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制与经济》2009,(9):42-42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群众上访事件有增多趋势,有的是群体性的,越级直接上京的也不少,弄得地方政府很是紧张。为了防止群众上访,有些地方建立了包保“责任制”,每个干部包几家几户。干部们没有办法,就用经济手段来限制七访。如江西省丰城市某公司为了阻止职工上访,竟然下发书面通知以扣发工资和罚款相威胁:“上访一次罚款两百元,上访两次罚款四百元,上访三次工资扣发。”有些地方则充分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广为宣传不得上访的规定,有些地方干脆打出标语:“不准上访,上访罚款”!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幅照片:农村某住家墙上赫然写着:“越级上访是犯法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哪家的法律?怎么连老百姓找个地方说说心里话也犯法了?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的控告申诉部门就是负责接待来访群众,受理各类来信来访,也可以说是基层院的窗口,它离老百姓的距离最近,又是百姓的代言人,工作的好坏。干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老百姓最清楚,杭锦旗人民检察院党组历年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已连续三届九年被自治区检察院命名为“文明接待室”。  相似文献   

3.
陈潭 《法人》2010,(2):11-11
“为啥子我每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而你们公布的全市月平均工资却高达2000多元?为什么多数人感觉自己的工资‘被增长’了?”日前.彭应吉等10位重庆市人大代表就此询问市统计局:“平均工资能不能真实地代表老百姓的收入?”  相似文献   

4.
吴钩 《政府法制》2014,(15):22-23
北宋熙宁年间,天下各州正在雷厉风行地推行王安石的新法.这一日,主管河北路河防水利的中央特派员程昉,获悉了一个消息——河北路几个县的老百姓“相率诣阙诉”,即结成团要到汴京上访.原来,由于程昉在河北大兴水利,许多农户的“庐舍坟墓”被水淹没毁坏了,还耽误了秋季庄稼的耕种.有二百余名农户不肯忍气吞声,便决定进京告状.  相似文献   

5.
张梦 《检察风云》2011,(20):45-45
近年来,国内先后发生了“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豆芽”、“合成假如牛肉”等众多恶性食品安全事故,老百姓发出中国还有什么东西能放心吃的感叹?  相似文献   

6.
廉颖婷 《政府法制》2011,(30):28-30
身在中国,不管专业人士还是一般老百姓,人们无法理解,加拿大政府将赖昌星遣返回中国,为何能够“马拉松”似地历时12年?到底是什么法律程序需要漫长的12年才能穷尽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7.
华锋 《公民与法治》2009,(10):48-48
当前,各种矛盾凸显,群体上访不断,有些部门和单位不是采取诸如“便衣”全程“陪同”回家、将“刁民”关进“学习班”,就是采取“铁腕”打压使其不敢再“找事”等手段,虽然把上访群众给拦截回来了,但他们反映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接访”变“截访”的做法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8.
程茜 《江淮法治》2013,(1):37-37
“最近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啊?”元旦前夕.桐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一行来到青草镇友庭村民郑小长家里,手拉着手询问着他的近况。“感谢你们经常来看我,我现在过得很好,能做些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绝对不会再去上访了。”郑小长诚恳地说。这感人的一幕是桐城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主动下访活动中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9.
姜良纲  王志强 《中国司法》2010,(10):106-108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探讨“信访”动因时,往往将其归结为“中国老百姓”的“青天情结”、拟或“信访不信法”所致,进而指出信访制度是一种“人治”。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么?  相似文献   

10.
“没想到检察院对咱老百姓的事这么关心,反应这么快!”一件久拖不决的上访案在检察院这里很快得到解决,多年上访户老李谈起这件“堵心事”变成“舒心事”,不禁露出满意的笑容。栾川县重渡沟管委会磨湾村贫困户李某因不服法院依法裁决,多次无理上访,经检察联络员和检察官多次释法说理、耐心工作,终于解开心里疙瘩,认同法院判决,息访罢诉,并送锦旗和感谢信向检察院和检民联络站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1.
司法脸谱     
颜明 《中国审判》2010,(6):48-48
日前与一位客人茶聚,闲谈中我问:“官司打得怎么样了?”答曰:“一审判了。胡来!”“上诉了吗?”“干嘛上诉,那是白耽误工夫。我要上访,直接找最高人民法院;如果不解决问题,就找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抗诉;还不成,再找全国人大请求监督;仍然不行,干脆去中南海向党中央喊冤。上访最管用,当前从基层到中央大小官员都怕上访,一见上访就紧张,一紧张就重视,一重视就见效。”  相似文献   

