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吸烟我怕谁?”人们经常看到在公共场所,如会议室甚至在大会主席台上,举凡“领导吸烟”,往往都是“此地本人职级最高”。在这块“一亩三分田”,唯我是大,不必受到公俗良序,甚至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恐怕是一些领导在公共场所毫无顾忌吸烟的一种心态,说到底就是一种对群众不尊重的心态在作怪。  相似文献   

2.
领导垂范     
洋洋 《党员文摘》2006,(10):44-44
A局长不吸烟,也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吸烟.并叫人在他的办公桌上摆了块“室内严禁吸烟”的标牌。在局长带动下。局里的每间办公室的桌上都摆着禁烟标牌.由此,原来吸烟的人在单位里也把烟给戒了。A局长在任几年。局里每年都被评为“卫生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3.
《新湘评论》2010,(13):55-56
毛泽东心里很清楚吸烟有害健康,但已经上瘾的他无法戒掉。为了减少吸烟对他身体的伤害,保健医生只好弄了一些烟嘴给他,并告诉他烟嘴可以过滤尼古丁。毛泽东虽然不愿意,但考虑到配合保健医生的工作,而且烟对身体的伤害他也渐渐感觉到了,所以后来还是采纳了保健医生的意见,并慢慢习惯了用烟嘴。同时工作人员还建议他把一支烟折成两半,  相似文献   

4.
健康养生     
促人衰老的七种物质一、微量元素中的铝铝制锅、盆、铲、勺,西药如胃舒平、氢氧化铝等均含铝。人体摄取过多的铝,直接破坏了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功能,促进人过早地衰老。二、尘雾中的烟雾炉火、烟雾、漂尘等污染气体,会随呼吸进入肺部,渗到血液里,害处甚大。尤其吸烟入肺部,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为胆固醇沉积提供了条件,日积月累造成动脉硬化,促人衰老。三、饮料中的烧酒大量或经常饮酒,会使肝脏酒精中毒而致炎肿、减退性功能,女子则出现月经不调、性欲衰退等早衰现象。四、蔬菜中的腌咸菜腌菜中含有“硝酸盐”,在肠道细菌的作…  相似文献   

5.
倪迅 《党建文汇》2007,(10):54-54
戒烟,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知易行难”。不妨尝试借助食物之力,尽量减少“烟害”。 维生素C对消除体内尼古丁、提高细胞抵抗力、保持血管弹性具有很大作用,因此不妨多吃柑橘、草莓、猕猴桃、柠檬、番茄、辣椒等。维生素A则保护支气管与肺组织的正常生长与分化,可以吃些胡萝卜、柑橘、蛋黄。维生素B2能抵消烟中焦油的致癌性,建议多吃动物肝脏、香菇、瘦肉、新鲜蔬菜等。  相似文献   

6.
孟红 《党史天地》2007,(12):39-41
香烟.因是日常交往中必备的“见面礼”而被众多男士视作亲密伴侣。“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尽管妇孺皆知,但烟民们总有种种理由来辩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虽然是文韬武略过人、功勋卓著的伟人,但作为普通男性的一面,好多也是烟不离手的烟民,那么,他们的“烟”事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7.
“烟民”泛滥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有人问起,当代中国较大的社会公害是什么 ?相信许多人都会回答:举国上下、无所不在的吸烟。从社会到家庭,从办公室到娱乐场,凡有人群的地方,随处可见“烟民”们旁若无人、悠然自得地喷云吐雾,由此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远远超过工业对大气的污染程度。数以亿计的不吸烟者,饱受被动吸烟之害。   不仅如此,吸烟还是酿成森林、列车、旅馆、仓库等重大火灾的罪魁祸首,从而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据统计,世界上发生的火灾,有 1/3是由吸烟引起。   烟草的原生地在美洲,由早期到达美洲的欧洲人带回欧洲。…  相似文献   

8.
建好思想上的﹃硬件﹄□郝湛秋公共场所,随处贴有“禁止吸烟”,瘾君子却视若罔闻,照样吞云吐雾;青青的草地,插着“请勿踏入”,许多人仍信步踩了上去;马路上,有过街天桥,有地下通道,有些人翻越隔离护栏,如入无人之境……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镜头,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9.
正不丹通过全面禁烟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禁烟的国家。根据禁烟法案,禁止在包括公园、夜总会、商店、露天市场等一切公共场所吸烟,甚至在公共厕所吸烟也被认为属于违法行为。此外,规定如果发现房内有人吸烟,警察有权破门而入掐灭烟头。加拿大各省有许多禁烟法令,例如安大略省的烟草控制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向19岁或19岁以下的青少年出售或提供香烟,违例者最高可被罚款5万加元。并且卫生部门想出了一个绝招:他们聘请年龄在15岁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做卧底,如发现有违反烟草控制法者,便会对其进行警告或起诉。日本把戒烟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这让很多想戒烟的人在医生的帮助下戒烟。戒烟治疗科除了为烟民提供可摆脱尼古丁依赖症的药物外,还帮烟民实施戒烟习惯的"行动疗法",如想要吸烟时就喝水、吃口香糖、深呼吸,或通过运动等方式抑制吸烟欲望。  相似文献   

