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导致墨西哥国土面积减少、国土质量降低;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生挑战,并导致墨美在移民和边境安全方面的摩擦;影响农业以及粮食安全,并可能因为政府不恰当的气候政策影响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墨西哥水资源短缺,使之成为重大安全挑战之一。极端气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民众安全产生伤害。墨西哥政府始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对待气候变化议题,并积极寻求各种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2.
巴西是一个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其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应对已被提升到关乎国家安全的高度。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两种排放情景的预测,本文主要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巴西宏观经济、地区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总体而言,受气候影响最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变化;其二是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巴西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知、应对策略、国际谈判立场经过了3个阶段:拒绝和抵制阶段、建设性参与阶段和积极推动阶段。巴西政策及立场的转变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经历了一个由外而内的推动过程。亚马孙国际化的呼声对巴西主权的威胁、外国NGO在巴西的活动及对巴西NGO的影响和国际援助是主要的国际因素。科学研究对提高政府和民众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国内政治的需要、巴西谈判地位的提升、气候变化为巴西发展低碳经济和实施大国外交战略提供的机会等内部因素才是促进巴西气候变化政策和立场转变的决定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不仅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资源政治与地缘政治的结合之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第三大淡水资源“储存库”,气候变化会加速高原地区的冰川消融,改变跨国界河流径流量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增加水资源分配模式的不稳定性,从而加剧地区性水资源稀缺性危机,使地区性洪涝灾害增多,水治理难度提升。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影响会产生连锁性的政治、经济与安全效应,不仅影响高原地区国家的水力开发计划与基础设施安全,加剧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而且影响中国的海外水电投资,使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面临更多的国际压力与挑战。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涉及十几亿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亚洲的稳定与和平。对此,中国应积极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维护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加强对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动态的深度调查与持续性跟踪研究,另一方面在政治层面上推动高原地区国家的气候治理合作与区域合作框架构建。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安全研究领域中人们普遍采用的几种建构主义安全化研究理论,来解读美国气候变化问题安全化的过程,可以发现:在诠释气候变化问题的安全化过程这个问题上,以实践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分析性框架比注重话语分析的社会科学理论或分析性框架更加有效。强调将实践上的变化作为成功构建安全的标准,这就将目标指向了如何将科学认识加以社会构建这一理论工作。把安全化当做一种更为普遍的认识构建过程的一个具体案例,这将可能将我们导向一种理论的改良,这种改良的理论所要描述的是一个更为广大的由行为主体和网络构成的整体构架,一个随时间推移产生的新兴现象的知识演变过程,一个文件与言论发挥多重作用的复杂话语体系。此外,要想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在国家层面上的安全化进程,一个很有价值的做法就是进行比较案例研究,特别是同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进行对比,因为中国在气候政策决策上推行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框架。中美在气候政策方面的关系缓和推动了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这一事例将为比较案例研究提供一个有趣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一项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FTA),将东盟十国与包括澳大利亚、中国、日本、新西兰以及韩国在内的5个伙伴国联系在一起。该协定涉及从原产地规则和贸易便利化到知识产权和投资等贸易及非贸易议题。在考虑到所有成员国已加入其他FTAs的基础上,重点考察RCEP对贸易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的FTA情况和进出口数据表明,RCEP的关税减让将削弱现有FTA伙伴国提供给东盟的贸易优惠,同时将东盟国家的进口来源重新分配给生产效率更高的RCEP伙伴国。  相似文献   

7.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为摆脱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不同学者对有关拉美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拉美独立运动爆发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并从拉美人口结构变化、克里奥尔人的地位和角色、拉美文化、对殖民统治的长期反抗斗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拉美殖民地人口结构的变化与拉美民族的产生使得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半岛人"成为少数民族,克里奥尔人即拉美土生白人成为独立运动的推动与领导力量,殖民地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形成的拉美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长期以来殖民地人民为反对宗主国横征暴敛的抗争最终导致了拉美独立运动的爆发。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的影响超越它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环境后果,对美国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美国官方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从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酝酿、萌芽和完善阶段。促成美国对该问题的战略认知与政策实践的原因复杂,涉及国际社会的政治议程、美国国内的科学议程以及国会的影响等因素。当前,美国的安全体系不仅正视气候变化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的威胁,而且已经开始制定战略性方针不断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该体系的战略规划和日常实践。在国际层面,美国已经开始谋求与其他国家就气候变化影响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问题达成共识甚至采取行动。本质上,这是美国在全球气候谈判博弈中增加筹码的一个重要抓手,希望以此来影响和主导全球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预计未来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安全后果的政策走势趋强,将对美国气候政策、对外关系乃至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给中国特别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带来挑战。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安理会内气候变化与安全的辩论已经持续十几年之久,但是这些辩论并未达成有关气候变化与安全的普遍性决议。既有的研究文献大多利用安全化理论来描述和解释这个过程,但是缺乏解释力和叙事的完整性。安全化理论的一个重要局限是忽视安全化进程中听众的能动性,因此无法对安理会气候变化与安全辩论的整个进程和结果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建立了一个新的比较分析框架,据此对这些辩论的逐字会议记录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并提出辩论中其实存在着两种话语实践,代表着对气候变化的安全风险和应对途径的两种认知和逻辑,而不仅仅是安全化的途径和逻辑。从政策的角度看,安理会内气候变化与安全辩论虽然存在有限的共识,但面临着巨大的认知差异、话语竞争和逻辑分歧,通过具有约束力的普遍性决议的政治可行性较低,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最具权威性、合法性、普遍性和专业性的治理安排。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仅应维护该机制的主渠道地位,也应在安理会气候变化与安全辩论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欧亚地区大国乃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俄罗斯转型进程对欧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俄罗斯的发展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国家财富快速增长,二是社会不满暗流仍然存在,三是对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敌视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11.
