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设立环境法院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应对环境危机、解决环境保护纠纷时采取的通行做法。瑞典、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新西兰和美国佛蒙特州的环境法院在环境纠纷的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四国环境法院对我国环境审判制度建设的重要启示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应该合理确定环保法庭的管辖权和受案范围;其次,通过放宽原告诉讼资格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再次,实现环保法庭组成人员的多元化;第四,促进环保法庭诉讼与非诉讼程序的衔接,重视调解在解决环境纠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境司法专门化是我国环境司法改革的积极尝试,厘清构成要素是界定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前提与基础.构成要素包含专门化的审判理念和实施机制,实施机制包括专门化的审判机构、受案范围、诉讼规则、执行规则.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机构设立不规范、受案范围不明确、诉讼规则不完善、执行方式效果差等问题,应将公益诉讼作为环境司法改革的中心工作,从制度设计和规范指引两方面着力构建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实现路径,同时还应积极探索高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外国环境司法专门化的经验及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国环境司法出现一个新趋势,即环境司法专门化,环境案件被集中于专门的环境审判机构审理。这种纠纷处理模式的建立伴随着环境案件管辖权、环境纠纷审理规则、审判人员组成和知识结构、纠纷处理方式以及案件管理方式等的调整和创新。环境司法专门化有力促进了环境法的司法化,也促进了环境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环境司法专门化也面临许多困难及挑战,环境法庭并不是环境纠纷解决的唯一场所,也未必是最好的场所,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建立环境法庭及其运作规则。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纠纷,各地法院纷纷成立专门环境资源审判组织,探索环境审判新机制.然而,环保法庭自设立以来,一直面临“无案可审”的尴尬境地,其中受案范围过窄且缺乏统一性规范是导致这一症结的重要原因,受案范围问题关系到专门环境审判机构的生命力,因此应当加快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统一规范并合理拓宽环保法庭的受案范围,在界定我国环保法庭受案范围时可以考虑包含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包括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因环境损害引起的私权诉讼案件、环境刑事诉讼案件、环境行政非诉执行案件.  相似文献   

5.
从2007年10月贵阳市清镇环保法庭成立,到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我国的环境司法专门化走过了7年,呈现出明显的“从地方到中央”、“从试点到推广”的特征。环保法庭成长及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历程,既与“试点先行”的改革思路相契合,也有与司法体制机制相悖的疑问。7年风雨路,有得有失,都将对中国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发展,乃至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影响,值得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污染事故的催发下,环保法庭在贵阳、无锡等地首批成立,并在几年内相继审理了多起较有影响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大胆进行审判实践探索,在原告资格、环保专家陪审员、环境公益诉讼基金、裁判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这对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资源纠纷事件频发的背景下,环保法庭却面临无案可审的尴尬处境,以至于人们开始质疑环保法庭存在的必要性。文章从大气污染现状入手,分析当前不断恶化的环境质量、环保法庭设置现状、内生性困境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阐明破解环境司法专门化生存困境的路径即通过建立专门的环境诉讼制度,注重公益和私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张琳 《法制与社会》2011,(4):126-127
近几年,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贵州、江苏、云南等省相继设立环保法庭,初步建立了环境司法审判机制,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目前仍缺乏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尤其是如何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我国在环境公益诉讼领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贵州、江苏、云南等省相继设立环保法庭,初步建立了环境司法审判机制,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目前仍缺乏一个系统而完善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尤其是如何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婷 《法制与经济》2020,(1):146-147
文章以西宁市法院为调研对象,文章在研究过程中查阅、搜集了大量关于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所搜集的文献资料和报道进行阅读,对该课题的研究内容的印象进一步深化。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进入了全方位的推行阶段,但是,之前的经验仍然体现着专业方面的不足。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化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存在着内外压力,逐渐形成了传统诉讼模式与新型诉讼模式并行、普通化与专业化交织的"3+2"诉讼模式。新型诉讼模式体现在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需要用专业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两大诉讼模式中共有的三大诉讼原则,即司法独立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直接言词原则是当代刑事诉讼基本条件和最低要求。我国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首先应将三大诉讼原则切实贯彻到审判程序中去。种种审而不判、判而不审的现象,裁叛活动有追诉成份的现象,检察人员弱于举证而冷听审判的错位现象,法庭审理呈书面性、间接性,少直接质证的现象,均是未贯彻三大诉讼原则的表现。建议以三大诉讼原则的确立来指导改革现行审判方式;确立审判独立的核心为法庭独立;削减审判人员庭外调查取证职权;强化检察人员举证责任;限制庭前审查案件内容;保障证人举证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一、立法缘由在司法实践中,违反法庭秩序,故意无理取闹,公然藐视法庭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在民事审判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当事人和案外人法制观念淡薄,认为民事纠纷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以为民事审判工作就是以说服教育为主要方法.因此,他们稍有不满,就哄闹、冲击法庭,撕毁案卷材料,或者侮辱、诽谤、甚至殴打审判人员,从而严重干扰了法庭审判秩序,影响了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扰乱法庭审判秩序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到严肃处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该判处刑罚.我国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诉讼效率、统一执法尺度,知识产权审判机构的专门化已逐步成为一个国际趋势。德国设立专门的联邦专利法院,由法律法官和技术法官组成合议庭审理专利效力案件,在解决法官对技术问题的司法认知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考察德国联邦专利法院制度历史变迁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审判组织专门化的利弊,为将来的改革方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能源诉讼是指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过程而产生的各种纠纷所致的各种诉讼的集合体.当下审判实践中,能源诉讼被拆解为多种具体形态,存在不专业等“泛化”现象,大都关注能源的自然和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安全和生态价值,弊端不少.从德国、美国、能源宪章大会组织和印度的情况看,国外的能源诉讼以专业化为应对策略,甚至建立了专门化的审判机构.立足当前,对于核心关涉能源安全和能源生态,或者同时涉及民事、行政或刑事等诉讼类型,抑或涉外因素多、影响较大的部分能源诉讼,提倡专门化的应对必要且可行.应以环境保护审判庭的建设为契机,从部分能源诉讼的识别入手,将其逐步纳入到集中管辖和专属管辖等专门化管辖之列,辅之以特殊的程序应对,从而倡导部分能源诉讼的专门化,进而实现其维护能源私权、保障能源安全、保护能源生态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诉讼法第101条第3款规定:“人民法院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以非刑法中的刑法规定的形式在诉讼程序法中对扰乱法庭秩序犯罪所作的规定。对于扰乱法庭秩序犯罪的追究程序问题,是按公诉或者自诉案件处理,还是由人民法院直接进行审判,理论界和司法界曾有争论。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的背景下,我国贵阳、无锡、昆明和玉溪等地近年来相继成立了环保法庭,这种新的环保司法机制曾被各界寄予厚望. 然而记者在云南调查发现,环保司法新机制建立以来,运行效果与当初预期相去甚远.由于种种因素制约,一些环保法庭无案可办,有的则名不副实,主要审理与环保不相干的其他各类案件;令人期待的环境公益诉讼.直到最近才审理了一起案件.环保法庭为什么陷入困境?环保司法机制应当如何完善?  相似文献   

