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面对资本主义理性化以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理性的概念,指出人类的出路在于营造一个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想言语情境.本文详细阐述了理想言语情境这一概念,并从理想言语情境的现实悖论和理论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理想言语情境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行性.最后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破”或者是“立”的方式对待理想言语情境,必须在“破”中求“立”,“立”中求“破”.  相似文献   

2.
追求精确的目标使法律发展出了一套专门语言,这种语言在许多方面与日常语言不同。法律的科学化带来了法律语言的技术化,法律语言作为专家语言日益与日常语言分离,伴随这种分离的是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分离。语言是存在的家,生活世界存在于日常语言中,技术语言泛化带来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法的现代性问题源于语言的分裂。交往行动与日常语言密不可分,只有实现技术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有机融合,才能实现沟通理性对工具理性的治理。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活世界”作为中国当前教育学理论探讨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已经在教育理论及实吓中导致了一系列的变革,将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传统的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转变为以理解与对话为基础的主体性的我一你交往关系。这一转换直接带来了中小学日常教育活动的新面貌,如我一你式温馨评语的兴起与这一转换直接带来了中小学日常教育活动的新面貌,如我-你式温馨评语的兴起与推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转换,但是,在将“生活世界”这一西方概念用于中国本土语境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乡村的视角,忽视制度化教育对学生身体的规训,将“生活世界”概念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混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阿尔都塞后期著作《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文本依据,对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进行了梳理与阐释,概括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内涵、外延、特点、功能和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希望区别两种意义上的法律“西化”概念。一种是从价值主张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另一种是从历史描述和批判的意义上使用法律“西化”概念 ,它所对应的历史是 1 9世纪和 2 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化时代。由此 ,人们可以把法律现代化大致分为法律西方化、法律本土化和本土法律创新三个层面。其中 ,法律西方化是指自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向非西方社会的单方向传播的过程 ,包括法律殖民化或强制性的法律西化两种情况 ,这是与近代西方扩张的历史相联系的 ;法律本土化是指西方法律在非西方社会传播、融合与适应生长的过程 ,它是对法律西方化的一种扬弃即更高层次上的肯定 ;本土法律创新 ,主要是指一种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法律模式的创新 ,它与目前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西方共性 +本国特色”的法律实践应该有所区别 ,本土法律的创新是法律现代化可能达到的层面 ,但不是必然的层面 ,本文讨论了本土法律创新的制度标准、社会标准与时间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翻译的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同时还指出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北方法学》2018,(1):15-25
尽管"社会共治"的中国言说受到域外理论的影响,但其实践脉络和理论内涵依然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全球化、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而"法治中国"命题的出现,从语境、实践和理论三个层面,为"社会共治"话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社会共治是法治中国实现的重要途径,社会共治本身也蕴含法治的维度,其以法治为平台、限度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8.
邵贞 《法制与社会》2014,(13):282-284,289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致行动行为普遍存在,规避了法律关于信息强制公开的规定,不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应对之予以规制。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致行动人规定,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政治的所有困境中,安全困境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指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在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中,安全困境是自然产生、难以解决的,甚至被强化并作为固有的事物存在。建构主义理论则弱化了行为个体的心理。凡此种种思维的缺陷是明显的,本文在解构安全困境的同时,提出安全困境的解决,依赖国际政治环境语境的转化。只有建立和谐、互信的国际安全文化,安全困境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刑法学者对"有利于被告原则"或"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进行了探讨,但由于学者们对这两种称谓以及理论背后的价值基础,在理解上存在语境上的差异,学界并没有对这一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本文试对该原则进行系统的解析,明确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1.
