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学者眼中的“海派”文化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特约主持/吴驷策划编辑/扬长征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谢遐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海的文化上的特点,那么,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上海人在中国人中最具...  相似文献   

2.
<正> 人们常把那种吐故纳新,“西体中用”、灵活善变的行为特征和生活风尚称之为“海派”。而后,把它们熔之于文化上的实践和认识上的延伸,“海派”遂成为一种新的风格,谓曰“海派”文化。对于海派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三:第一是开新、开风尚之先,开创新之先。它善于延纳新事物,变革那悠久、凝重的传统东西。第二是灵活、善变,灵活而不呆  相似文献   

3.
当年的“以桥兴市”变成了如今的“以文兴市”,当年的“桥”在城市建设中拆除了,但以桥兴市的“市”更兴旺了。载体转型发展了,原址崛起了一个个商圈,成了新的“桥买’地标,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新名片。无论是海派风情十足的街市商业文化,还是创新型的时尚商业文化,共同为地域商业的繁荣兴旺而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化是活的,生动的文化,现实的文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分化。文章从三个层面描述了这种分化,即社区文化层面,次级民族文化层面以及阶层文化层面。新分化出的社区文化以“新海派”文化为典型,次级民族文化的分化表现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个体户我群意识的产生昭示出一个新的阶层文化。作者指出,文化的分化是变迁的动因,进步的标志和整合的前提。今天的整合,意味着一种新的选择,也就是汇融各种有益的文化因子,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整合与分化在文化发展中是相互依存、永无止境的,是全社会积极投入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诸晖 《今日上海》2010,(6):36-3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海派旗袍再度向世人展示了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世博会“秀·空间”上演的“美丽的妆点——千年霓裳秀”,60平方米的舞台洋溢着海派旗袍独有的风情,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上海世博会的多个省市展馆内,礼仪小姐们身穿各款旗袍,争奇斗艳,更是打造了一场美轮美奂的世博旗袍盛宴:江西馆礼仪小姐身穿荷叶领青花瓷旗袍,在举手投足间展现千年瓷都文化;  相似文献   

6.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领袖级人物,“诗、书、画、印”四绝,为“后海派”的代表人物,曾担任享誉海内外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同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相似文献   

7.
海派画家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江浙一带的画家汇集于上海,形成了一个新的画家群体——“海上画派”(简称“海派”),与北京的“京派”相对应。他们在国内外声名显赫,在一段时间里主导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拥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海派文化”气质。接纳新生事物,敢为天下先,是上海独有的人文胸怀。而浦东,既是上海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新标杆,也是探索社会转型之路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9.
“文化中国”这个概念自70年代以来,在海外已发展多年了,在台湾学术界也颇为流行。台湾学术界曾就此举行过专门的研讨,也有刊物和出版社出版过有关的专门著作。然而,大陆学术界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反响。笔者认为对“文化中国”作出积极的回应,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文化中国”与“一国两制”具有共同点“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文化中国”和这一方针具有相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化中国”从文化理念上突出了一个中国,即中国统一的原则。现在海外华人…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迅速崛起的中国青年中,"海派"青年是格外引人注目的一群.这些生活在昔日大上海——"冒险家乐园"中的年轻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使他们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还是在行为特征上,都表现出与内地青年不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海派"青年文化.本文试图概括"海派"青年文化的特点,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作一剖析.开放性的"海派"青年文化与内地青年的正统、保守和相对封闭相对照,"海派"青年文化则表现出新潮、现代和开放的总体特征.本来,上海就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曾接受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对西方文化的开放和较强的吸收能力是"海派"文化的固有特征."海派"青年无疑承袭了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作为文化生态的大气候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格局,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冲击显示了市场化、都市化背景下审美意识的日趋多元化。在90年代多元共生、众语喧哗的文化格局中,以王朔为代表的市民文化和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海派文化最引人瞩目,也最具影响力。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文坛上独领风骚的王朔被称为“中国当代商业写作第一人”。他早期的言情小说和犯罪题材的小说即以取材的市民化、语言的口语化使读者耳目一新,被人称作“市井文学”。其后产生较大影响的“顽…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海派文化的升温,海派小说渐受重视。在上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海派小说的取材和立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具有鲜明的特点。但现已出版的一些权威性文学史专著,几乎都未对海派小说进行阐述。本文谨从三方面对早期海派小说作探讨。海派小说的孕育背景海派小说,在中西文化冲撞和交汇中孕育,完全是一个现代都市成型的产物。上海开埠后,许多高楼拔地而起。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已称:英租界南京路“房屋高敞,为沪上冠”,美租界“高屋连云,轩窗洞辟”。在南京路上,最早的高楼是1906年由英国香港上海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兴建的汇中饭店(…  相似文献   

