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服刑人员人格特征与自控性、适应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刑人员在监禁刑期间,不同的人格特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对于再社会化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通过自编量表对漳州市多所监狱服刑人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人格特征在自控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适应性和再社会化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对我国女性服刑人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在押女性服刑人员人格与正常人人格没有显著差异;采用美国常模和中国常模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从现有的数据来看,美国常模对于区分高低分特征更具有现实意义;典型案例中的犯罪人员人格特征缺少普遍性,不能代表犯罪人群的总体。  相似文献   

3.
行政过程的推动及行政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作为"行为"的内在指引,"人格"影响着行政主体与行政客体的互动质量。不同的行政体制要求和型塑不同的行政人格,不同的社会状态要求和型塑不同的个体人格,双方人格是否匹配及匹配程度影响着行政效果的实现。"人格"具有稳定性及独立性,转变速度可能落后或超前于与政治经济社会体制,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都可能与制度之间存在不匹配,加之制度自身存在的不完善,依赖于此的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也存在一定缺陷,行政人格与个体人格发生错位,导致行政失灵。  相似文献   

4.
股东有限责任排除适用与公司法人格否认,是最易为人们所混淆的法律概念。在诸多国内外的有关公司法人格否认理论的文章中,股东有限责任排除适用与公司法人格否认常常被混同,股东有限责任的排除适用通常被纳入公司法人格否认的范畴,甚至将二者等同。然而,在笔者看来,正如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法人格尽管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二者是不同的法律概念一样,股东有限责任排除适用与公司法人格否认亦尽管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毕竟有实质的不同,将二者混淆甚至等同将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混乱。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对股东有限责任排除适用与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关系进行辨析,之后归纳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比普通人严重;服刑人员获得的总体社会支持显著地低于普通人;服刑人员比普通人的特质应对显著地更积极;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领悟社会支持显著负相关;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特质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特质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有无职业的服刑人员在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服刑人员在社会支持上相关显著,不同年龄的服刑人员与积极应对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警察职业人格是警察职业群体区别于其它职业群体的重要特征.江西省司晋督警衔晋升班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班民警的总体人格类型属A1型,他们(主要是男性民警)离警察的职业理想型人格尚有一定的距离.在不同岗位和部门工作的警察中,其职业人格类型并无实质性区别.年龄对警察职业人格的形成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服刑人员心理分为积极和消极的心理两种特征。服刑人员心理危机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危机、个体人格特征引起的危机等几种形式。科学分析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全面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素质,进一步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法理论界对“人格”一词在不同的场合赋予不同的含义使用,如将人格等同于权利能力和主体资格;将人格等同于人格利益,将人格定义为人的一般法律地位等等。这种状况造成了法学界对人格定义的混乱。因此应将对“人格”在历史上发展脉络做详细考证,辨析“人格”的含义,以理清“人格”与民法其他相关概念如:权利能力,人格权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格与财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人格制约财产,财产对人格存在着依附关系;另一方面,财产状况又会反过来对主体的人格产生一般性影响."无财产亦有人格"强调的是作为人之人格应然的理想图景,即人格的享有不应以财产的享有为前提."无财产即无人格"试图讲述的则是实然的社会图景,即无财产的人不能享受到他应有的人格尊严.面对与理想图景不符的现实,以及由此产生改造之的良好愿望,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进路.谁更对,谁更错?或许不是一张"某某主义"的标签就可以分得清的.  相似文献   

10.
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是监狱改造的重点,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关注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有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探讨影响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外部因素,从服刑人员心理矫治方法本身入手的研究不足。认知行为主义假设服刑人员的错误认知模式是其做出犯罪行为的直接驱动。因此,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帮助服刑人员识别错误思维,进而改变其错误认知,以达到改善服刑人员人格、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在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能够改变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相似文献   

11.
论变态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态人格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人格类型。在我国,变态人格已被人格障碍或反社会人格所代替,这种现象反映出理解上的混乱。通过对变态人格术语的演变、变态人格与相关术语之间的关系的探讨可以澄清对变态人格的认识。此外,对变态人格的诊断标准、形成原因及其矫正也作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12.
现实婚姻生活中的侵权行为,严重地侵害了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危害着婚姻家庭关系的健康和稳定。婚姻中的夫妻往往被人们视为一个共同体,而忽视对夫或妻个体人格的关注,但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又有夫妻各自独立的权益。作为婚姻权利的救济措施。夫妻侵权民事责任制度对保护婚姻当事人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应当在婚姻家庭法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婚姻法》对于婚姻存续期间夫妻关系的法律调整适用的是离婚损害赔偿的民事救济,对不涉及离婚的夫妻之间人格侵权纠纷的民事责任的追究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婚姻关系尚未破裂之时,当事人只想用民事惩罚措施,使加害人更加明确承担法律义务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因此,建立婚内侵权的民事责任即可弥补法律规范之空白,有效地阻止夫妻间侵权行为发生,也是维护稳定及和睦婚姻家庭生活的积极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婚姻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夫妻关系的建立是婚姻家庭关系形成的基础.国家积极并行之有效的婚姻创设与调整家庭关系的立法与司法,不仅能提高人们相关的法律意识,明确合法配偶间与其他家庭成员间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其社会责任,而且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与发展当代婚姻家庭制度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育权初探     
目前对生育权问题的争议很多,争议的核心问题是生育权的性质和主体范围。生育跟婚姻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应当是人格权而不是身份权,是一种绝对权。生育权是公民的人格权的观点也得到国际法的支持。生育权的主体理应包括男性和女性,所有夫妇和个人,赋予男女双方都享有生育权合乎我国法律以及国际法的精神。但是生育权在行使过程中必须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影响、男女生育权的冲突等。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生育权的立法,将生育权正式作为民事权利中人格权的一种规定于未来《民法典》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然而,在一些青年学生当中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人格缺陷。要塑造健全人格,青年学生要强化自身对健全人格塑造的主体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外在环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著作人格权与一般人格权的关系,学者间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认识.通过对人格权概念和权利内容的分析,指出我国民法中的人格权列举式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纳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在对人格权认识的基础上,对著作人格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著作人格权的具体内容,指出著作人格权与人格权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对人格权与著作人格权的概念和权利内容的比较法分析,指出著作人格权属于一般人格权的范畴,并对著作人格权的客体、放弃、转让、继承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形象代言广告是以形象权的有偿使用为基础的广告形式。形象权是一种综合性具体人格权,既不同于单一客体之上的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等,也不同于抽象意义上的一般人格权,应被规定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类型。形象代言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签订的,约定由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个人形象为商品或服务促销的合同,其与一般雇用合同存在较大差异,应属一种相对独立的合同类型。  相似文献   

19.
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受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预防是减少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有效手段,自我调适是大学生人格障碍矫治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列团体行为训练,改变其问题行为,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人格权的商品化问题早已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权利定性出发,对人格权益中财产利益的保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我国人格权法的修订为契机,再次探讨此问题,应在人格权体系中明确人格标识的概念,进一步界定人格标识中的财产利益,并对比分析国外发达商品经济国家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以及我国目前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法律规定,完善我国人格标识中财产利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