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的力量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意义怎么讲都不为过,挖掘和张扬信仰之力,是当代作家义不容辞的使命。红岩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被大量叙述、解读、接受。新世纪进入10个年头的时候,在走访红岩、探究红岩,特别是在重述红岩的过程中,作者何建明脑海里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逐渐清晰,这就是“忠诚”与“背叛”。的确,这两条道路、两种价值、两类品质是每个革命者、每个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涉及到一个人的信仰、操守和品格,即使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每个正直的灵魂难道不也时刻在接受忠诚与背叛的考验,不在经受信仰的拷问吗?  相似文献   

2.
何建明 《当代贵州》2011,(22):64-64
忠诚与背叛是每一个革命者和共产党人都无法回避的选择。《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突破《红岩》小说体裁局限,全面真实还原历史。作者采访了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历史档案,  相似文献   

3.
何建明和厉华合写的《忠诚与背叛》(重庆出版社出版)是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点读物推出来的,可以断定,这本书的主题是宣扬党的精神的,但这又是一本好读耐读的书:既具有明确的政治主题,又能吸引读者,占领图书市场。出版读物要做到二者兼备,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许多内容好的政治读物却因为缺乏可读性,  相似文献   

4.
向卉珍 《学习月刊》2012,(16):50-51
组织观看《忠诚与背叛》是对党员干部一次心灵的洗礼,同时也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保持纯洁性,保持对党和事业忠诚提出了新的考量。对照影片"忠诚与背叛"的主题,个人觉得应该注重把握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2009年2月8日一早,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红旗路上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部队干部战士、地方党政领导及各界群众一万多人为藏族人民的好儿子、军队党的好干部龚曲此里作最后的送别。  相似文献   

6.
7.
刘永红 《党建》2019,(4):59-60
正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前身,是当年一个叫作"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机构。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选举产生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构,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影响极其深远。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由委员  相似文献   

8.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因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秦皇岛市卢龙县农工委副书记司春国就是这样的人。以他42岁的生命,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把百姓当亲人、把工作当使命、把事业当生命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9.
《责任胜于能力》这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讨论,深刻剖析了在工作中“责任胜于能力”的行为准则,是一本鼓励人勇敢地承担起责任,走向成功的好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责任做了非常精辟的阐释:责任首先是一种使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使命。事实上,只有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有可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会失去社会对他的认可,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甚至失去自身的立命之本。  相似文献   

10.
忘不了2013年1月17日,那是为杨建一送行的日子。就在这天,我经历了新化有史以来最悲壮的场面: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来,迎着凛冽的寒风,站在从新化县殡仪馆到杨建一老家的道路两旁,目送灵车缓缓前行。哀悼的人群中,有“再远也要送一程”的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列队相送、哭喊着“杨校长,一路走好”的师生,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真实——从《灵山》看高行健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的探索历来是作家追寻的目标,一个伟大的作家总是将目光投射在人的生存形态上。《灵山》就是高行健对于人的生存形态的思考。高行健追求的是一种生命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飞翔,就像文章中说到的——灵山,灵魂  相似文献   

12.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  相似文献   

13.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与冯健、周原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再次书写焦裕禄,还有没有必要?这是我在面对长篇小说《焦裕禄》时,不由自主产生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焦裕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穆青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90年,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正式上映。一篇通讯和一部电影,已经把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相似文献   

15.
童年旧居的屋后,是一片草地,每年清明过后,原本枯黄的草地,便萌动起来。先是斑驳隐约的鹅黄,继而那鹅黄成了醉人的新绿。没几天的工夫,整个草地就渐次葳蕤。  相似文献   

16.
<正>这是一本真实感人、思想厚重的人物通讯。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当辉煌激越的历史化为跳动的音符,此书所记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最熟悉、最亲切的伟人莫过于邓小平。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邓小平逝去不久,他的业绩和精神还正在被及现代的人们;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介绍伟人时不像从前受很多限制,尤其是对伟人的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往往讳莫如深,至于伟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更是从不顾及。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伟人英勇无畏的战斗、一往无前的精神、为国为民的情怀和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等,这些无疑是一个伟人的主要人格和品性,也的确是我们认识伟人所不可缺少的。然而,这些不过是伟人作为人的一个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但并不是伟人的全部,仅仅认识这…  相似文献   

18.
封孝伦先生积多年的研究写成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一书,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生命美学体系。因而在美学原理的研究中有了新的突破。这里仅就书中关于美的本质的概括谈些感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洵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的”。(市市贤治)  相似文献   

20.
陈亮 《江淮》2012,(2):49-50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苏联兴亡史论》这本书,是我十多年前读过的。这本书是在苏联发生剧变后,由当时国内一批著名的专家学者组织编写的,书中用了大量的史料全面分析了苏联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特点,力求找到苏联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原因。今天,我重读这本书,仍然感触甚多。苏东剧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