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洋务运动作为清朝以及近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尝试,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在为行为者提供了机会和资源的同时,封建文化思想也在洋务运动的事件序列中发挥了路径依赖作用,最终各种阻碍因素的组合共同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历史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流派的一个分支,一方面它承继了旧制度主义的传统,另一方面对行为主义政治学进行了批判和借鉴,同时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资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特色和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它产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比较方法阐明了它的基本理论观点,并就其在国外的应用情况做了描述,最后就它应用于中国研究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坚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自信,需追本溯源,从历史中寻找其合法性。通过客观还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生成全貌,并借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生成理论,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维度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和共产党人的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就是关注宏观脉络并分析历史过程。它为解释警务政策等政治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依据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遵循其“制度——理念——行为”的核心要素和基本逻辑,从路径依赖产生的治理惯性、警务理念过度推崇工具理性,以及供给行为选择面临公共性流失三个层面,对警务供给的生成路径进行梳理,应推进警务供给制度理性化、注重警务供给价值整合、创建公众参与警务模式,以实现供给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5.
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中国30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历程,为分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未来走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表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色彩,改革的演进逻辑是党和政府(政治领导人)在历史情境和中观制度框架约束下展开的政治博弈和策略选择过程,这种政治博弈和策略选择的核心是团结多数,争取最广范围和最大限度的政治支持,以实现稳中求进,其逻辑结果就是渐进式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6.
透过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研究我国就业制度及就业文化对青年人才成长模式的影响,使用算计途径、文化途径、路径依赖等概念工具,分析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提出针对我国当前就业制度变革的深刻启示:引导新制度创立与去除旧制度的障碍相结合;促进社会文化认知的改变,形成新的就业文化;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服务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政治合法性的研究一直以西方分析范式为拥趸,忽略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史中合法性理论资源的挖掘和提炼。在观念塑造和制度维系的视角下,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君权延续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合法性特征和在特定历史时期维护权力存续合法性的路径,以弥补政治合法性研究中对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理论资源挖掘的缺失,同时为现代政治合法性塑造贡献来自中国古典政治的智慧。  相似文献   

8.
撤县设市政策对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该政策经历了开启、调整、冻结和重启四个阶段。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发现,非对称性的县域经济权力发展需求决定了政策选择,而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和断裂平衡机制则对政策的延续、转折、中断和回归起到了关键作用。分析得出:该政策总体呈现出非线性的波动发展状态,环境、政策、行动者及其相互关系是影响政策变迁的主要动因。在现实面向中,该政策应汲取历史经验,把握政策变迁规律,通过合理控制行为与环境的冲突范围、持续保持政策与环境的匹配度、有效限制行为与政策的消极互动等措施,保证政策持续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原题为“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选自斯文·斯坦默(Sven Steinmo)等主编的《结构化的政治:比较分析中的历史制度主义》(Structuring Politics: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第一章。1990年,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比较历史分析、新国家主义等领域的政治学者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召开学术研讨会,两年后主要参会论文集结出版并正式宣告“历史制度主义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代表了阐述政治斗争如何由制度环境予以调节的尝试”,本文即是这部开山之作的序章。该书收录历史制度主义核心学者的八篇开创性成果,甫经出版便在西方政治学界掀起新的研究浪潮,至今仍为致力于政治制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凯瑟琳·西伦(Kathleen Thelen)与斯文·斯坦默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历史制度主义、社会政策研究,西伦曾经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两人均对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作出重大贡献。本文概述了历史制度主义的制度定义、理论前提、分析主题、前沿议题,及其与早期制度分析、行为主义、宏大理论、理性选择分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历史制度分析路径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研究特色和解释潜力。  相似文献   

10.
11.
新制度主义在政治科学中的兴起,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研究的理论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新制度主义各个流派在分析层次和研究途径方面的多样化,也为获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范式设下障碍。通过揭示新制度主义在分析层次和研究途径上的内在分歧,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建构的基本取向需要关注四个重要方面,即科学化与人文化、概念分析与理论建构、能动与结构、传统研究与前沿理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马奇与奥尔森关于重新发现制度重要性的思想标志着新制度主义思潮的兴起。马奇与奥尔森强调组织规范与价值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思想也被称作规范制度主义。规范制度主义的理论构建主要包括规范性制度、内生性秩序、决定性价值、整合性组织与恰适性逻辑五个方面。规范制度主义有选择地吸收了旧制度主义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旧制度主义的复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3.
时代呼唤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之后,有关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继续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笔者以为,这种关注,既反映了中国作为一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中国未来发展中确实面临一系列突出的问题和困难.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做一总体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思想发端于商周时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仍然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西欧,是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变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政治观念.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虽有其历史价值,然而,"民本政治"毕竟不同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引入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同时,史学方法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特殊意义逐步凸显。从该方法本身的特性而言,由于人类社会现象具有历史继承性且无法通过人为试验完全加以模拟,历史研究在全部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政治领域)均有不可替代性;从政治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言,史学原则有助于矫正过度强调方法论的一些弊端;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言,针对中国政治依然具有的部分前现代特征,史学方法相比其他研究方法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欧盟具有多层面、多中心的制度体系,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富于启示的制度建设样板。在欧洲制度研究中,作为新制度主义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研究路径。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将制度界定为一种正式的规则,以偏向于经济理性主义的方法分析欧盟制度的设计和运作,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和解释优势进一步丰富了欧洲一体化理论,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陈朝宗 《理论前沿》2005,(15):23-24
本文从制度的社会作用出发,论述开展马克思主义制度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律型政治抹煞了伦理与政治的界限和各自适用的领域,使得伦理与政治问题的解决都未得其法;企图以道德自律来治国平天下,忽视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变革,使制度文明严重滞后;迷信道德至上、教化万能,把“内圣”的养成与外化作为实现其政治理想“外王”的根本的、唯一的途径,结果事倍而无功;德治、礼治、王道、仁政所造就的贤人政治,使中国长久走不出人治的泥潭,始终跳不出盛衰兴亡历史周期律的支配,难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陷入“人性善”的认识误区,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政治成为腐败政治。因此,把传统的道德自律型政治转变为现代的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他律型政治,是当今执政党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