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一句名言。元末农民战争期间朱元璋、陈友谅与张士诚三股武装势力的兴衰,是这句名言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2.
甲申年重读《甲申三百年祭》,历史的回音壁在隐隐作响: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当年毛泽东为了“决不当李自成”,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改革开放以来,新形势,新挑战,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仍要牢记“两个务必”,优化执政环境,全面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官、沉溺酒色。最后死于兵变的史实作出了振聋发聩、启人深思的评论。通过后唐盛衰过程分析,强调了“人事”对国家兴亡过程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7日,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归根到底决定于国民素质。科教兴国,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最根本的还是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兴国。所以,素质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何等重要。所谓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观念、情感、意志和行为品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教育。所以,素质教育主要应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多种能力教育、政治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不仅讲军事战争 ,而且也讲政治。孙武在《兵法十三篇》中提出 ,为将要做到“智、信、仁、勇、严” ,是讲三军统帅的品质和修养。例如 :智———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仁———仁者爱人 ,仁者无敌 ,爱兵如子 ,秋毫无犯。信———两军对阵 ,“退避三舍” ,军民之间 ,“约法三章”。勇———“万夫不当之勇” ,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严———诸葛亮曾说 :“赏以兴功 ,罚以禁奸 ,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不均 ,赏赐知其所施 ,则勇士知其所死 ,刑罚知其所加 ,则邪恶知其所畏。”……唐代贾林评议这五字说 :“专任智则贼 ,偏施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一般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伦理学说对道德教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当前包括行政道德建设在内,与行政职能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民贫则背善”“民富乃可教”的启示 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要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前提。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富民是道德教化的基础。颜渊认为,“鸟穷则啄”,“人穷则诈”。①孔子在回答学生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的问题时,就说应“教之”。②《管子·牧民》则明确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王充吸取了《文子·上礼》中关于“有余则让,不足则争”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到“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饥岁之春,不食于亲戚;穰岁(食丰收)之秋,召集四邻。不食亲戚,恶行也;召及四邻,善义也。为善恶之行,不在人质性,在于岁之饥穰。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  相似文献   

7.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知先规而后为  相似文献   

8.
笔走龙蛇又一年,龙年过了是蛇年。鄙人生肖属蛇,已经七遇蛇年,行年七十有二矣。七十可以称老。陆放翁《沁园春》云:“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颇显出了诗人安于老境的恬淡心态,以世人的贫困宽慰自己,觉得更应该知  相似文献   

9.
《侨园》2014,(8):44-44
【选自】《论语·里仁》 【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相似文献   

10.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孙实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道德实践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风范,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方法。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何谓“中庸”?《尚书·吕刑》云:士制百姓于刑之...  相似文献   

11.
“行动农业”尚待持之以恒文大会拜读《望》周刊今年第15期“时事杂谈”栏文章《“口号农业”可以休矣》,深有同感,良多共识。但同感与共识,尚不足令人放。C。甚至,隐隐还有几丝担心:“口号农业”的确“可以休矣”,但“口号农业”“休矣”之后,并非必然是“行动...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有时候,两者的力量说不上谁更大。”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1996年在其专栏上如此评论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辞达而已矣。”这个要求好像不高。司马光解释说:“明其足以通意,斯已矣,无事于华藻宏辩也。”(《答孔文仲司户书》)但苏东坡却以为“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答谢民师书》)好像各走极端,或者也是见仁见智。但“辞达”确实是个非常重要、非常基本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无论说话、写文章,都是说给、写给别人听或看的,总得让人能懂。更不能以辞害意。道理原很浅显。这些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科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教材越编越好,这是我们(和比我们更大)年龄的人都有的感觉。学生的数理化水平,比我们当年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语文程度,用“辞达而已矣”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说山训》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议论:“有鸟将来,张罗而到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若“今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 寥寥数言,朴素而简洁地说明了一个道理:成功地做好一件事,起关键作用的往往仅仅是一个环节,但其他环节却绝不可少。譬之于用人,我们常常用好一个人,就能搞好一个企业,办好一个项目,干好一件难事,这一个人  相似文献   

15.
李兴濂 《各界》2012,(12):2-2
“囊萤映雪”的故事,可谓人尽知矣。《晋书·车胤传》说车胤勤奋读书,但家贫没有灯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说他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尚友录》则说的是孙康,少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这样,车胤和孙康就成了用功读书的模范,二人的模范事迹从晋朝宣传到明朝,从来没有人敢怀疑。  相似文献   

16.
清 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 ,说的是南昌某生 ,随父任在京。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吕氏春秋》时 ,无意将一枚钱落于地上。某生就用足踏着 ,待少年走后 ,拾起了这枚钱。旁边一老翁看到 ,叩问了姓名 ,冷笑而去。后某生得常熟县尉 ,投刺拜谒上台汤公 ,十谒不得一见 ,巡捕传汤公命 :“令某不得赴任 ,名已挂弹章矣!”某问 :“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说 :“贪。”某自思尚末思职、何得有贪?复传汤公命曰 :“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 ,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 …  相似文献   

17.
国学赏析     
《侨园》2016,(4):40
正【选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注释】(1)知:音zhi,同"智"。(2)务:从事、致力于。(3)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  相似文献   

18.
近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接受《中国改革》杂志专访时概括了中国30多年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经验,简而言之有三条:一是“把激励搞对”,二是“让市场起作用”,三是“实行对外开放”。再简单一点,可以概括为“放开”和“开放”两方面:前两条是“放开”,后一条是“开放”。  相似文献   

19.
近来流传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好”,那歌词是按照《社会主义好》的原韵改编的。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大款’地位高”;“人们信仰‘大团结’,掀起坑蒙拐骗新高潮”。歌词中的“大团结”和原词“全国人民大团结”中的“大团结”字面一致,但指什么你知我知他也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讽刺和夸张,其偏颇显而易见。“希望工程”中,那么多人为琅琅读书声,奔走呼  相似文献   

20.
施平 《瞭望》2002,(24)
江泽民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1949年是大转折的一年。以这一年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以执政为民、执政兴国为主要任务的新阶段。此前,针对蒋介石政权下中国内战连绵、专制独裁、依附西方、国弱民穷的现状,共产党提出的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新中国的纲领,得到了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心。人心所向,大势定矣。原来估计要更长一些时间的解放战争,仅用了三年就取得了全国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