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傅东平 《传承》2011,(3):34-36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外部性问题之一,需要有效的国际合作才能够解决。在气候谈判的过程中,虽然全球的最优选择是通过减排减缓气候变化,但由于各国自身利益的差别,出现了三个层次的气候博弈。中国在气候变化博弈中既存在有利因素,又存在不利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既要加强气候科学研究,促进低碳技术的进步,又要把适应和减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提高中国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198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保护气候的决议以来,经历了21年马拉松式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2009年12月7日一18日将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被喻为“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气候变化谈判,既是保护全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谈判,更是一场国家间在经济、能源、环境、外交方面的重大博弈。哥本哈根会议能否达成“一个将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结合在一起的雄心勃勃的全球协定”,依然是个巨大悬念。而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又将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邢悦 《中国减灾》2008,(3):8-11
2007年被称为“气候变化年”。在这一年里,气候变化从一个环境问题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议题。许多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个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甚至争吵。毫不夸张地说,气候变化问题正随着全球变暖而迅速升温,变成一场场国家间的政治博弈。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正是世界各国经过反复讨价还价而达成的重要成果。短期利益最终在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面前低头——巴厘岛上,美国在最后一刻也不得不妥协,会议最终的成果为今后气候变化谈判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彭本利 《前沿》2012,(11):89-91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呈现出由气候政策行动向气候立法转变、由以减缓为主向减缓与适应并重、由以国家行动为主向国家与地方行动并重的趋势。中国作为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加强气候变化立法,不仅是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行动举措,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保障。中国气候变化立法应考虑从以下重点着手:气候变化国际法的国内化、综合性气候变化立法、适应性气候变化立法、地方气候变化立法。  相似文献   

5.
杨楠 《长白学刊》2011,(6):73-78
气候变化作为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其重要性和影响毋庸赘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进程。这个进程的核心是运用法律、尤其是国际法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机制为代表的国际法,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有目共睹。而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即将届满,人类正处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关键节点:2012年后人类应何去何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订立的最终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要到国际气候变化法体系及其构建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6.
焦冶 《前沿》2008,(10):93-96
气候变化应是一个客观自然现象,其变化也应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然而由于当今世界工业化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因素,引起气候变化异常。极端天气变化给人类带来严重的气候灾害,导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人类生存面临威胁。我国是一个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大国,每年因气候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气候变化也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先后制定了相关公约及法律文件,以应对气候变化。因此,我国也应积极履行联合国公约,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及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气候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气候博弈与低碳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正值美国灾难片《2012》在全球如火如荼上映之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也正在哥本哈根热热闹闹地进行着。电影里,  相似文献   

8.
当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的时候,人们不应该忽略这个在气候变化中受到重大影响的弱势群体——妇女,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妇女。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愈发频繁和严重,食物和水资源短缺,气候难民增多,对健康构成更多威胁。而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分工特点,以及已有的男女不平等现实,致使女性在其间承受比男性更多更严峻的考验。因此,有必要在当今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妇女问题。我们需要以妇女为中心来研究气候变化,提出应对策略,致力于阻止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适应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平等、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进入21世纪,变暖的趋势还在加剧。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如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恶化、台风肆虐、热浪频袭、干旱洪涝此起彼伏、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等,其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
气候政治博弈背景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日渐被世人关注并演化成为一个全球政治议题。20年的气候谈判展现出气候政治博弈的复杂局面,利益主体的分化和博弈主题的扩展造成了气候政治合作这一全球性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对全球气候政治博弈的战略选择可以从如下思路着手:一是掌握主动,坚持低碳发展;二是积极应对,争取话语优势;三是广泛参与,改造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1.
华启和 《前沿》2011,(11):164-168,18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学术界在研究起步较晚的情况下也在持续地关注这一问题,相关研究文献也不断增多。本文从国外名著译介、学术机构与学术活动的报道和理论著述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旨在反映这一领域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最新进展,并提出若干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气候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治理实践中出现的"公地悲剧"促使中国政府进行气候政策反省以及理念更新。将于2018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为中国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环境治理提供了新际遇。基于我国的体制安排和现状考量,决策层应以区域合作以及协同治理作为气候治理两大抓手,以法治建设为契机,形成多层网络治理模式,以突围气候治理中遭遇的"瓶颈",从而在气候治理上有所作为。各地方主体应摒弃"碎片化"的治理方案,以开阔的视野走上更为积极、主动、科学、灵活的府际协同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气候变化引发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国家作为新气候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从国家层面研究气候政策创新对于气候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气候政策创新的概念与内涵,梳理国外气候政策创新的发展进程——从减缓政策到适应政策,接着从政策发明、政策扩散和政策评估三种视角考察了国外气候政策创新的来源、动力和影响,最后对国外气候政策创新的研究现状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我国气候政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灾害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碳排放大国,气候变化问题不仅对我国的环境形成威胁,还对中国的经济、能源、以及农业林业资源带来巨大影响,也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形象等构成挑战。针对我国在气候变化中的具体国情,面对气候变化问题,应对我国现有的宪法、经济法、环境法等法律资源进行整合,以发挥其最大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释气候变化的本质和根本原因、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方略和主要措施,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应对气候变化思想理论中局部与整体、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以及被动与主动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胡婷 《中国减灾》2012,(2):8-12
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的海滨城市德班召开。我作为今年新加入的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了本次会议,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年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根据规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公约缔约方大会和议定书缔约方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相似文献   

17.
以囚徒困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合作博弈是困扰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的关键障碍,其原因就在于各国(国家集团)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个体利益诉求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利益诉求之间存在冲突。如果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协调上失败,极有可能导致集体理性的失控,最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系统崩溃。因此,探讨非合作博弈困境的内部机理并寻求其破解途径,就成为解决国际气候谈判困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是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其根本解决途径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共同的思想基础的国际气候合作.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性转变,它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观一方面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国际气候合作对其原则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1月28日-12月11日,经过14天的艰苦谈判,在比预定结束时间推迟了整整36个小时之后,备受关注的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终以《京都议定书》的保存延续而收场。  相似文献   

20.
协调博弈与均衡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良桥 《求索》2007,(5):50-52
本文根据均衡选择时参与人对行为预期、博弈支付及策略风险的不同要求,对对称协调博弈进行了分类,给出了协调博弈的性质,探讨了协调、互动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协调失败的可能性,最后基于理性研究了协调博弈均衡选择标准——支付占优与风险占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