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法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居第四位的经济大国,其外贸发展水平也同样居第四位。战后法国外贸的发展与法国经济的变化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也同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休戚相关,法国外贸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战后法国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外贸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一) 1946-1950年,这是战后经济调整恢复时期,这时的外贸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二) 1950-1957年,法国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外贸开始拓展并初具规模。(三) 1958-1973年,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法国经济步入了所谓“黄金时代”,与法国经济实力的加强相适  相似文献   

2.
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二战后,满眼废墟的日本在短短三十年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其城市化进程也高速推进。从1950年到1975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在亚洲率先实现了国家城市化。日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显出了很独特的特征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即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曾力图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拯救濒于危机边缘的苏联经济。但改革六年多,苏联的经济不仅没有摆脱困境,反而由停滞走向滑坡,陷入日益深重的危机之中。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加速,反而出现负增长的情况。经济状况不断恶化,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群众对改革越来越失去信心。最后,由于种种政治和社会原因,苏联终于解体,戈尔巴乔夫退出历史舞台,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也随之夭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呢?为什么经过六年多的改革苏联的经济反而变得一团糟呢?这里首先要说明两点情况:第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很高的。尽管它当时的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它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只是由于如果再不改革就会失去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苏联才走上改革之路的。因此,  相似文献   

4.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新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东盟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极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亚洲经济的重要支撑。中日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经济大国,加强在东盟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中国、日本和东盟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诺哈·冯沙万生于1914年4月9日,沙拿湾吉人。青年时代曾当过出租汽车司机、小商人。1946年参加救国运动。1950年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1955年成为老挝人民党党员,1946年至1949年担任老挝东部地区抗战委员会主席,1950年当选为寮国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工业报》1988年4月1日刊登了苏联国家价格委员会主席巴甫洛夫答该报记者问。目前有不少人怀念五十年代的“黄金时代”,那时物价稳定,而且还降价,为什么现在要把这种物价制度取消呢?针对这个问题巴甫洛夫说,五十年代,严格说来,是“陈列在橱窗里的财富”,那时是低工资,购买力也低,因而消费水平也低。1950年苏联人均肉的消费量为26公斤,而现在是62公斤;奶和奶制品1950年为172公斤,而现在是  相似文献   

7.
五、提供技术资料 对于中国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科学技术资料,苏联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提供的,即图书资料交换和项目或设备进口合同。 在1949年索菲亚经互会第二次会议上,确定了经互会成员国之间无偿交换科学技术资料的原则。中国虽不是经互会成员国,但苏联比照这一原则,以图书交换的方式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科技情报和文献。通过苏联科学院图书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社会科学基础图书馆与中国相应单位之间的  相似文献   

8.
访俄观感     
1998年9月21日至10月6日,笔者有幸作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客人在莫斯科考察,并顺访圣彼得堡。 访俄期间应邀参加了“中国、中华文明与世界:历史、现状、前景”第9次国际学术会议。中国新任驻俄大使武韬在会议开幕式上致了简短的祝词。武韬大使指出,苏联解体7年来,中俄关系在平稳和顺利地发展;两国领导  相似文献   

9.
1949年6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的重托,成功密访了苏联。这次访问,释解了中苏两党间的较多猜疑,争得了苏联的广泛支持与援助,使“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得到了苏联的积极支持,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影响深远的访问。  相似文献   

10.
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制度,即政体。苏维埃制度改革是苏联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苏联社会生活民主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制定了苏维埃制度改革的钢领性措施。1988年12月1日,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非例行的第12次会议通过了《苏联关于修改和补充苏联  相似文献   

11.
北约扩张史     
非虫  刘绮黎 《新民周刊》2024,(14):60-61
<正>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的军事组织。其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在苏联解体,与北约对抗的华沙条约组织不复存在以后,北约非但没有解体,还继续扩张。  相似文献   

12.
莫斯科见闻     
日本《世界周报》1983年12月13日刊登了该刊驻莫斯科特派记者重城康三的一篇文章,摘译如下。“和过去相比莫斯科的女性时髦多了”,这是隔了十年重访莫斯科日本妇女得到的第一个印象。的确,在莫斯科很难从游客中区别苏联人和西欧人。有个苏联人告诉我一方法:“看鞋子能区分”。晚上,穿着皮夹克的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八个方面--提供低息贷款、援建重点项目、发展双边贸易、开办合股公司、提供技术资料、派遣苏联专家、培养中国专家和协助编制经济计划--叙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方式和途径.从1950年至1953年,中苏不仅在军事和外交方面全面合作,在经济领域也是协调和互助的.苏联对中国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构成了此期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斯大林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对中国的经济援助既是慷慨的,又是有限的,既有效地帮助了中国的经济恢复,也遗留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48-1949年间,在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以及欧洲冷战加剧的形势下,斯大林开始着手调整对华政策。至1949年2月,通过与中共方面就双方关系中重大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沟通与协调,斯大林基本完成了对战后苏联对华政策的调整,并迈出了同未来中共政权结盟的步伐。1948-1949年初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的动力涉及的问题包括,斯大林是如何应对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形势?哪些因素对斯大林调整对华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已经解密的多方档案材料,重新探讨这一阶段斯大林对华政策调整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15.
印度尼西亚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口为一亿四千七百四十九万零二百九十八人,仅次干中国、印度、苏联和美国,是世界第五、亚洲第三、东盟第一人口大国。近三十年来,印度尼西亚人口增长速度迅猛,引起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同时也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存在以下四个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匈牙利宪法规定,在首都、各州、首都各区、各市和各乡设有议会。议会是人民代表、自治和国家管理机构。在1949年通过的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一次规定了议会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在1950年颁布了第一个议会法。匈牙利的议会制度是自上而下地确定起来的:首先在州,然后在农村各区,最后在市和乡里建立。在匈牙利,除了地方上传统的自治机构以外,在州内还建立有广泛的分散的行政机构和机关网。在1949至1950年发展起来的议会网意味着它们大多数都隶属于议会,首先隶属于州这一环。在1949年宪法和第一个议会法通过以前,在农村各区,仅仅是一些分散的行政机构起着作用,在此以后,在那里也建  相似文献   

17.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左翼学者,著名的苏联问题专家。其著作特别是关于苏联解体的著作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4年11月23日,大卫·科兹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做了有关苏联解体的教训的学术报告。主要内容如下:13年前,苏联体制完全崩溃,迄今其原因还是争论不休。苏联解体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有重大争议的事件。1989-1991年,苏联突然分裂。他们的社会主义体制被一帮人试图用资本主义体制代替,这发生在十月革命75周年之后。从这件事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苏联会走到社会主义体制的尽头?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是有争议的。  相似文献   

18.
1985年3月10日,契尔年科病逝。在11日举行的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由葛罗米科提名,全会一致选举戈尔巴乔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当选,标志着苏联最高权力新老交替的过渡时期结束,新一代当政时期开始,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通常被称为西太平洋地带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一个极其活跃的发展地区,在世界  相似文献   

19.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苏联,有三十七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使伊斯兰教成为继东正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根据苏联一九八○年三月公布的一九七九年人口普查资料,苏联现有二亿六千二百万人,其中四千三百万人是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中,穆斯林的人口比重从11.6%发展到16.5%,使苏联成为继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国之后穆斯林人口名列世界第五位的国家,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20.
苏联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它的工业产量次于美国,日本,居第三位。其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在它二千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和石油地区。1979年苏联及东欧国家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生产及消费情况,可见下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