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多上了年纪的遵义人都常说: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迁遵义,是文化交流的大好时节。特别是独山告急,黔南吃紧,不少文化人纷纷到来暂居。当时我和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接触较多,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这位出身在辽宁省昌图县紫鹭树村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等一同吸引着我。太平洋战争爆发,端木随一批国内进步的知名文化人组成"文化垦植团"来遵义,住在新城福音堂(现市政  相似文献   

2.
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为乌日图那斯吐出版的专著《笔耕之路》,是从作者所创作的四百多万字的作品中精心筛选出的,此专著收集了作者多年来深入生活一线所撰写的通讯、特写、游记、报告文学、诗歌、文艺评论等计86篇。可以说,这是一部科尔沁草原和科尔沁人民的颂歌,是作者奉献给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片赤子之情。乌日图那斯吐是通辽市德高望重的新闻前辈,是享誉市内外的知名记者、编辑和知名老作家,也是新闻文化工作的优秀组织者、带头人之一。他从1960年调到哲里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以来,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文化工作,笔耕不止,辛勤耕耘。足迹踏遍科尔沁山山水水,还去过新疆、青海、辽宁、湖南、山东等地采访。在反映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把改革开放的哲里木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媒体传播到大江南北;他不辞辛苦,前往全国各地,天山脚下采访,也是为了振兴哲里木,是学习引进外地先进经验,用他山之石补我山之缺,用他乡之花,点缀故乡草原。在这本专集中,选入了他的《科尔沁著名歌星》、《主人翁的风格》等人物通讯16篇,《风吹草地见牛羊》等纪实通讯22篇,《学习孔繁森,改善党风》等言论14篇。从这些作品中不仅看到他求真、求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稿件,他有“...  相似文献   

3.
青海本土草根导演刘永祥的又一部力作,由民间个体影视创作人独立筹资制作完成的地方电影《影子将》,近日正式发行上映。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一种在青海农村专门从事皮影戏表演的民间艺人“影子匠”,被刘永祥在有意无意问置换为“影子将”。一字之差,由“匠”而“将”,从不登大雅的一说,荣升为出将入相的强势主流,品流身份迥然转换,境界姿态高下立判。  相似文献   

4.
精神的力量     
陈兆安 《党课》2007,(12):102-103
《列子·汤问》上有一则寓言,说的是一个名叫北山愚公的老人,因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路而下决心带领儿孙们挖山不止的故事,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愚公移山》。其实,凭借人力要挖去两座大山,谈何容易,但愚公却有一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了,凿去一点就少一点,终有一天要凿开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无比的,只要拥有一种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世间任何艰难险阻都会被克服。  相似文献   

5.
1982年3月,习近平到正定县任职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贾大山。 歌剧《白毛女》故事的第一位记录整理者李满天,时任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在正定县体验生活,是大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陪同习近平去拜访贾大山。 习近平在《忆大山》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我们却像多年不见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题,表不尽的情谊。临别时,我劝他留步,他像没听见似的。就这样边走边说,竞一直把我送到机关门口。”  相似文献   

6.
为民 《支部生活》2007,(7):45-45
央视《面对面》的《方永刚:无悔青春》中,方永刚说:“人的工作啊,有三种境界,一种境界呢,强迫的感觉,这活又让我去干,为什么不让他去干呢。还有第二种境界,就是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的,我拿了这么多老板的工资,我就应该把这个事干好。第三个境界就是快乐的工作,我感觉到我的工作,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看到这里不仅又想起了两个故事。  相似文献   

7.
树立经营草原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们在发展草原畜牧业生产中深切地体会到,必须逐步改变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生产方式,树立经营草原的新观念。近几年,我旗干部群众在这方面也做了艰苦不懈的探索。牧民舍登就是其中的一名典型代表。几年来,他经过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以经营草原的理念,建成了集生态保护、草原建设、引种入牧、科学养殖、草原旅游为一体的家庭生态牧场,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发展“双赢”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新路子——“舍登模式”,成为全旗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面旗帜,发挥了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关爱使我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天跟着村里的庞大爷去山坡上放羊,听他讲“古经”。有一天。他说:“娃娃,过去我们一天连杂面馍馍都吃不到,现在你们赶上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了,你应该去上学,只要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就能走出这个大山”。幼年的我当时傻想:家里既没钱,父母又那么辛苦,我放羊既不浪费钱,又能给父母帮忙,我干吗去上学呢,  相似文献   

9.
许星 《湘潮》2011,(4):16-18
伴随电视剧《亮剑》热播,谁是“李云龙”成为许多人的猜想。穿过时空隧道,一位叫做钟伟的平江少将走入了大众的视线。在他身上不但能看到“李云龙”的影子,还能看到他那对上敢于说“不”的个性。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他却敢抗命,两次“指挥”林彪打胜仗,  相似文献   

