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必然与巧合之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光 《法学家》2006,(4):128-141
美国宪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机关具有违宪审查权,但司法机关拥有违宪审查权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文化基础和法律基础.马歇尔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这一千载难逢的绝妙的案件,开创了司法机关拥有违宪审查权的先例.  相似文献   

2.
林华 《研究生法学》2009,24(1):59-72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亦开启了世界宪政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但是在中国,国人对该案的认识似乎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对该案的历史背景和案情已然相当熟悉,但对此案的马歇尔大法官的判决的法律逻辑却很少做清晰细致地分析与梳理。本文尝试着重新解读“马伯里诉麦迪逊”的法律论证逻辑,从美国宪法文本和欧洲宪政发展实践的角度,肤浅地分析法院并非是马歇尔大法官所论证的司法审查的当然主体,在世界范围内,司法审查的主体是多元化的。  相似文献   

3.
目次一、宪法委员会对于1971年结社自由案的历史性裁决二、1971年结社自由案的历史背景分析三、宪法委员会结社自由案裁决的评析四、结社自由案与马伯里案的比较———法国版的马伯里案乎?五、宪法实践的本土化与宪法制度的多元化———法国宪法发展模式的启示从历史上来考察,法国对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认识和探索是比较早的,在  相似文献   

4.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起源──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起源──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述评徐炳美国由最高法院负责违宪审查,并非出于宪法规定。由司法机关实施对宪法的审查是美国司法实践的结果,它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三权分立,它的直接渊源则是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v.Madison)判例。这个...  相似文献   

5.
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法治的基石,在此篇学术报告中,作者考察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历史与理论,以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司法审查制度的发展。作者运用了布什诉戈尔案作为司法审查的最新案例,揭示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及法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方念念 《法制与社会》2012,(36):107-108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和结社自由案被分别誉为美国和法国司法审查第一案,在各自国家的宪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司法审查制度已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设立,然而中国却还没有设立司法审查制度.本文通过比较这两个案件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给在宪政道路上艰难探索的中国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司法审查的迷雾--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政治哲学意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法律传统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确立了司法机关作为宪法最终解释者的司法主权原则,而1804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则因为最早确立了司法审查原则而成为这一传统的象征。在该案中,最高法院大法官马歇尔充分运用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精湛的法律技艺,将政治斗争转化为法律原则的斗争,以政治上法官任命的失败为代价赢得了司法审查原则确立的胜利。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纠结于人民主权与司法独立、代议民主与持久价值、大众激情与审慎理性等多项宪政议题,该案被不断地解释和再解释,最后完成了从司法审查原则到司法主权原则的提升,确立了美国特色的、司法至上的法律传统。而对这一过程的解读与梳理,有助于祛除法律神话中的迷雾,增进法律科学智识的理性与自主。  相似文献   

