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广大农民的改革实践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并由此推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农村一系列改革的核心是确立广大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三农"问题日益凸现,我们需要思考:云南省如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进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逐步缩小与全国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农民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低,维权意识较弱,农民权利经常受到来自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侵害农民权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保护并完善农民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农民世代生活在农村,农村是农民的农村,农民是农村建设发展的主体,农村的繁荣富裕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积极参与。那么农民对农村建设的参与度如何呢?好像不容乐观。一项实证研究通过分析农民参与农村建设的368份问卷调研数据和访谈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民主体意识不强;第二,农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知识;第三,农民尚未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原因是复杂的;第四,不同类型的农民对主体意识与参与行为的认识不同。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一项长期、艰巨的伟大事业,农民是这项事业的主要实践者,新农村建设只有动员农民、组织农民、依靠农民才有可能实现。文章以农民主体为主线,主要论述了农民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以及制度保障,认为只有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把农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因为其涉面广、难度大、地位重要而成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的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带动其他诸如社会稳定、环境、犯罪等问题的解决.尽管其本身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农民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带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基层行政工作入手.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保证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缺乏活力是制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重要因素,明确各供给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活力欠缺的根源,并从多元主体共同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增强供给主体活力的对策是提高供给主体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的根本之策,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除了农村原来的利益主体之外,外来的利益主体也对农村的利益分配施加压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农村的利益分配过程中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直接决定农村利益分配的结果。解决农民利益被其他主体侵害的问题,必须规范村级组织的运行,强化对村级组织的监督,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和疏通农民维护利益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介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农民个体小生产之间的全新的生产方式,它的出现弥补了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增强了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并且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以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广阔视角和深邃洞察力的重要理论,主要包括农业战略地位、农民主体地位、科教兴农、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等内容,为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对指导当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民增收有着极大的意义和作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分工协作的关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和路径都可以从分工协作的角度进行解释。同时,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应注意农业、农民的主体地位,信息化建设、分工协作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