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黔西北毕节地区杂居着包括彝族、苗族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在各族民族的智慧创造下,多数民族都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的文化积淀更是丰厚,在多个彝文专家的努力下,彝族古籍文化已经成为毕节地区突出的文化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毕节地区传世有四千多册纸质彝文古籍、二千余幅彝文金石遗存,这些彝族古文献记录了古往今来彝族及其周边民族的人、事、物等历史变迁,对研究民族发展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彝族古文献大多散藏民间,保养与维护工作艰巨,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解析彝族古文献的留存概况及文献价值对文献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彝文文献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及搜集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在羊皮、布帛上的彝文古籍文献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对彝文古籍文献的历史发展渊源进行了追溯,总结了彝族古籍文献在民族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制度建设、道德体系、民族交流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价值,并对彝文古籍文献有关整理、搜集和翻译等问题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3.
《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 彝族不仅是我国历史悠久、成就卓著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善于思索、勇于创新的民族。彝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宝贵的科学文化,拥有大量的古典文献。在这些浩繁的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先民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艰苦历程,反映出彝族先民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理性思维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彝文的表音、表意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笔者正学读一点较简单的彝文古书,也学一点凉山规范彝文,但都研究不深,加上汉语文水平不高,认识不到争论表音、表意,对于书写彝族古籍文献的彝文和凉山规范彝文有什么意义。从作用上看,凉山规范彝文在扫盲中见效快,它给凉山彝区广大彝族介绍了很多现代科  相似文献   

5.
彝文系彝族及其先民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文古文献乃彝族先民的图书文物;呗耄是彝族及其先民的知识分子,对彝文和彝文古文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应当是彝文古文献对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记载。然而,史家们往往对彝文古文献的历史价值持怀疑态度,至今有关彝族古代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6.
正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漾濞彝族分为诺苏、聂苏、腊罗三个支系,据考证,漾濞的古彝文随着南诏后期王室的衰落而失传。近年来,漾濞县在使用彝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彝文的使用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历史原因。漾濞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支系多、方言差别大,给彝族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带来了困难。加之历史上,彝文在大部分地区只有毕摩学习和使用,而毕摩经虽有彝文记载,但平时多为口传心授,这也导致了漾濞彝文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段关于我与彝族著名毕摩施文科先生的往事,也是一段我终生无法忘却的记忆。1984年4月,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历史文献班毕业在即,学校决定将文献班分为三个组分派到云、贵、川进行彝文古籍调查,我作为该班的一名成员被派往云南。  相似文献   

8.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华林一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但从云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2〕来看,迟至汉晋时期,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  相似文献   

9.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10.
彝文古籍翻译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理彝文古籍的核心任务,是作好古籍文献的翻译。只有把古籍文献的内容确切地翻译出来,才能让学者专家们从中掘取彝族历史、文学、语言文字学、哲学、自然科学诸方面的翔实资料,得以深入研究,发掘彝族文化遗产,以丰富祖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宝库。这一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是关系到子孙万代的大事。 对彝文古籍的翻译要作到“三性”俱备,即真实性、鲜明性、艺术性,也就是“信、达、雅”。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条件。翻译品的内容若不真实,不仅不能确切地揭示彝古文原著的涵义,不能向读者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相反地会给人们模糊的印象,甚至得出错误的理解,那就贻害不浅了。所以,对彝文古籍的翻译,真实性是首先必须保证的。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才进一步讲求鲜明性与艺术性,要求译文通顺,语义清晰,形象鲜明,情节  相似文献   

