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礼贤的中国学术网络和汉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青岛时期(1899-1920年)、北京时期(1922-1924年)、法兰克福时期(1924-1930年)。在工作关系中,卫礼贤的地位由殖民特权走向相对平等。卫礼贤与长期以来受到歧视的中国学人建立了丰富的学术网络,不断加深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认识。作为新型的学者,卫礼贤超越了汉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把知识生产看作是集体知识收集的过程。在开展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卫礼贤逐渐抛弃了科学和文化霸权,把汉学"知识话语权"交还给了中国学人。  相似文献   

2.
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武能 《德国研究》2005,20(3):54-63
德国杰出的翻译家和汉学学者卫礼贤为中国文化在欧洲特别是德语地区的传播和接受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对此作了详细记述,并希望通过这一记述,从卫礼贤这位"德意志中国人"的思想和实践中,使世人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花之安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其毕生撰写的大批汉学著述,显现出精湛的中文学术功力,对于传播近代西方教育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这些汉学著述也体现了花氏鲜明的宗教文化传播观念。宗教观是其思想灵魂的核心和行为准则,基于此,花之安的文化观富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这使其学者风范及文化著述水准打上折扣。对花之安一类传教士汉学家的研究,需要"跨文化的眼光"与"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杨维春 《法国研究》2015,(2):53-59,34
帕特里克·卡雷的法译《寒山诗》是法国这个汉学重镇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体现了译者作为著名汉学家、佛教典籍翻译家、诗人作家的专业考证、深厚学养与精准把握。同时,该译本也存在着一些原文理解上的误读和译文表达上的误译,反映出译者在译语环境中的翻译选择。这个译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在寒山诗经典化译介中的用力之勤,也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雷缪萨与法国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缪萨是19世纪法国第一位专业汉学家,主持了在法兰西学院开设的第—个汉学讲座。他对中国语言文学以及古代典籍的研究颇深,出版了不少相关的专著和译著,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都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推动了法国乃至欧洲汉学学科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谭渊 《德国研究》2009,24(4):69-75
专业化建设是一百年来德国汉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起初,有关中国的研究服务于德国的殖民扩展政策。及至20世纪初,在德国大学中建立汉学这一新专业的呼声日益高涨。1909年,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了首个汉学教授席位。此后,汉学研究在魏玛共和国时期经历了第一次繁荣,但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却遭受重创。直至60年代汉学专业才从战争创伤中恢复并在更多的德国大学中得到了巩固。汉学的发展使对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著名作家德布林、黑塞、卡内蒂、艾希等人进而在作品中成功实现了文学构思与中国思想宝库的融合,最终也给德国人心中的中国形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入选法兰西学院(l'Académie Fran(c)aise)院士的法籍华人程抱一以作家、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的身份为世所知,但事实上,程抱一的名字也曾出现于国际汉学史著作,他的一些作品被作为汉学研究成果而为国际汉学界所瞩目.程抱一曾从事汉学研究,曾是一名"汉学家",这一事实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8.
鲍吾刚(WolfgangBauer)是德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他对德国当代汉学的贡献超越了狭隘的专业天地,其学术著作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本文就鲍吾刚的生平、主要学术著作和学术观点作一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法国早期汉学奠定了法国整个汉学体系的基础和发展趋势,黄嘉略是其中散落的一颗遗珠。他重新被发现,既是为他本人研究成果正名,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法交流史的细节。许明龙先生于2013年完成最终稿出版的《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是研究黄嘉略的宝藏,本文将基于该书,回顾黄嘉略短暂的一生,分析其身份的特殊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局限性,陈述他与孟德斯鸠的相识及其对法国早期汉学家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别林斯基笃信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崇尚欧洲中心主义,否定中国历史、文化和制度,批评中国人的愚昧和保守。比丘林和德明等俄国汉学家基于中国文献和现实观察的汉学著作丰富了别林斯基的中国知识,也为其利用中国形象表达个人立场提供了例证。中国作为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封建专制国家,一直被别林斯基作为证明西方文化优越和俄国现实黑暗的负面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