8.
作为经典法学文本,"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美国政治谱系中呈现出多重面相。以知识社会学方式考察,该案在镀金时代、民权运动与里根革命的不同政治环境与意识形态中,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被阐释出迥异的叙事与逻辑。与此相关,马伯里案背后所代表的司法哲学也经历了普通法法院、高级法法院到政治法院的角色变迁。上述历史将马伯里案锻造成了美国法治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9.
马伯里的判决不仅了结了马伯里一案,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触及到美国的政治制度。因为这一判决扩大了最高法院的司法权限,使它拥有了宪法没有明文赋予的司法审查权,即审查国会立法是否违宪的权力。以后,马伯里诉讼案的判决成为一项司法先例,各级法院都有权援例审查政府法律和政令是否违宪,凡被法院认定违宪的法律一概宣布无效。其中,对涉及解释联邦宪法的诉讼案,联邦最高法院享有最后发言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逐渐得到公认,成为美国立法体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田雷 《中外法学》2011,(5):971-996
对于美国宪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中国法律人对本国宪政问题的思考。本文指出,美国司法审查基本上被中国宪法学者误解为一种单向度的横向审查,即一种发生在联邦政府层级内的水平审查。但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司法审查史内,司法审查主要表现为纵向审查,即中央对地方的宪法审查。马伯里范式的司法审查实际上并未能真正把握司法审查的意义所在,只有在纵向分权的国家建设视野内,才能发现美国司法审查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大生 《法学》2006,(8):46-54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说法不是事实。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恰恰就是制宪会议设计的并由美国宪法加以确认的。马歇尔受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程序上违反了美国宪法,马歇尔判决书的内容也违反了美国宪法。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而宪法有效实施主要依靠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今年是宪法实施30周年,为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宪法权威,维护法律尊严,有必要设立违宪审查制度。本文列举了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件、被誉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和由孙志刚案件引发的违宪审查等典型案件。探析违宪审查的内涵、制度缺陷及其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审查是美国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自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该制度之日起,支持和反对司法审查的理论争论就从未停止过,从而形成解释主义和非解释主义之分,实体价值在司法审查中的作用即为该争论之一部分。通过梳理和解读当前具有影响的支持者的理论和反对者的质疑,本文从宪法和法理的角度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作出检讨。而且,对司法审查理论依据的梳理,有助于理解该制度的理论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4.
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在美国司法审查建立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案件使得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成为现实。但是,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只是美国司法审查建立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而获得特别重视的事件,在此案之前,美国社会已经孕育了司法审查产生及存在的政治,社会,法律的各种因素。本文旨在论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的背景,以期找到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基于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获得了解释宪法的权力,但其在解释宪法的过程中表现出种种的保守性。美国宪法解释中的法律传统、解释方法、法官构成、审查制度和权利保护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许多保守性,其对美国宪政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不论如何其最终还是会在历史的发展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卢亚磊 《法制与社会》2010,(14):29-29,34
美、法两国被誉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制度典型的代表国家,宪政建设方面巨大成就及违宪审查制度保障宪法方面的巨大作用是二者相同之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开创性和"结社契约案"的标志性是两国违宪审查制度形成的渊源所在,由此而形成了普通法院审查模式和专门机关审查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使宪法成为"活的法"。本文从器物、制度两层次展开对两国违宪审查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有益于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目次一、制宪前各邦之司法审查实践传统二、为制衡而辩三、反对派的遗产:权力制衡的有限性与独立性四、源于制宪者原意之原则:法官解释宪法五、结语司法审查已无可争议地成为美国政制的生命象征与活力符号。对于司法审查,中国学人多以为是马歇尔(John Marshall)大法官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Madison)一举确立起这种最具政制活力之司法制度。关于此制度之形成,苏力教授甚至还提出“偶然说”①。但事实上在此案之前就已有有关司法审查制度的深邃的思想源流与蕴含的制度预设,马歇尔大法官撰写的马伯里案判决意见书亦反映了这一点②,…  相似文献   

18.
宪法司法适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宪法司法适用问题讨论热后面有深层原因。与齐玉苓案相关的最高法院《批复》纯属多余,谈不上有什么“宪法司法化第一案”。“司法抢滩”的空间很小,不可能有很明显成效。法学家和法官不应试图以突破现行宪法架构的方法来保障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宪法私法化之利弊是非”问题纯粹是误解宪法地位的产物,是假问题。解决宪法适用不充分问题须立足现实,适应中国基本情况,应以促进宪政立法取代酝酿中的最高法院造法,并促成宪法监督机构的专门化,不必老是复述美国那个马伯里诉麦迪逊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在《民主与不信任》一书中,伊利试图通过建构一个非但不与民主相冲突,而且还促进和强化民主的一个司法审查理论,来回应司法审查不民主的质疑。伊利主张:在政府失灵,即代议程序不值得信任之时,法院在司法审查中应当积极介入;疏通政治变革的渠道,以及纠正对少数人的某些歧视,是法院的应有职能;多数人决定与少数人保护,是民主原理的内在组成部分。伊利借助于代表理论,"尊重多数人"和"保护少数人"这两项要求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对掌权者不信任的逻辑,贯穿于伊利的司法审查理论。伊利通过程序论,建构了一个比较融贯的司法审查理论,不过,却不能使宪法裁判免于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沈昌满 《法制与社会》2010,(26):153-153
本文从我国宪政发展的现实出发,揭示出宪法司法化乃我国宪政发展的根本出路,从宪法司法化的角度阐释了宪法解释与司法审查制度,力图找到宪法司法化的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