12.
“物价飞涨,我真不知道那些‘每月’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在广东团全团审议发言时数度哽咽,获得多次掌声。网友取贺优琳名字的谐音,力挺其为“忧民哥”。“忧民哥”走红网络的原因何在?人们对于“忧民哥”有着怎样的民意期待?本期“一家之言”围绕上述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某领导下乡调研结束,乘车回城。不知是因为豪华小车走不惯乡村小路,还是因为“酒精”考验的司机一时不慎,车陷进了路边的小沟。正好一群村民经过,谁知这些村民望着沟里满载“土特产”的小车和路旁一身酒气的“公仆”,竟悄然而去。恼得这位“公仆”说道:这里的村民觉悟怎么这样低!群众觉悟真的低了吗?如果群众觉悟真的很低,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怎会扛着担架,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抢救同胞?解放战争时期当革命军队的战车陷入泥地时,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去帮助他们?和平时期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广大群众又为什么会不分…  相似文献   

14.
马丽 《法人》2011,(1):78-81
在房价高企的中国,住房公积金一度拉近了老百姓与商品房的距离,但是地产商与银行勾结排斥住房公积金贷款的现实说明一切都是美丽的泡影,连恒大地产这样的所谓优质地产商都在拒绝公积金贷款,老百姓还能指望谁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一、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缺乏权威性是我国法治化面临的重大问题《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30日第一版刊登文章《“嘉禾困局”,因为干群都不“相信”法律?》。文章说,群众对法律的不信任感使得政府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事实上,相对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而言,老百姓更倾向和依赖上访和借助舆论监督”。老百姓不相信法律,不相信法律的权威大于行政权力,而在政府官员中情况又如何呢?还是以“嘉禾事件”为例“。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口号让嘉禾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这句千夫所指的“霸道”口号竟然是出自2002年嘉禾县委…  相似文献   

16.
《检察风云》2011,(20):95-95
从瘦肉精到塑化剂;从地沟油到“一滴香”;从添了亚硝酸盐的鸡腿到农药残留过多的蔬果……老百姓不禁想问,究竟什么可以吃?怎么吃才安全放心?近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什么可以吃——个人饮食安全攻略》一书,  相似文献   

17.
如今,能源紧缺已成了老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面对各种能源紧缺而带来的恐慌,人们的节能意识在增强,同时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里。那么,安防行业呢?是不是也做到了节能?是不是也在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奉上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法律制定得少么?不少。法律落实得怎样?很不理想。不少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会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评价。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林莉红利用4年的时间,对“民告官”问题进行了调查。她在其中的问卷调查里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认为行政诉讼制度能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吗?结果,选择“能”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7.4%,还有8.8%的人答:“赢一阵子,输一辈子。”  相似文献   

19.
冤家变朋友     
严格来说,村官不是“官”,都是老百姓自己推选出来的知心人;反过来说,村官也是“官”,直接负责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如果处理不好与群众的关系,这些知心人就有可能变成老百姓的冤家。成了冤家,怎么办?河北省饶阳县纪委的做法值得借鉴。事由2000年12月中旬某天,河北省饶阳县五公镇沃地村委会的干部们正在忙着年度农业税费征收工作。突然,该村16名群众闯进村委会,责问村支书赵明节和村主任赵怀:“十几年村里收入的80多万元资金哪里去了,干部贪污了多少?”村支书赵明节一听这话便拍案而起:“你们怀疑我们贪污,就去告…  相似文献   

20.
通法 《法庭内外》2008,(1):23-24
江苏省通州市审计局局长冯雪江曾被老百姓戏称为“通州李金华”,然而,这样一位曾经的优秀审计干部却因受贿落马。 在新一轮审计风暴劲吹全国的当口,冯雪江的案发在风暴中心敲响了另一记警钟:谁来“审计”审计人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