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志男 《传承》2008,(24):36-37
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和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孟子的和谐思想,探讨三者相互作用与联系,剖析孟子和谐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社会现实,为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指出:“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铁路推进跨越式发展,实行路局直管站段是铁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过程,这是铁路行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整个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建设和谐铁路的理论依据在中国古代,孔子提出了“和为贵”思想,并且贯彻于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观念以及“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构想。在西方思想中,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提…  相似文献   

3.
漫歌和谐     
和谐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名词。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则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哲理名言。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16世纪以来,在文艺复兴、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  相似文献   

4.
汤浩 《求索》2006,(11)
以行政哲学的视角来透析孟子行政思想,其“民贵”论与“仁政”说在权威的来源问题上自我相悖,从而使其难以保持内在的同一性。在中国早期国家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由孟子行政思想的内在逻辑冲突及其思想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认识误区,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造成了消极影响:不仅缺失建设性行政道德,也缺失责任性政府形象。消解孟子行政思想对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效应,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引入“行政道德责任”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重建政府权力合法性基础中,必须将责任意识转化为一种行政道德意义上的规制实践。  相似文献   

5.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和谐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些思想对我们正在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这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提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美在和谐”要早出200年。外国人都说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和谐”的是毕达哥拉斯,这是对中国历史缺乏研究的表现。继史伯以后,又有春秋时晏婴论“和同之异”,接着,孔子提出“和为贵”,孟子提出“人和”的思想,并且把“人和”上升到高于天时、地利之上的位置。不仅如此,儒家还对如何实现“人和”提出了一整套看法。在古人看来,…  相似文献   

7.
去年元月4日,我曾接待过以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教授、韩国孟子学会会长、韩中哲学学会副会长、哲学博士赵骏河先生为首的“韩国祭孟团”20余人,同他们一起交流了有关孟子思想研究的一些情况。孟子,这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著名哲人,他的学说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几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文化财  相似文献   

8.
程海礁 《求索》2007,(4):204-206
商鞅与孟子的治道思想都以“王天下”为终极目标,但在思路与实现路径上却大相径庭。商鞅主张实行法治,以建立“治不听君,民不从官”的社会秩序,主张经过战争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孟子则主张推行“仁政”,反对战争。二者相结合而构成了传统社会“阳儒阴法”的治道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平中 《求索》2010,(1):121-123
张载表彰孔孟道统,提炼孟子的天道观“为天地立心”,阐发性善论“为生民立道”,推崇孔孟道统“为去圣继绝学”,主张均平政治“为万世开太平”,重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并创立了关学。孟子思想是关学体系建构的主要思想资料和重要理论,孟子学是关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思想体系与孟子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性与天道”核心问题上本质相同,关学体系的建构与张栽对孟子思想理论的继承阐发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孟子和普罗泰戈拉人学思想有其会通之处:孟子的“人性皆善”的思想与普罗泰戈拉的“人皆有美德”的思想会通“,万物皆备于我”的理论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理论会通,深入研究这些会通,可以加深对中西哲学融合贯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朱春珠 《求索》2005,(5):56-58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东西方共同致力追求的目标。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和谐的本质关系是对立统一,它包含着和谐是客观关系中各种因素的对立统一;和谐是人主观上各种思想协调的对立统一;和谐是主观和谐与客观关系和谐的对立统一三个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和谐是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概念,是人顺应客观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结果。从我们民族的思想史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合理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社会成员精神境界的培育。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哲学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观念对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维护社会的和平与进步带来了深刻启示。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追溯中西方和谐思想的起源,分析和谐思想的本质和特性,阐明继承和谐思想和理念对培养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希辉  黄金 《前沿》2010,(15):150-154
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等因素构成了土家族传统和谐思想特殊的文化生态。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土家人历来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的友好和睦。深入讨论和分析土家族的传统和谐思想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和谐文化全面彰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必须以全面小康作为内容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是在宇宙观上,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使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保持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达到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换言之,使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良好愉悦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之间和谐,单位之间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三是在人与内心的关系上,做到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正义与利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杜一平 《前沿》2010,(17):74-76
中国传统儒学孟子性善论思想能为行政主体在行政实践中提供深刻有益的启发,提高行政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把孟子性善论思想作为行政自制理论的基础进行探究,因为该思想促进行政主体更好的进行自我控制,做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行政行为,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据此,在实践中深化道德基础的三点具体措施,即:确立和实现行政主体的善意行政意识、完善新的道德评价机制和提高行政主体的自我约束能力。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治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云 《求索》2005,(11):135-137
文章论述了儒家向往和追求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以及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德治;揭示了儒家德治思想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人性论根据;阐明了儒家德治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并指出了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尽管没有提出和谐治国的理念,但是在其论著中却包含着和谐的思想:和谐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核心是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目的是化解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会发展。研究毛泽东的和谐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和谐构想:灵魂和谐、道德和谐、政治和谐,论述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柏拉图社会和谐思想具有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艳 《传承》2009,(8):92-93
儒家和谐思想是高校德育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儒家和谐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继承和发展儒家和谐思想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优秀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能够增强高校德育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0.
继承儒家和谐思想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和谐思想是高校德育重要的思想文化背景,儒家和谐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有着良好的社会条件.继承和发展儒家和谐思想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优秀和丰富的资源,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能够增强高校德育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