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永前 《思想战线》2012,38(5):33-3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趣味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明显地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努力创作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趣味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向的正确与文学趣味上的缺乏,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矛盾,一些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表现"小资产阶级"、"小市民"趣味的批判与指责,而一些被主流权力话语推崇的作品又往往在读者与许多作家那里被视为缺乏趣味。这个矛盾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实践在建构自身文化领导权上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公安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轫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革”中遭到压制,改革开放后获得复苏和发展。伴随着社会环境及文学环境的变迁,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体性也呈现多样性发展。五十年代公安文学作品中主体单一,多为“高大全”的人民警察形象。八十年代后,警察形象的构成走向多元与多向,时常表现为带有人性弱点的英雄形象。进入九十年代,公安文学的主体范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警察形象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的比重减小,另一方面,与案件相关的各色人物,包括灰色人物和犯罪嫌疑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主体多样性不仅是社会与历史交汇碰撞下的公安文学特殊性质的合理展现,同时也体现出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力量。  相似文献   

5.
邱雪松 《青年论坛》2008,(6):160-160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在国内兴起以后,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成型的学科逐渐为人所接受。对于年轻一代研究者而言,不少人认为文化研究是与文学研究平行的学科,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这显然是开创文化研究的先辈们所不愿看到的。张伯存先生虽属于新生代学人,但他所著的《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一书却十分明确地表明他并没有拘囿于单一领域,而力图完整地把握二者的精髓所在,以期走出由于视域局限所带来的对文化对文学的片面认识。  相似文献   

6.
宋巍  董慧芳 《求索》2005,(8):132-134
宝剑意象是中国侠义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对于宝剑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中国侠义文学的审美诉求。其内涵具有文学史研究范式的意义。由此烛照文本与现实的互动轨迹,思考侠义文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作为当下通俗小说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 "少年"、 "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 "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兵 《思想战线》2003,29(5):27-31
文化研究虽然兴起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但它却以其深厚的理论积淀向文学研究发起了冲击。它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特性,更多地关注文学文本以外的因素,并且淡化文学经典,把非经典、非精英文化提到相当的高度。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冲击是全面的,但它们实质上是一种对话和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喻海燕 《求索》2013,(12):147-149
改写理论是美国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相结合,呈现出多元学科研究趋势,并出现从注重文本研究转向注重文化研究之态势。一般认为.主流诗学、意识形态、专业人士和赞助人等因素是改写理论的核心概念。20世纪90年代改写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对中国“主流诗学”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综合考量后,中国的研究者试图采用西方文学的理论研究范式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典籍作品。陈伯吹的文学作品选择与创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考察陈伯吹等中国现代作家对文学改写理论的践行与运用.不仅可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创造品性.还可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及进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完备和它对文学日益深入的渗透,文学远离社会与集体、信仰及精神进入文学私人化;文学放弃对精神文化的形而上追求而屈服于商业市场将文学沦为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文学不再服从于自由的创造本性和审美的精神需求而以平庸和媚俗之态与大众文化合流。文学与社会和集体、与信仰与精神渐行渐远,与物欲、与市场、与金钱越靠越近。文学远离中心意识形态,半推半就地走向文学的"边缘化"。文学那曾有的光荣与梦想,那一度的作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中心地位,也随之一去不复返。  相似文献   

11.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近现代报刊数量庞大,刊载文学作品等资料内容丰富。报刊文学资料对于研究云南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其具体研究价值体现在增补云南文学发展史料、梳理云南文学发展进程、开辟云南文学研究新视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华文文学起步很慢,加拿大华人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文学作品问世。冷凝的小说《蒙特利尔之冬》是第一篇加拿大华文文学作品,她标志着华文文学的诞生。加拿大华文文学在七八十年代得到大发展,作家越来越多,社团越来越多。今后加拿大华文文学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都蕴藏了大量的人文思想,表达了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愿望和追求。然而,由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的不同,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此分析和比较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与英美文学中人文思想的特点。通过研究发现,西方英美文学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都展示了作者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作者所信仰的宗教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更关注个体,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则更关注民族或者国家。  相似文献   

15.
光复初期(1945—1949年)的台湾社会与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复初期(1945-1949年),台湾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动荡以及和中国大陆的迅速的整合。在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中,台湾的文学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探讨、论述了当时台湾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作家们面对新的环境的所想所思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当时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学作品等等,并对这一时期台湾文学的发展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宁 《思想战线》2005,31(5):113-115
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学科在经历了多次"危机"之后其衰落之趋势是无可挽回的,但这种衰落恰恰为其"再生"奠定了内在的基础,此也即比较文学学科内部的反拨.在这方面,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东方和第三世界学者将对一门新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再生"有所作为.比较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世界文学阶段.那种为比较而比较的牵强比附式的"比较文学"确实应该死亡,而一种新的融入了文化研究和世界文学成分的比较文学学科将在这其中获得再生.  相似文献   

17.
对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族而言,文学担当着民族文化百科全书的重任,传承鄂伦春族的民族精神,弘扬人类共同的生态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鄂伦春族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化语境中,鄂伦春族文学研究要构建新的鄂伦春族文学批评话语,探索鄂伦春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生长点,强化鄂伦春族文学的多元共生,最终达成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对话.  相似文献   

18.
李国银 《求索》2012,(9):173-175
生态批评指的就是文学批评家探讨文学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兴起于西方社会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派别与模式。文学生态批评模式研究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叙述话语是如何来缜密思考人类自身的行径与大自然界其它万物之间以及周围世界之间的密切性的隐性关系的,它试图发现在文学文本的叙述之中涉及自然界万物的思想观点对人类自身行为所产生的深刻性影响。"生态批评"的生成和兴盛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性渊源和发展性过程,同时它也有着其多样性以及本质性的含义界定和研究模式。在对文学文本的研究长期处于旧有模式之上时,生态批评无疑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从事着们进行文学批评提供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孙杰 《前沿》2012,(22):149-150
女权主义乌托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是解读英美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讨论了女权主义乌托邦的发展及影响,并通过回顾国内学术对一些文学作品的不同阐述,说明用女权主义乌托邦作为研究英美文学的一种独特事业,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并对深化这一点提出了一些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赵国春  刘进 《求索》2012,(11):116-117,28
西方传统文化素来以诸多二元对立为其构建深层结构和表现形式,其中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更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分庭对峙不仅造就了早期的悲剧,更是长期影响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结构的塑造。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革命过程和悲剧正是对这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的扣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人格分裂在日神和酒神精神悖论之悲剧,能够从文化本质上理解西方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对善、美渴求和自我失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