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土地流转成为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农民发展的诉求。土地流转旨在保障农民在市场中获得充分的经济利益,应充分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规范土地流转的方式,形成合理有序的流转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增加土地经营收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朱光 《桂海论丛》2005,21(1):74-77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资料.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加大了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程序,确保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中增值和维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是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科学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是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村繁荣稳定、农民有效增收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土地流转是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是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农地产权关系不清晰,土地流转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民工社保真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位等因素制约着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切实保障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不断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和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型农业种养大户,加强农地流转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则是破解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困境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林辉 《中国发展》2014,(3):67-71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发展加快融合,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中国各方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该文以广西定江村定典屯为例,提出以土地流转为核心,企业与村屯携手共建发展平台的“金穗模式”,即依托产业带动,村屯以土地流转形式帮助企业解决用地问题,企业帮助完善村屯基础设施,解决农民的就业出路,实现村屯变美、农民致富、企业发展的“三赢”局面。  相似文献   

6.
段绪慧 《世纪行》2009,(8):20-20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特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谁来种地?     
正职业农民种田困惑:70后不愿,80后不会,90后不谈村里不见年轻人谁来接替种地"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江西省萍乡市职业种粮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地说,他已经55岁了,当前中老年人种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这些人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就真成为一个问题了。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  相似文献   

8.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一环,既是构建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为进一步深化温岭市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平、高效。  相似文献   

9.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要素;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  相似文献   

10.
解放初期的士地革命,使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基本上在第一产业内实现了就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发起的非正式农业制度变迁而演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实  相似文献   

11.
王琦 《前进》2002,(7):31-32
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高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化、专业化、集约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大势所趋,也是非常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吉萌 《当代广西》2010,(9):33-33
土地耕作由分散到户到连片开发,土地流转由典型带动到遍地开花,全县有9.6万多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富川,正是立足农民增收致富这个支点,利用土地流转这根杠杆,撬动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大球,农业、农村、农民正悄然改变!  相似文献   

13.
刘元胜 《前沿》2010,(23):93-95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优先考虑的农业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并缩小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土地流转作为提升农业经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推进应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逻辑起点,让农民分享土地流转所产生的土地流转收益,并完善制度创新结构保障土地流转进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这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理念在土地流转中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张云雁  张林虹 《前进》2000,(5):8-1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农民的利益格局及其利益分配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不仅关系着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进一步通过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使农民利益保护制度化,是当前农村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到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一、保护农民利益就是保护农业,也就是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首先,农民利益是农业发展的动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根本的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构成的主要因素是…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蔡甸区侏儒街"土地流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这一经验可简略地概括为:通过"土地流转"而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耕者有其业"的转变。正是在这一转变中,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步伐明显加快,耕地的经营效益显著改善,农民的收入也因此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30年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从农村展开;在纪念改革发展30周年之际,农村改革发展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30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了新的巩固,农民生活得到极大地提高和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从全面小康建设的历史任务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历来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赋予农民的一种社会保障与福利,其流转事关全国九亿多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宅基地流转的态度并不明确。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改革的深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行宅基地流转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因此,有必要反思我国的宅基地流转制度,在确保宅基地使用权社会保障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宅基地使用权附条件的转让制度,给予农民更完整的作为用益物权的宅基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8.
张兆江 《群众》2012,(7):31-3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业竞争力、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必然要求。纵观当前农村基层发展现状,土地流转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有偏差,总认为进行土地流转是要收回或调整他们的承包权因而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劳动力“三多三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呈现女多男少、  相似文献   

19.
<正>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次在立法层面上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词,用以涵摄农地利用与变动的各种具体形式。十多年过去了,农地流转依然存在种种观念上的羁绊和制度上的困境,难以顺畅运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如东县积极探索,通过落实政策、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科学规划等举措,扎实推进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步伐逐年加快,流转面积逐步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经营实体、多样性经营方式、多方获益实现多赢的良好局面。但流转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流转行为不规范,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未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不到位等。为此建议:一、严格以中央和省市土地流转的政策文件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