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为焦点,探讨这部以革命英雄典型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中与社会文化里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要处理的时段是从中共建国到文革结束。保尔·柯察金在小说中展现出苏联内战时期与敌人斗争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对党的忠贞,是斯大林时期的英雄榜样。这样的精神也正是这一形象能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所写《法国病》(该译名更确切地表达作者的意思,以下均同。)于1976年出版后即成为突破八十万册的畅销书。该书于1981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也引起我国读者的广泛注意。阿兰·佩雷菲特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他拥有极为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对法国政界内  相似文献   

3.
下面是第一次访问阿尔巴尼亚的西方经济学家小组成员写的一篇文章,载于英《苏联问题分析家》(1983年8月31日第17期)。文章简略介绍了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情况。作者戴维·狄克尔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欧洲问题研究学院工作。如果仅就斯大林半身塑像和雕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4.
(1999年9—12月)前苏联东欧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透析 ——论火炬公司的兴衰向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私有化的若干问题西方苏联学研究中的范式及范式转换试析苏联解体中的广播电视因素东欧中亚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鲜为人知的一幕 ——苏联德意志人被迫移居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历史中苏论战与中苏关系建国初期中苏两国的龃龉和矛盾及其历史渊源并不神秘的斯大林李春隆陆南泉王鹏陈梅徐恕初祥李捷张盛发东北亚论坛东北亚研究俄罗斯研究俄罗斯研究俄罗斯研究西伯利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东欧中亚研究——《苏维埃俄罗斯报》记者维·科热米亚科与哲学博士理·…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经过一番周折,成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苏共“二十大”结束的时候,他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这个报告在国际共运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提供了反苏反共的“炮弹”,触发了1956年的波匈事件。M·K·捷万诺夫斯基在《苏俄史》中作过这样的描述:“他在会上发表了一个长篇大论、充满激情的讲话,长达四个半小时,他的讲话中谴责斯大林的人品、方法和政策,态度之坚决,怨  相似文献   

6.
吉林大学出版社将要出版申晨星同志译的雅·米·扎赫尔的《忿激派运动》一书,我为这位苏联法国史名家的名著能介绍到我国来感到高兴。雅科夫·米哈伊洛维奇·扎赫尔(1893-1963年)是苏联老一辈的法网史专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已从大学法学院毕业,并开始执行律师业务。他投身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月革命后在内战中立过战功。1920年再入彼得格勒大学历史系,成为当时法国史大家尼古拉·加  相似文献   

7.
苏联《旅伴》杂志1988年第12期刊载了叶利钦答拉脱维亚记者奥利皮克问,题目是:《以社会公正为目标》。《旅伴》在发表此文的编者按中介绍了叶利钦的简历。《旅伴》杂志编者按:今天围绕鲍里斯·叶利钦的名字编造了许多神话和传说。对一些人来说,他是改革的英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实际上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其中,在他自己看来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生于斯维尔德洛夫州的布特卡村。他的双亲都是农民。不错,正如我们的交谈者所表述的,他的父亲在“饥饿年代”跑到城里去了,到建筑工地去了。鲍里斯·叶利钦也一度在建筑工地劳动过。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以后,他在各级部门里都工作过:当过技师、工地主任、登上管理托拉斯的岗位,做过一家大联合企业的经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凯泽为美国《华盛顿邮报》副编辑主任。1971年~1974年曾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今年8~9月,他在苏联首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采访报道。他从9月23日起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三篇观感文章。英美几家主要报纸先后转载了凯泽的文章。现摘要译出第一篇文章,题目是:《衰竭的帝国勇敢地面对着短缺》。  相似文献   

9.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威尔克斯大学的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东丧失政权,冷战结束。西方国家欢呼:资本主义胜利了。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东欧各  相似文献   