13.
“盆地意识”的束缚与突破──中国商潮中的“四川崽儿”特约撰搞人:谭刚强吴昊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学者和政府高官在关注中国生意场的发展进程时,往往只注意到中国商界已形成“京派新商”、“海派新商”、“港派新商”这三大流派,而对于“川派新商”却似乎有所忽略。当...  相似文献   

14.
秦俊勇 《小康》2005,(11):79-79
长三角,当代中国最具有经济活力地区之一,新贵阶层崛起的集中地带,社会精英的汇聚之地,同时还是海派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一角。“酒”,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见证,有华人地区的地方就有“酒”,有“酒”的地方就有“五粮液”,有“五粮液”的地方就有“长三角”。2004年,长三角地区有了专属的文化“酒”——“长三角”。公务之酒古希腊雅典。伯里克利时期。公民都把担任公职当做一种荣誉。谁要是一生中什么公职也没有担任过,就将被认作是懒汉和没有出息的人,那是一生的耻辱。对荣誉的执着,是公职人员公共精神和职业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当代国家公…  相似文献   

15.
曹嘉懿 《现代领导》2011,(11):18-19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世界,人们以修德作为立身之本,但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让人瞠目结舌,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必须紧急制闸的时刻。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最近,温家宝总理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提出了“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的要求。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陆晓禾写了《道德文化建设的“短腿”问题如何解决?》一文。为此.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  相似文献   

16.
齐人 《春秋》2009,(4):52-53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是梁启超。与此相伴产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中华民族、中国概念的提出,既标志着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过渡,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产物。“中国”这一词汇虽然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它并不完全是现代的国家概念。中国以外的地方,最初将中国称为“支那”,  相似文献   

17.
当中国“吃”的文化跟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碰撞,会激发出怎样的火花?坊间的各国料理、大宴小酌到地方特色,早就把上海的餐饮市场炒得异常热闹。随着大批的台商前往经商,“台湾菜”在上海,也就自然而然汇聚成一个系统。台湾人经营的餐厅,怎样在五花八门的餐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请看我们的第一手观察。  相似文献   

18.
平朔煤炭工业公司是目前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露天煤炭企业, 以其神奇的筹建速度和“高科技、高效率、高效益、快节奏”的特有模式而享誉海内外,被认为是中国煤炭工业的代表性企业。 安太堡矿是平朔煤炭工业公司的“聚宝盆”,这个在邓小平亲自关怀下开发建设的煤炭行业第一个特大型中外合作项目,是中外合作的第一块“试验田”。它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里程碑,也开辟了中国露天矿采煤的新纪元,一步跨越了与发达国家之间30年的差距,在中国煤炭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煤矿采用了80年代美国最先进的管理方式及…  相似文献   

19.
关于海派文化的历史流变,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崧泽文化和租界文化的文脉变迁上,其实它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和多样的组成形式.在海派文化的萌芽和发展过程中,以黄炎培等为代表的"浦东学派",身体力行推动了海派文化的进展,丰富了海派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上善若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和借鉴的思想基础,“道”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挖掘《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