡"以无为本",即"以无为本"就可以"息末"。"崇本息末"是王弼在对道家《老子》一书做注解中提出来的,然而却体现着儒家的精神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载体,唐代李世民大力提倡道教,《老子》被称为《道德经》,到了唐玄宗时代,《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老庄”成了道教的必读经文。《老子》原著不过五千言,《庄子》一书也不过三十三篇,它们是一字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包揽三玄三要的妙义,从中能体会到许多艺术的法则。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老庄”,历代的中国山水画也充分体现了“老庄”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老子》五千言包含大量政治思想,历来受到人们重视。随着地下有关文献的出土,《老子》研究进入新的高潮,在此作者希望通过对近年来学者关于《老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得出对老子政治思想特别是有关老子政治理想的新的认识,即"道莅德归"的政治理想,并总结了老子政治理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5.
《老子》之"善"的内涵,不同于带有伦理道德意味的一般意义,而是一个特殊范畴。然而,这一重要范畴没有得到历代《老子》注本的重视。通过对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通常解释的质疑,进而考察"善"在《老子》全文中的指向性,认为老子之"善"是指向"道"的。比照其他先秦诸子的"善"的用法,发现作为特定范畴之"善",在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的思想体系中,虽然内涵有别,但都是对于各自终极目标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平日的工作十分忙碌,难得有时间出门放松。前几日,我忙里偷闲,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天的近郊游——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文化行。在短暂的"老子故里"参观旅游期间,我对老子以及老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老子所提出的"无为"、"不争"等思想充满钦佩,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创始者,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凸显和谐的哲学精神,体现于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道的统一,即"天人合一"。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们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与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倡导天人合一,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道家自然美学的开创者,其《道德经》印证了高远深邃的人生智慧。"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自然皈依"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君子人格模式,体认着老子"以水喻道"的敏锐睿智的思辨特质,召唤了历代仁人志士在人格实现上日趋走向完善、达求和升华,从而使得老子哲学始终蕴含着悠长隽永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一书独具特色,其散文艺术有其独到之处。本文从《老子》散文的诗性特征、《老子》散文的情感内涵、《老子》散文的语言表达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老子一书的散文艺术。  相似文献   

11.
《管子》四篇继承了老子道论的本原性,承认了道的玄妙不可言说,延续了老子道论的虚静无为和辩证思想。同时,基于黄老道家治世之目的,创立了精气论,将老子"天地之外"的道转化为"天地之间"的道,援法入道,儒道结合,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养心治国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一书中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本文从人与自然、外物与自身、君与民三个角度阐述,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适度的物我观、"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探讨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老子》中首次提出的"无为"管理哲学理念,是我国传统辩证法思想在管理理论中的运用和管理实践中的延续,对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重要影响。即使在现在,"无为"管理哲学作为一种高境界的领导智慧,对于改善组织管理状况,提升组织管理水平,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晗 《工会论坛》2009,15(6):148-149
20世纪初期,古史辨派发起了一场关于《老子》问题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关于《老子》一书的不同见解。由于资料的局限,这些见解既有各自的主观性、片面性,其中又不乏真知灼见的成分。目前可以联系出土的《老子》一书,沿着更新的思路加以进一步地鉴别和发挥。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16.
皖北地区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养生家辈出,如老子、管子、刘安、华佗、曹操、嵇康、刘伶,养生文献也同样丰富,如《管子》《老子》《淮南子》。除此之外,皖北地区出土资料《万物》和《行气》也记载部分养生内容。  相似文献   

17.
《老子》五千言自始至终围绕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管理者即侯王究竟应如何行事才能既有效地、更好地巩固自己的地位,又能使国家乃至天下和谐有序。为此,《老子》提出了一整套极具特色的侯王之道,其学说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且久远的影响,即使在当前也不失其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在中外思想史上,《老子》堪称第一部首脑论杰作。  相似文献   

18.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一"、寡欲"的哲学基础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德经》,言简意赅,通篇阐述“道”的本质和如何以“道”为人处事,宣扬道家思想。书中运用大量比喻等修辞手法,围绕“无为”和“不争”两大主题展开。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止是一种治术或管理艺术,而是“道”的体现,如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宇宙本原,在他看来,道自身是无为的,而道在宇宙之间运行的结果即宇宙万事万物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各有其序、各遂其性、各得其所,达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老子生活在战乱频发、动荡不安,又充满生机、变革图新的春秋时代,其代表作《道德经》一书,不乏对战争问题的探究.“道”是干、是源,而老子的战争观是枝、是流,是对“道”的运用.在对“道”的准确把握基础上,从战争论、兵略论两个方面透析老子的战争观,展现老子战争观的精神实质,并指出老子战争观对后世特别是兵家理论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