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群体性事件的频发给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挑战。如何治理群体性事件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是摆在基层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多数群体性事件起因于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和权利冲突,农民抗议和上访是为了自身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免受基层政府不规范行为的侵犯。因此,治理群体性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必须规范基层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因征地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全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农村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成为许多地方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农村征地制度亟须改革。  相似文献   

3.
文艳 《学理论》2013,(13):68-69
农村群体性事件指那些发生在农村地区的,由农民组织参与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事件。通过对"乌坎事件"的解读,从民众和政府两个角度揭示社会资本在农村群体性事件中的运作逻辑,最后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提出了对农村群体性事件防范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农村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征,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其发生机理,提出防范对策,是切实保障农村社会安全稳定,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原地区6县(市)的调查发现,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存在三个深层次原因:一是民众社会心理出现偏差,二是缺乏畅通的诉求表达途径和合理的利益博弈机制,三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政府失灵"现象。针对这三个原因,提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治理路径:塑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消解群体性事件多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构建合理有效的诉求表达与利益博弈机制,促使群体利益纠纷自我化解;提高基层政府的治理水平,妥善解决各类群体性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6.
郑显涛 《学理论》2013,(15):19-20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村社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农村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针对其成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其波  张丽红 《学理论》2012,(19):254-255
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其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特殊的社会地位,使高校群体性事件不再单纯是校内事件,极易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而演变为社会事件,因此,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预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着重从高校自身建设、学生素质等方面出发,探求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原因。主要表现在:涉地利益协调的低效是其源头诱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触及了失地农民"生存伦理",失地农民的原子化是此类事件的社会组织管理原因,户籍的阻隔导致失地农民游民化,刚性维稳体制造成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悖论,失地农民心理关怀缺失是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心理管理根源。  相似文献   

9.
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效应与治理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偏远民族地区农村再一次处在诸多利益分化调整时期,各种利益要素在分化与结构整合之间出现失衡与失调现象,社会矛盾和非稳定因素得以产生,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既有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影响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稳定的负面作用,同时也有宜泄群众不满情绪、缓解偏远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矛盾、强化社会整合的警示作用.因此,在研究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策时.要坚持以构建民族地区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偏远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内容,提高偏远民族地区农民和基层党政干部的法律素质为重要措施,畅通偏远民族地区农村民意诉求渠道为重要途径,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为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薄弱是农村征地型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深层根源.农村社会管理薄弱的原因包括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重经济而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等.通过在涉地利益协调与表达、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化、农村应急管理、舆论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可以构建征地型群体性事件的源头预防机制和预警机制,重构其处置机制,打造科学的恢复机制.  相似文献   

11.
吴月丹 《学理论》2013,(19):55-57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们应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化解社会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试图通过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含义、性质、特征,找出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构建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庆英 《理论探索》2006,(6):136-138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遏制群体性事件发生,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一般由诱因、流言传导、群众参与三个要素促成的,三个要素相互作用导致事件发生。为此,建立民意表达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关注民生民意是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政府的执政公信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文章在分析了学者已有的对于群体性事件概念、分类和原因以后,提出从行政执法的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包括失当的行政执法导致或者扩大了群体性事件,得当的行政执法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行政执法是预防、化解、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举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骆家林 《学理论》2010,(27):72-74
群体性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破坏性等特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农村群体性事件更是直接关涉我国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对其进行学理分析有必要更有价值。以L村一起群体性事件为例,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和发生过程。从参与缺失、怨恨动员和熟人网络、利益纠葛等方面重点分析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突发性群体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正确认识和处理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意义重大。本文以西部C市为例,在分析其近年来突发群体性事件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基础上,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产生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最后提出了当前地方政府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从发生的诸多重大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网络往往是导致事件扩大化的直接推手并推动其朝着恶性化方向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治理,将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对新时期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出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逐年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对于维护政治安定、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进行分析,从风险控制、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角度,探究有效引导群体性事件中非理性行为的方法,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已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实践证明,群体性事件之所以激化,大量的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介入往往是重要原因,阻断无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对防范群体性事件作用重大.夯实制度基础、化解矛盾,减少"可燃物";推行阳光行政,加强媒体合作,消除"助燃物";加大干群教育力度,远离"燃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防范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参与群体性事件,防止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升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月波 《学理论》2013,(6):15-16
群体性事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行为方式,它既是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政治学的发展概念。群体性事件治理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发展,它既发展了社会理论,也创新了政治发展理论尤其是民主转型理论。把群体性事件作为政治发展特别要素的角度来分析,并把其放入民主发展理论的范式转换中来思考群体性事件的含义、特点、过程及其与民主进程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徐柯 《学理论》2012,(23):55-56
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但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以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有所行动,充分反映出公安机关预警机制不全的问题。因此,健全公安情报预警机制,对处理好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