17.
基层法院的行政审判已经困难重重。为此,《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出了高级法院可以确定基层法院跨区域相对集中管辖以及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提起诉讼的案件由中级法院管辖的修改意见。相对集中管辖存在增加诉讼成本、部分法院审判压力过大和难以避免各地政府相互帮忙等问题,而且基层法院与中级法院管辖范围也存在不够协调之处。为实现“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的目标,应当取消基层法院行政案件管辖权,由中级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同时,为解决诉讼成本等问题,将目前各个基层法院的行政审判庭改革为隶属于中级法院的巡回法庭,以消除基层法院由于司法审判区域与行政管理区域重叠而导致的行政审判困境,实现行政诉讼领域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8.
诉讼代理人对事实自认的法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只有离婚案件,即使有委托诉讼代理人,除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当事人本人也应当出庭,而对于其他民事经济案件,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当事人必须出庭。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大量的民事经济案件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后,往往不出庭参加诉讼。开庭审理时,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和自认、法庭调查中对证据的质证、法庭辩论等均由诉讼代理人进行,审判中时常遇到诉讼代理人就不利于被代理人的事实进行自认的问题,由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尚未就诉讼代理人对事实自认的问题作出规定,①因而在审判实践中,诉讼代理人是否…  相似文献   

19.
书面证言是指证人在法庭审判之前对侦查、检察、审判人员和辩护人作证所形成的证言笔录及亲笔证词.不管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证人证言都有着广泛而普遍的应用,证人证言也是我国刑诉法规定的七大法定证据之一,在我国证据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实际庭审中,证人出庭率之低令人震惊,我国刑事审判呈现出证人基本不出庭,而以书面证言代替的不正常状况已经成为审判之常态.在此情况下,我国对书面证言的使用规则和法律规制却是缺失的.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及实务等方面研究书面证言的理论和相关规则,综合考量目前普遍的发力要求和我国诉讼实际,提出较为合理和可行的规则,完善我国证据制度和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20.
环境司法专门化包括环境审判机构、环境审判机制、环境审判程序、环境审判理论和环境审判团队的专门化。从环境审判机构的设置类型和案件受理情况看,其"地方性"十足,即多是在当地特定时空内进行的本土化实践;而环境审判机制却颇具"普适性",即超越了特定时空的普遍的实践,并主要表现为宏观上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的偏好和微观上的裁判文书要素间基本缺乏内在的特殊关联。环境司法专门化须融合地方性与普适性。为此,应首先设计专门化的环境审判程序,然后再构建专门化的环境审判理论和环境审判团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