陈英 《研究生法学》2010,25(4):1-29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作为社会哲学的元理论,为解释国家法之外的社会调控体系之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采取社会本位的法律多元主义的立场,以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交往互动行为对日常生活中的法规范之形成的建构性意义。通过讨论“日常生活中的法”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指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基础性调控作用。并结合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讨论了建构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法体系”对形成健康平衡的社会秩序调控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交往互动行为和生活世界是哈氏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并结合案例,通过分析哈氏理论的贡献与不足,对建构交往理性基础之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进行了理论铺垫。第二部分讨论了建立在交往理性之上的“EI常生活中的法”之形成与发展过程。首先,通过考察日常生活中的法与“活法”的区别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法”定义为:在交往行动中产生,经由主体一致性同意而形成对彼此行为之稳定性预期,从而约束主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范意义的行为准则。随后,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社会模拟理论”,分析了随着交往及交往扩大化,“日常生活中的法”吸收整合其他一般行为规范而不断发展的过程。第三部分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法”的组成部分及其内部效力层级的划分。通过阐释“日常生活中的法”与“生活中的微观法律”、道德以及习惯法之间的关联性,将“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内部的效力层级划分及其运行、制裁机制呈现出来。同时指出,生活中的微观法律、社会道德规范和习惯法因为形成与运作方式的差别,其效力等级呈逐步递增状态。最后,本文从中国法治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困境出发,指出转型中国社会,同样遇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法体系,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只有充分恢复交往理性,重视法与社会生活的良性互动,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日常生活中的法”体系,才能建构起具有整体性意义的、健康平衡的社会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从“四个维度”理解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阐明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四个坚持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内涵;提出了基本路线、和谐社会、改革开放、党的建设四个要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价值巨大。我认为,要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实质,至少要从政治的高度、系统的深度、世界的广度和方法论的角度等四个维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干预手段,使国家干预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话题,其重要性勿庸质疑。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应具有其固有的法律价值和规范模式。文章通过对经济法语境下"国家干预"内涵的分析,从经济法律规范的逻辑设计和规范结构剖析经济法对"国家干预"的规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哈特<法律的概念>一书所隐含的、由拉兹最先发掘和发展出来的,通过"权威"和法律渊源论证法律实证主义基本立场的理论进路进行梳理和评价,指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理论背后隐藏着法律的现代性问题,而哈特和拉兹等人在处理法律的权威性问题时,由于受"承认规则"理论的束缚和干扰,使得他们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将用来打破法律体系刚性结构的司法权当作了说明法律权威刚性结构的典型情境.其后通过回归法律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内涵和形式内涵,强调从哲学上解决法律现代性内容内涵方面的规范性困境对于坚持法律现代性之形式内涵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引入哈贝马斯处理法律现代性问题的方案,强调一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进路的可能性,以及此种规范性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审议式民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了哈贝马斯的法律现代性方案对于今后法哲学发展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维持和平行动作为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种重要方式,在避免冲突和恢复和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维和行动对传统维和原则的突破是国际环境变化和联合国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维和行动由"冷却冲突"到"解决冲突"的嬗变也面临着许多困境,"战后法"为维和行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法律语境,能力建设是它对维和行动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有助于推动维和行动向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晨  宋玉 《法制与社会》2011,(4):154-15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物理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状态。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美好的变化,同时也给现存的物理世界的法律在互联网纠纷中的适用带来了困难。本文通过对网络空间自治理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介绍,思考其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协调,分析网络空间自治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雅琳 《法制与社会》2012,(32):236-237
本文对示范诉讼的内涵、特征、价值等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在中国构建示范诉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曹清 《法制与社会》2013,(34):107-108
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依靠社会力量,就地解决矛盾纠纷,这与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不约而同选择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在内涵上恰恰是共通的.本文试在“枫桥经验”的语境下,通过阐述“枫矫经验”与“诉调对.接”机制的内在联系,介绍现阶段人民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的具体举措,最后提出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是世界文化及中华文化的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宝库,凭“仁”德为其内涵的精粹,以“礼”、“法”的外延构筑了整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仲裁制度的发展,当事人对仲裁意思自治权的要求不断提高,近年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出现了一种不受仲裁地国程序法支配的“非国内化”仲裁。此种仲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排除仲裁地国的司法干预,将仲裁中司法监督的权力交由承认和执行地国行使。对于此种“非国内化”裁决,世界各国在对其裁决的执行上的态度和做法各异,本文结合一些仲裁制度比较发达国家的立法及典型案例对“非国内化”仲裁理论、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