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志敏 《今日民族》2009,(11):55-56
民族博物馆在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博物馆的建设,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工作不断加强,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笔者认为,面对浩如烟海、.有形或无形的民族文化,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应该有更多的形式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2.
江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精神的提炼.明确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三创”精神“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就我国而言,民族精神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表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思想和优良传统。十六大将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作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强调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体现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际国内形势和人们思想现状的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民族精神和文化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于彩霞 《前沿》2007,(3):214-216
本文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强化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大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邓卫红 《桂海论丛》2003,19(5):71-7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历史性而言 ,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传统。就时代性而言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必须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体现在民族成员的行动中 ,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要重在教育。  相似文献   

6.
郭艳春 《前沿》2009,(5):72-7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被提了出来,如何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本文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和谐社会思想与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内在统一性角度,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民族精神建设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论断。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实施“讲一点中华文化故事,创一点玉泉文化作品,传一点民族精神精华,做一点中华美德行为,赞一点传承文化榜样”的“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引导广大中小学生在实践、探究、考察、寻访、体验中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在推进“五个一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玉泉区坚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实现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张晋斌 《前进》2004,(4):38-40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句精练的话语,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面临的形势、在文化建设中地位的重要性、实施的战略和目的都讲到了。我们要按照这个要求,完成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弘扬,二是培育。弘扬着眼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业已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铸造出来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信守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这个民  相似文献   

11.
省外信息     
《今日民族》2013,(6):64-64
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近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韩卫 《群众》2022,(9):13-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一座城市最鲜明的气质和品格。为贯彻落实江苏省委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的决策部署,张家港市将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打造更具示范引领意义的“文明典范第一城”,努力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为回答新世纪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 ,理论需要创新。理论创新的核心是坚持“三个代表” ,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民族文化 ,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是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变革民族日常生活方式达到民族社会内部要素的协调 ,促进民族和中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是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立省”战略的省份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实施和努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发展迅速,全省民族文化建设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七大后,根据大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省委、省政府又适时作出了由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决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民族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5.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粹和核心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其地位凸显,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对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发钦 《理论月刊》2007,3(3):183-185
文化对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涵养与孕育作用,文化涵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民族精神健康发展;善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统;勇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明的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把全国各族各界各阶层的力量凝聚起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民族凝聚力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建设问题,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精神血脉,是形成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精神纽带,是培育民族品格的精神基因;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强盛起来,最终要看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有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伟大的民族凝聚力,通过文化建设凝聚力量,统一战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统战工作当立足现实,放眼世界,深化认识,重视并参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选择什么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培育的首要问题.从语义学上看,民族精神概念本身就蕴涵文化选择之义;从发生学上看,每一时代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该时代先进文化的选择和积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先进文化的确立,对于导向、铸冶民族精神有着巨大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必须确立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取向,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传统、文化、思想和情感的综合体现。中华民族崛起、复兴和发展,有赖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塑造和培育。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的新时期,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本文就高校如何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作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而言,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从哲学角度看,精神是同物质范畴相对应的与意识、思维相一致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在西方文化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再到雅斯贝尔斯、弗洛伊德、舍勒、格里芬等学者都对精神概念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具有“灵魂”、“心智”、“意识”、“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等多种含义,而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内涵的“普遍理性”、“先天逻辑”、“宗教”的意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所没有的.研究西方文化的精神概念,有助于在比较中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概念,有助于深化理解西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概念,从而对民族精神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精神概念,也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