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经10年有余,已成为双边关系中颇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中欧在气候议题领域的合作呈现出机制规范化、主体多层化以及内容专业化的特点。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助于稳定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更能密切双边贸易合作进而增进战略互信。但是,这一合作也存在不足和问题,比如合作机制出现"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分野,双方关于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要分歧见诸"非对称性碳排放"贸易格局和"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技术转移问题、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气候资金"注资等问题。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欧双方都有意进一步增进气候领域的合作,并增进相互理解,以推动气候变化伙伴关系的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安全化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形成的必经过程。在非安全领域的问题能够造成(潜在)威胁并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议程的前提下,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本国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以及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决定该国是否将该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家有关自身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是核心因素。英美两国在气候变化安全化上的行为表明:若某非安全领域问题具有全球性,那么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距离可以等同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较大威胁,那么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也受到较大威胁,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威胁较小,这将出现两种情况:第一,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未受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小。第二,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受到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大。为了限制国家在安全化行为上的反复变化给全球气候治理造成的障碍,联合国可以通过发挥集体安全机制的作用促使气候变化"集体安全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俄罗斯先是希望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为基础构建欧洲安全框架,后又期望借助与北约形成制度性框架安排,以维持在欧洲安全议题上的话语权。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恢复和崛起步伐的加快,面对北约东扩特别是美国积极推动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体系所带来的强大压力,俄罗斯酝酿并明确提出了全新的欧洲安全框架构想,以图增强在欧洲安全议题上的话语权。在种种结构性因素制约之下,未来欧洲将长期维持俄罗斯、北约、欧盟三极并存的力量格局并形成动态的三边安全格局,其中俄罗斯与北约的关系将更具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俄乌冲突重创俄罗斯、乌克兰两国粮食生产、出口,削弱俄乌在全球粮食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冲突也导致化肥短缺和价格飙涨,引发全球粮食减产、价格突破历史高点、布局生变,致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不断恶化。同时,俄乌冲突叠加多种因素令全球粮食不安全形势长期化,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正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议题。脆弱国家粮价暴涨、政局动荡,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力对比,加剧了两者之间现有的不平衡。各主要粮食生产国借助“粮食武器”扩大影响力,展开新一轮的战略博弈,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再添变数。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0月16日,由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和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变局中的拉美:形势与对策”学术研讨会暨拉丁美洲学会换届工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官员及媒体人士150人出席本次会议,提交学术论文61篇,涉及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问题,试图构建“内强外韧”的供应链体系。一是培育国内供应链竞争力,强化关键零部件国内生产,加快新兴数字技术研发;二是完善海外供应链多元化体系,与美国双多边合作不断加深,陆续将东南亚、南亚等作为海外支点;三是推动日企完善抗风险能力,包括“业务可持续计划”(BCP)、高效安全的物流保障体系、物资储备和商业保险。日本追随美国“重建”供应链,外因是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非传统安全风险凸显,内因是产业竞争力下降、全球化生产受到挑战,实质是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化和阵营化,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最大可能是降低经济效率。日本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竞争力提升,更离不开开放的全球化和中国市场。中日关系稳定不仅对双方有利,对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各权威机构及学者纷纷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以斯特恩评论的框架,结合有关研究资料分析东南亚的气候变化,包括气温、降雨量、极端气候事件和海平面的变化及趋势,评介这些气候变化对东南亚经济,包括对水资源、农业、林业、沿海及海洋资源和人类健康等5个方面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处于深刻调整当中,表明全球链变时代到来。当前的全球链变有其经济、政治、机制和自然等多重原因。尽管在全球链变中占据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从贸易和投资这两大衡量指标出发,东南亚尚未取得在全球链变中的优势。此外,东南亚也面临着全球链变带来的不利因素。尤其是中美大国竞争加剧,可能会削弱东南亚的地位。东南亚国家需要结合全球链变的原因,明智地制定应对之策,以尽量对冲全球链变新趋势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赢取在全球链变中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9.
生物燃料对实现能源安全贡献并不显著,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尚未厘清,而其对粮食 安全的冲击却十分明显。以粮食作物为原材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导致“与人争粮,与粮争地”而被 世人诟病,而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生物燃料逐渐主导未来 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现行全球生物燃料政策可能导致世界进入“车- 地之争”,对于粮食价格 冲击巨大。任何生物燃料生产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农业发展问题,同时,构建全球生物燃料监管等制 度包括以下三方面:推动制定一项全球生物能源战略;利用新技术助推生物燃料生产;要强调能源 的多样化,并把生物能源作为其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日关系发展顺利,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和密切的经济关系相比,政治、安全关系发展滞后,安全关系尤其是阻碍中日关系深化的重要原因;作为东亚的两个重要国家,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影响东亚形势和地区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