11.
彝文古籍翻译世家罗氏三代人对彝语文事业的贡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罗文笔先生翻译彝文古籍巨著《■文丛刻》到五、六十年代罗国义先生翻译彝文百科全书《西南彝志》,再到八十年代罗正仁先生为主整理翻译出版《彝文金石图录》,罗氏一家三代人在彝文战线上辛勤耕耘了数十年,在翻译、教学和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彝文古籍翻译世家的美誉。本文试对其一家三代人的成就和贡献作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以引起业内人士对他们的历史功绩、学术思想等作全面深入的研究,进而促进彝语文事业的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黔西北彝族文学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多层次。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又有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学;既有瑰丽斑斓的民间文学,又有凝重隽永的文献文学。民间文学作品有彝文记录的,也有汉文记录的;作家文学有彝文创作的,也有汉文创作的。作为文学作品有本民族文化观念的产物,也有吸收汉族和兄弟民族文化观念的成果。要全面评述、研究黔西北彝族文学,当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仅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黔西北彝族诗人的作品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古代建筑——九重宫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重宫殿是历史上彝族君长的宫廷建筑。它是取法天地而建造的,在云贵川三省均有分布,在彝文古籍和方志中都有记载,并有文化遗址存在。九重宫殿的开发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15.
彝文     
彝文是我国彝族自古相传的一种文字,又称“?文”或“韪书”,亦直接称为“倮倮文”“毕摩文”及“西波文”。它是彝族男性巫师毕摩(昆明地区称西波)书符画咒的工具。多以竹片锤碎一端醮鸡血或木炭锅烟写在木板上。近汉地者亦用笔、墨、草纸等书写。其字方形,颇似篆书,像仿照汉字制成。书法有从左至右直行和从右至左横行两种。已发现的毕摩手抄彝文经典种类很多,卷帙浩繁。内容除毕摩的祭祀经和占卜经外,还有许多具有史料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神话、伦理、谱牒、律历、医药等方面的典籍。其中已翻译成汉文的有《西南彝志》、《洪水泛滥史》、《水西制度》、《水西传全集》、《德布氏史略》、《德施氏史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大批的彝文古籍蕴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珍,内容丰富,举世瞩目,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实践中,为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在彝文古籍中亦有记载流传,这是祖国民族医药宝库中的组成部份,有待抢救、整理、继承、发扬。《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都有原始的人体解剖和经络气血的理论记载。如说“清、浊二气”六条,相当于现在汉医中的太阳、少阳、阴阳、太阴、少阴、厥阳等“六经”。同时,还有五体分属五行的说法,与汉族医书记载的对应相似,汉医说“肺属金”彝医说…  相似文献   

17.
彝文金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文金石始于先秦 ,及至明清而达顶峰。分为丹书、铭文和摩崖碑刻。先秦至明初为单纯的彝文 ;明清时期基本为彝汉文合壁 ,且以墓碑为最多。彝文金石的价值 ,首先是研究彝族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其次 ,彝文金石内容的含盖面很广 ,是古代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三 ,彝文金石的文化内函非常丰厚 ,是研究古代彝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心理 ,低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等文化层次结构 ,特别是研究古代彝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8.
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古代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彝族遍布贵州高原各地,但主要聚居区域是耸立在滇黔毗邻的乌蒙山区。千百年来乌蒙山一直是彝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之地,是孕育发展彝族古代文明的摇篮。彝族在贵州高原的崛起与发展,对贵州古代的民族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彝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彝族历史文化悠久,有自己古老的民族文字,大批的彝文典藉、金石碑刻仍传流至今。其次,彝族在历史上曾在贵州高原建立有罗殿国、罗施鬼国、自杞国等民族政权,有自己严密的政治、社会、军事组织制度,保境拓疆,雄长一方。其三,伴随中原历代王朝的开道拓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彝族由原始部落社会跨入文明社会门槛,比周边其他少数民族要早。 (一) 彝族漫长的远古史前史和族源迁徙,限于汉文文献资料的残缺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聚讼纷云,难于定论。但是,据彝族文字记载的大量典藉(近年以来已经翻译出版了相当的史料)说明,彝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十分悠久,它曾经历漫长的原始社会,以后又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由君臣师匠的产生直到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斑斑青史在彝文典籍中均可梳理探求。 据贵州彝文文献《彝族源流》记载:彝族的历史久远,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  相似文献   

19.
彝族有传统的文字,有丰富的彝文古籍。彝文创自何时何人,无明文可考。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为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较已往所知的明代《镌字崖》、《新修千岁衢碑记》等彝文刻石早四、五十年。 从彝文的体制来看,彝文发展的初期也和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规律相同,即由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20.
《西南彝志》彝语原名《恩布散额》,有源流的意思。作者是古代罗甸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姓氏已无可考,人们习惯称他为“热卧慕史”。他把彝族的文献和民间的各种传说,搜集、整理加工而著成《西南彝志》。从书中记载的一些事情来看,成书约在清乾隆年间。全书有彝文三十七万多字,四百多个标题,是一部记载彝族历史较为全面的史书。全书的内容有:上古混沌时期万物的出现与发展;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彝族早期部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