10.
朱宝宪,一位生在草原、长在草原、由解放军这所大学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现任工行四子王旗支行行长。20年的不懈努力中,他未敢忘却共产党员应牢记的宗旨和义务,在金融行业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20年中,朱宝宪获得了旗、盟、区和国家级金融系统以及旗、盟级党委政府授予的各类“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多达11个。2000年5月,他又荣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人常说:欲成一事须奋斗。朱宝宪的一个个殊荣,便可折射出其所在支行事业上的…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的一天,东乌珠穆沁旗党委领导接待了一位中年牧民,中年牧民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包裹恭恭敬敬地递到领导手中,说:“请组织把我这小小的礼物转交给党中央、国务院。”旗委领导欣然接受他的要求,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我们一定尽快转交上级组织,请放心。”……他就是霍日其格嘎查党支部书记———37岁的牧民恩合。依靠科技走上富裕道路恩合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前些年去世,母亲患有顽固性风湿病;生活的艰辛使他初中未毕业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关照二位老人,又关心弟弟妹妹上学。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草原时,早年…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毛泽东的推崇而形成文件在全党通报的文章没几篇。除郭沫若的《屈原》和《甲申三百年祭》外,就只有民盟著名政治活动家张申府在1942年1月11日为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周年而作的《新华,新华,我看你生长、长大》这篇文章了。张申府在这篇文章中热情洋溢地称颂《新华日报》是“全国最好的报纸”,是“抗战的一个有力的精神武器”,“每一提起新华,我就联想到新中国,实在‘新华’就是新中国的象征”。不过张申府在赞扬《新华日报》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希望。他希望“新华日报尽量扩充副刊,尽量发挥教育作用”;他说,《…  相似文献   

13.
蒙文《内蒙古生活周报》3月1日头条发表的镶黄旗翁根苏木73岁牧民老“额吉”(母亲)额尔敦格日乐在今年农历正月初三为草原生态建设捐款三千元的新闻,是一篇以小见大,特点突出的好文章。文章用百余字扼要地介绍了老人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幸福,子孙们为老人祝寿的情节,而用较多的笔墨,突出地描写了额尔敦格日乐老人从辛勤的劳动果实中拿出三千元,交给前来参加祝寿的旗人大和苏木领导,用于草原生态建设的感人事迹。老人意味深长地说:“托党和国家的福,我现在什么也不缺,生活过得很好。只要草原还绿着,我们的子孙就能享福”。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  相似文献   

15.
我离开大山已好几年了,可大山上的事却如刚刚发生过,令我难以忘怀……大山顶端,云海深处,有一间看守铁路隧洞的小屋。几年前的一天,我顶替接班后被派往大山上当一名隧洞看守员。我的师傅是一个人称“傻子”的老头,听说这老头在大山顶端看洞子已四十多年了,虽已退休几年,却因为一直没有人来顶替他,他仍继续工作着。我当然清楚,替换下去“老傻子”,大山上自然就剩下我这个“小傻子”了。我作为一名新工人,按规定老傻头将带我熟悉一个月工作。我当班时常坐在小屋前,望着大山发呆,一天不说一句话。那老头一次次转来转去似乎想说什…  相似文献   

16.
蒙古包史话     
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是那海洋里的点点白帆。蒙古包,这草原的特有建筑,伴随着世世代代的牧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蒙古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在《史记》、《汉书》等典籍中,它被称作“毡帐”和“穹庐”。古书记载,“庐”是一种搭建在田野里庵棚一类的东西,这便是蒙古包的原始状态。 蒙古包得名于何时?据《黑龙江外记》记载:“穹庐,国语(即满语)日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蒙语称‘蒙古格勒’或‘班布克格尔’。如此说来,蒙古包还是译音呢。 建筑的奇特、明快使蒙古包又实用又美观,可以说,建一座蒙古包是以最简洁的手…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15):122-122
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籍:是星云大师的“粉丝” 习近平谙晓中国传统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也是他关注的领域。 1998年第7期《当代人》杂志刊登了习近平吊唁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文中,习近平谈到贾大山的小说《取经》,并说:“我曾读到几篇大山的小说,常常被他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实优美的描述和精巧独特的构思所折服。”  相似文献   

18.
服务快车     
挚友:你好! 我有一位大学时候的同学,他原本是农家子弟,上学和刚刚毕业的时候,生活特别简朴,毕业后分到了北京,后来又在国外生活了七八年,日前回到合肥,谈及国内的生活,总觉得一无是处。看他一身的“行头”和挥金如土的消费,已经完全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他说我活得“窝  相似文献   

19.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有人因为他行为怪癖,竟怀疑他精神是否正常;有人因为他思想独特,称他为“晦涩哲人”;有人还冠以他“哭泣的哲学家称号。因为据说赫拉克利特在认识到“万物常流,无物常驻”的道理时曾十分悲哀地痛哭了一场。当然,赞美他的人也非常多,而且都是堪称重量级的人物。有一则轶事说,当欧里庇得斯把赫拉克利特的著作残篇送给苏格拉底并询问他的意见时,苏格拉底爽快地回答说:我了解的部分是美妙的,而且我想,我所不了解的部分也应该是美妙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谈到赫拉克利特时不无动情地说:…  相似文献   

20.
《李自成》是姚雪垠在逆境中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创作中得到过毛泽东的支持。该书问世后,赢得了读者的广泛喜爱,第二卷获得了首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说姚雪垠创作《李自成》是“捧毛”,是替毛泽东完成一部“影子传记”。果真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