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政府组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主体要素,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推进政府转型、协调社会利益矛盾、扶助弱势群体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加强和完善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监管体制、制度环境以及组织能力建设,改变非政府组织的弱势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王勇 《探索》2011,(4):144-146,169
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语境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弱势群体的种种利益表达行动,业已成为推进中国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借鉴社会冲突理论,可以看到,权利失衡、利益剥夺感和阶层的封闭性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深层根源。在工具性表达和价值性表达两种利益表达类型中,工具性表达是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形式。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行动虽然具有诱发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冲突的负面影响,但其同时也具有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主体意识、促进弱势群体内聚力、营建关怀弱者良好社会环境、创新社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进而增进社会群际关系融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转型时期,相伴而生的是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实践证明,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畅通社会诉求表达机制。为此.必须通过不断拓宽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切实畅通民情的传播途径,不断探索利益诉求表达趋势、切实把握民意的引导方向,不断完善诉求表达调处机制、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惟其如此,才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积极维护民众的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当代中国利益表达均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带来了社会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失衡,引发两者关系僵化,矛盾突出,成为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障碍。利益表达均衡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利益综合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保障"最少受益者"的表达权具有重要意义。强势与弱势群体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悬殊,利益表达权利、机会和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利益表达失衡。生成利益表达失衡的具体原因在于强势和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权低度均衡;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程度低;强势群体的非规范利益表达可获得超额利益。要促进利益表达均衡,可通过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加快社会群体的组织化建设;加强利益表达的法律制度规范等主要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公正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非政府组织作为庞大的社会中间结构,是社会交融的粘合剂,社会矛盾的稀释剂,社会冲突的缓冲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发展非政府组织是现阶段提高弱势群体话语权的最主要手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张宏华 《新视野》2007,(4):80-81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利益矛盾是我国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为此,必须全方位地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包括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的利益约束机制、有效的利益调控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建立健全这些机制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才能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利益矛盾是我国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包括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规范的利益约束机制、有效的利益调控机制和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将各种利益协调手段综合运用,统筹兼顾,才能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是要形成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上海市普陀区长征镇党委通过建立三方协商机制,畅通非公企业劳资矛盾表达渠道,规范劳资利益协调途径,有效地缓解了劳资矛盾,其经验做法对基层党组织如何有效协调日益复杂多样的社会利益矛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利益表达存在困境,包括利益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弱;体制内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利益表达组织化程度较低;政府回应效率低下等。治理这种困境需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增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建设;三是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完善弱势群体政策制定参与的法律保障制度;四是强化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当前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存在利益表达主体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利益表达渠道不健全,利益表达方式不合理等诸多缺陷,弱势群体的利益不能实现很好的表达。构建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增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意识,形成合理化的弱势利益表达渠道和理性化的利益表达方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利益集团的特征及其在立法中的利益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益集团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主要组织和表现形式。我国的利益集团呈现出发育的非均衡性、体制的依附性和发展的复杂性三方面特征。利益集团的利益表达,为立法机关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提供了决策依据,弥补了立法信息的不对称,培育和提高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但同时,在现代立法中还要加强对利益集团的监督,确保平等的利益表达权,消除话语权上的不平等,实现立法的公平性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要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在反映公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参与公共服务、推进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作用,让非政府组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西方冲突理论的视野下,社会矛盾的疏导机制包括:公平正义的政策导向理念、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机制、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合理的向上流动机制、复合的治理主体机制,上述机制的终极关怀就是要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制度化出口。  相似文献   

14.
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促进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扩大,农民群体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的不畅,导致农民利益非制度化表达方式非常普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形势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就是要促进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其对策建议是加强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教育,强化农民的利益表达意识和理性表达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民维权组织,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组织渠道;引入协商民主治理模式,创新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5.
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利益矛盾是我国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利益矛盾和冲突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点,全方位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并确保其正常运行,是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手段。文章在深刻剖析鄞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利益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并防范和化解利益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预防和化解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些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没有维护好、实现好,一些群众的物质利益受损,同时又找不到正常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和维护渠道。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推进全面改革,积极协调和化解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7.
浅析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斌 《世纪桥》2008,(1):60-61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动用社会资源的能力逐渐减弱,而社会利益结构却日益多元化,社会公共事务也逐渐繁多和复杂,以往仅仅依赖于政府治理社会,预防、化解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其不适应性。因此,充分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社会整合作用,消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社会矛盾在我县城乡地区集中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日益突出,基层维稳形势变得日益严峻、担子更重。如何更好地发挥组织工作在促进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中的作用,提升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当前摆在组织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了国家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而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我们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方法,并能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时效性、影响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关注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之间利益协调沟通的渠道,有效化解社会阶层矛盾;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提升公民个人素质,创建良好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积极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群众权益,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笔者认为要实现以上两点,全社会就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