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君 《理论导报》2014,(8):18-20
正(接上期)三、中国梦不是"普世价值"梦西方"普世价值"打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幌子,宣扬这些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共同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实,这种"普世价值"不过是人们的美好幻想而已。价值和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决不能混为一谈。价值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具体到社会生活中,价值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的实际满足关系。一个事物作为客体能满足主体的利益需要,我们就可以说,这个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价值,不同的立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价值观,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无产阶把无私奉献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则是极端利己主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价值理论,对于我们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的革命人生观,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的价值说到底是奉献和索取的问题。在人的价值关系中,奉献就是价值客体的有用性对价值主体的实现,索取就是价值主体的需求在价值客体上的实现。两者是一对矛盾,而奉献是矛盾的主要方  相似文献   

4.
《党课》2007,(3):17-17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关于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6,(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简言之,就是由谁培育、向谁培育、培育什么、怎么培育的问题。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客体或对象主要是针对一般的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显然,不同的培育对象,其培育的主体应当有所区别。针对社会大众以及青少年,针对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等群体整体而言,当下应当培育的重点是道德建设或道德价值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探索》2016,(2)
当代中国价值观展现的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与价值取向,是多元社会主体在交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共识的集中表达,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认同。其意义与功能体现为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诉求,丰富社会关系,塑造价值共同体,形成"社会共识"。从理论与实践的内在本性而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有助于增强价值的选择、整合与规范能力,推动价值共识与价值自觉。从未来价值取向而言,需要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基点,强化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信仰,整合与引导多元社会思想发展,规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增强社会主体的价值自觉与自信,进而凝聚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7.
施国良 《求实》2006,(Z4):129
价值问题已成为哲学研究的专门问题.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史是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客体使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对主体的发展有肯定作用,就是正价值;反之,就是负价值.价值不是客体本身,也不是客体属性,而是一个关系范畴,是客体与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就是价值的本质,这个统一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关系中的形成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是在能动性作用下的主体在实践关系中认识价值本质的过程。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就是主体在科学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关系促使客体按照主体愿望而满足主体的效应。因而,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比较能够深刻把握价值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两个维度中深刻体现了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的根本特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确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各种选择和决定,在这些选择和决定的背后是我们所持有的价值观。价值既是人的认识的必须把握的一种特定关系,也是指引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我们无法离开价值的判断,井且价值观随时代而发生着改变。用哲学的眼光看,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主体的现实需要是客体是否具有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公共行政领域同样也具有价值的问题,并*是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对公共行…  相似文献   

10.
政治的价值     
党中央要求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其中讲政治是核心。那么什么是政治?政治又有什么价值?政治是一种历史现象。政治概念属于阶级的、历史的范畴。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机构是政治的基本内容。此外,政治还包括各阶级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以国家政权问题为中心议题的、各阶级对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论观念和思想体系。政治价值则是指作为价值客体的政治对一定价值主体的利害得失关系。无产阶级政治的价值是指无产阶级政治对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着手对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进行具体研究的时候,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谁在评价?评价什么?即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过程看作是一个活动和功能的动态结构的话,那么,主体和客体就是构成这个结构的两极,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极,都不可能构成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的结构,不可能产生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的活动和功能。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活动的两极不是简单的、直接的二项式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还存在着中间或中介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评价主体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实…  相似文献   

12.
信任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即主体预期客体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并将自己的需要托付于客体而形成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对客体信与任的统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和社会转型期,研究信任机制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章越松 《探索》2007,3(4):15-19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形成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从价值哲学向度看,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具有坚持历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等方面特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人民为本",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话语表达是"为人民服务",遵循的基本价值原则是集体主义。"以人民为本"、"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在不同层面上的表达,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民本主义价值观中合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近代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的辩证否定与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15.
构建诚信社会要正确处理其与法治的关系."推行诚信以法治为基础"与"推行法治以诚信为基础"谁更重要?以法治手段构建诚信社会之重心在于规范"民"之行为还是"官"之行为?"依法治国"是否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恪守诚信的庄严承诺等问题,是在构建诚信社会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制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一要求,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法治区别于人治,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信仰法治。古人有云:"官者,民之表也。为官不善,何以导民向善?官风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主体性的三点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主体性的内涵及认识误区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和属性,它不仅与主体关系密切,而且也与客体相联系;脱离开主体与客体,也就谈不上主体性。郭湛教授把主体和客体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他指出:广义的主体和客体,指的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方与受动、被动的一方,因而广义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动与受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狭义的主体和客体不是以事物之间的作用,而是以人的活动发出和指向为尺度来划分的。在这个意义上的主体是活动着的人,客体则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  相似文献   

18.
一、引论 价值思想亦称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根本观点及思想体系。价值思想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是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在实践中,主体要对客体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真假的判断和识别,还要根据客体对主体的效用进行利和弊、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的识别,这就形成了价值认识。从上述意义上说,实践就是由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构成的价值关系。价值就是一定价值关系中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或意义,它在量上表现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探讨社会价值观问题,有两个基本事实应该引起充分注意:其一是建设主体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在当代中国社会中,56个民族、多种社会阶层、具有不同信仰的宗教、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不同行业、各种社会团体、乃至不同的个人等,构成了小康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并且,伴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是建设主体现实价值关系的多样性、动态性。价值作为“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是以“人的内在尺度”或“主体尺度”为根据的,呈现出“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促进其真正内化与有效融入,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新时期不断推进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实现与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两者呈现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