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现实状况、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综述。作者认为,近些年来,学者们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近、现代哲学中激烈争论的重大理论问题。尤其在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不断分化义在更高层次上不断综合的背景下,正确地把握哲学研究的对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由此确立哲学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当前围绕哲学研究对象的争论概览目前国内哲学界在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是目前流行的多数哲学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3.
陈学明撰文认为,在今天已完全变化了的环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形势紧迫。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究竟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表现。如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当担负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研究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  相似文献   

4.
蔡玉华 《求实》2006,1(Z4):120-1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左"和"右"的错误,明确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一次向全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对这一问题,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通过总结概括实践经验,丰富它,使它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贵明 《探索》2004,(5):130-135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形成了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科学技术体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关系正在深刻地改变。两大门类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正在被打破,鸿沟正在被填平;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日益社会化。在这迅猛的进步潮流中,严肃的科技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都在认真地思考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四大类问题:第一,研究导致根本改变现存工艺学的科学发展的内部倾向,即  相似文献   

8.
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智库研究的指导作用,一要紧紧抓住智库研究的内在联系,把握决定智库研究的事物的性质;二要把握智库研究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既要考察智库研究发展的历史,又要考察智库研究的现状,预测其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主体性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一些同志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使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在讨论中虽有分歧,但总体上说是学术上的是非之争。不久前,有人在境外出版了以《告别革命》为名的著作,打出了主体性哲学的旗号,向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严重滞后于社会实践。其问题在于:把对哲学流派特征的概括和表述直接等同于对具体哲学理论的评价;把哲学倾向与社会作用混为一谈;把哲学立场定位于"非此即彼"的评价范式等。这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1.
哲学承担着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作用,在哲学学科日益分化和追求体系建构的今天,突出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尤为重要。党校的特殊地位要求必须建立起突出党校教育特色的哲学教材体系。目前哲学教材缺乏时代气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要求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阐释、解答和概括,这既是由哲学自身的时代性特征决定的,也是由党校学员的特殊身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6,(3)
正由刘放桐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一书,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高屋建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当代哲学走向、西方哲学研究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对二者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整体性的研究,系统阐述了两大哲学的核心内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用系统科学来分析,可以构架成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要点可概述如下:一、本体论部分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的本体论部分有如下的特点:(一)“系统”等概念经过改造可以成为哲学范畴。张卓民在他的《系统论的几个哲学问题》一文中,曾指出“系统”是个具有哲学意义的范畴,并且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证,这三个方面是:1、系统概念作为事物系统属性的概括和反映,具有哲学范畴的普遍性和最大的一般性的特点。2、系统概念作为事物普遍具有整体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旗帜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来实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卓有成效地回应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挑战,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就要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前学术界广泛研究的学术热点,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语境、哲学实质和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林娅  王多吉 《新视野》2006,1(3):9-11
从时代问题与哲学反思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命题不仅成为一个哲学问题,而且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进程的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命题进行追问和反思,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本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继承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概念并作出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影响我国社会发展很重要的思想理念。我们必须准确、完整地理解它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哲学角度解读它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因本体论而生 ,因本体论而在 ;哲学是关于本体论的系统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自然观的物质本质论和历史观的生产力本原论的统一 ,是无限的外部世界的本质论和有限领域的本原论的统一。这个本体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行的革命变革的精髓和实质 ,具有巨大的方法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颠覆千年以来哲学的精英性、贵族性、缥缈性,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性、实践性、应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真正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大众性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00,(3)
邢贲思在2000年1月3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21世纪走向必须立足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格局,直面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发展现实。中国哲学的走向取决于中国历史的走向和中国社会的末来发展。中国的改革和社会发展是20世纪最复杂的现代化过程,不论从空间范围还是社会转型角度,研究中国当前所面临的矛盾及其解决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以建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为导向。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必须立定于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当代世界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