10.
郭佳  李舫 《党建文汇》2011,(3):45-45
广电总局日前下发了《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电影、电视剧中吸烟镜头的通知》。通知指出:“电影和电视剧中过多的吸烟镜头,不符合我国政府控烟的基本立场。客观上有误导吸烟之嫌,容易对社会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欧阳旭 《当代工人》2011,(19):14-14
白天,他背着挎包、装着材料,在全国四处游走宣传吸烟有害;晚上,他并不熟练地摆弄着因特网,宣扬“在地球上消灭香烟”。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反烟第一人的张跃,至今已经反烟13年,走过的城市近300个。张跃有个“抢烟”的绝活儿:看到有人抽烟,便手执反烟的宣传资料上前,在递名片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乍一看题目,人浮于事怎么成了人“俘”于事,莫非笔误?其实不然,人浮于事是人们对机关工作作风的一种批评,指机关机构臃肿人多事少的现象;而人“俘”于事则是机关干部自身发出的感喟,指机关干部整天忙于事务,成为事务的“奴隶”和“俘虏”。一旦人“俘”于事,就不...  相似文献   

13.
贺贫     
贺|贫□张秀章孟玉生近年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将“升官”与“发财”连在一起,特别是在春节、婚嫁、久别重逢时,“升官发财”已成为人们一句使用频率最高的祝贺语。反之,“升官”未“发财”,甚至“升官”后生活反而贫困,就会被人认为是反常了。近...  相似文献   

14.
常听到人们谈起有关“满足”与“不满足”的话题,总的感觉是:对自己物质条件、生活境况已经很“满足”的人少,而持抱怨、期待态度的人却比较多,显示了处在当前我们这个经济社会重要战略转轨期的人们对自身生活、成就及人生的种种心态。  相似文献   

15.
一个企业的成与败、繁荣与衰退、无不与“人”有关。难怪有人说:“办企业就是办人”。但是,如何看待“人”、保护“人”、管理“人”、开发“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却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个企业成功了,人们朦胧地觉得,那是因为企业不仅拥有一流的人才,而且有效、科学地管理了人才。一个企业衰败了,却很难反思“人”本身存在什么问题。“人”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唯一因素,但是,“人”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却是确定无疑的。   任何企业决策领导层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  相似文献   

16.
廉洁与信仰     
近年来,全党上下一再宣传和厉行“反腐倡廉”,但有的党员干部却怎么也“廉”不起来,甚至“越来越腐败”,症结长文短牍探讨的很多。抚案思考之际,不由想起了开国领袖毛泽东“一支烟”、“一句话”的两则小故事。  1960年,毛泽东在中南海家里接见韩瑾行,韩瑾行是张友渔的外甥女。 1948年参加革命,次年和毛泽民的养子毛华初结婚。 1949年南下湖南, 1950年任株洲镇 (今株洲市 )第一任女镇长,是个很有工作能力的知识女性。那时毛泽东一边和蔼地问着话,一边从桌上拿一支烟给韩瑾行。小韩赶紧说:“大伯,我不会吸烟。”“哦,不吸烟…  相似文献   

17.
《天津支部生活》2010,(8):56-56
为了预防火灾的发生,有关方面常常会颁布一些禁令,在醒目部位张贴告示或标识。比如为防止森林火灾,在山道入口处经常可以见到“禁止携带火种进山”“山上禁止吸烟”之类的告示牌;加油站及其他易燃易爆危险品存放处,都有“禁止吸烟”的警示标志,等等。然而。据了解,不少单位在警示标志挂(贴)出之后,再也无人监督,使禁令成了一种形式。这是一种典型的“说不说是我的责任,做不做是你的事”的思想在作怪。  相似文献   

18.
120年前,亚当·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如今,贝尔发明的电话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但拿起电话的人们不一定都知道贝尔,同样,人们也不一定都知道工作在电信传输岗位上的“传输人”。 吉林省电信传输局担负着省内国家长途通信网的维护和管理任务,以光纤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机动通信四种现代化的传输手段,构成了吉林省的电信网,满足着全省党政军机关、国民经济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通信需要。在这个大家庭里,涌现出了一簇簇精神文明的浪花儿,让人真正认识了“传输人”,更让人敬佩“传输人”、热爱“传输人…  相似文献   

19.
据卫生部官员透露,目前,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约占全球吸烟人口总数的1/3,受二手烟危害的超过5亿人。吸烟可以引发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0.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往往会听到“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话,意思是劝人凡事要“随大流”,不要“出头”、“冒尖”。信奉随大流思想的人。工作中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习惯于照抄照转,满足于充当“传话筒”。“随大流”的习惯一旦养成,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便有了惰性,特别是喜欢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所谓“人云亦云”。由于对外来的思想行为缺乏分析思考而盲目跟从,在别人的干扰下,“随大流”者容易动摇信心,丧失主见,混淆是非,久而久之,“随大流”心理一点点地扼杀和泯灭着作为个体人的思想独立性和创造力,阻碍着我们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