10.
(一)苏联社会的性质西方研究家普遍认为,苏联是一个极权社会,并且对这个极权主义的模式、极权主义统治的概念和性质进行广泛的探讨。西德的鲍·迈斯纳根据苏联某些小说(列·索论的剧本《客人们》、弗·杜金采夫的《不单是靠面包》、索尔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等)的描写断定,权力是苏联战后出现日益激化的阶级差别的重要根源。苏联社会已经不是以能力为唯一基础的杰出人物统治的工业社会,“它已明白无误地成为一个阶级社会”(《苏联社会的变革》第130页)他进而概括这个极权社会的几个特点。他说,“这个政权的第一个主要特点是;由于实现持久的一党专政,党的独裁统治不受任何限制……第二个特点是自上而下的全面控制。极权主义独有的特点并不是实行广泛形式的恐怖活动,而是对生活各个领域的思想和行动实行全面控制。……第三个特点是实行不仅包括经济领域,而且也包括政治和文化领域的  相似文献   

11.
出乎人们的意料,斯大林的孙子——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朱加施维里——为斯大林和他所做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强有力的辩护。尽管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也承认,其祖父从来没有花费什么时间和精力来看望他这个长孙,也从来不关照和承认他这个后代。他出生于1936年11月,是亚科夫·朱加施维里(死于德军监狱中)的私生子。长大后,他就读于一所军校,后来,成了一名陆军上校,目前,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苏联民族学》杂志1990年第一期刊出列夫·萨莫伊洛夫的研究成果——《劳改营的民族学》一文后,在苏联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列夫·萨莫伊洛夫是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列宁格勒大学科研人员的笔名。1981——1982年他曾在列宁格勒“十字”监狱及市郊劳改营里服刑,后来获释并恢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为苏联《文学报》著名政治评论员弗·布尔拉茨基教授与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第三次浪潮》的作者奥·托夫勒教授的对话。他们的谈话涉及了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的许多问题,现全文译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于自己的亿万同胞、公民及追随者的心目中占据显赫地位的人那儿,有没有所谓的“私人生活”呢?须知,斯大林的地位也曾并不“显赫”。20年代末之前,报纸上很少提到斯大林,甚而,各省委员会也并非每个月都能收到一次附有“伊·斯大林”简约署名的指令。那个时候,人们还可以反对他,乃至公开批评他。比如,1925年第11—12期《布尔什维克》杂志上曾刊有赛米契的一篇文章,不同意斯大林对民族问题所作的理论解释。此外,1926年4  相似文献   

15.
(1987年5月~6月)哲学现阶段哲学的任务(苏)‘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杂志、作者与哲学研究(苏)戈特莱苏社科教研室主任会议哲学组讨论情况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国外社会科学动态87·6期87.5期87·5期政治、法律苏联社会主义人民自治的实践及前景展望张秉夫苏联政治体制基本特点及其改革初探杨章明苏联的改革(波)‘经济生活》周刊戈尔巴乔夫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报告提纲苏共中央全会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决定历任苏联领导人对苏联社会发展阶段的估计苏联政治文化研究概述郑永年苏联党内斗争和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僵…  相似文献   

16.
这篇文章发表在1982年12月6日美国《新闻周刊》上,作者罗伯特·卡伦和乔伊斯·巴纳森。摘要如下:安德罗波夫取得明星地位后,开始认真地着手治理苏联的困难工作。新的共产党领导人采取谨慎的行动使自己进入由40人组成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这个国家的议会。他没有继任勃列涅夫的主席(或称国家  相似文献   

17.
苏共前政治局委员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最近在《真理报》上撰文,声称:现在仍有人在企图掩盖1934年列宁格勒党的领导人基洛夫被暗杀的事实真相。雅科夫列夫严厉批评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斯大林30~50年代镇压运动材料研究委员会基洛夫谋杀案专案组的工作。雅科夫列夫是该委员会主任。雅科夫列夫曾一度是戈尔巴乔夫的亲密同事,随着戈尔巴乔夫采取更加保守的立场,他似乎已经失势。文章中,他似乎在力劝戈尔巴乔夫重新回到1985年开始的改革路线上来。  相似文献   

18.
戈宝权先生1935年作为《大公报》驻苏记者,于同年6月30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全苏联体育大检阅时,见到正在苏联访问的罗曼·罗兰夫妇,由高尔基陪同前往观礼。1938年戈宝权初次访问巴黎,四十余年后的1984年,他又应邀前往法国访问和讲学,先后在几所大学和兰斯市政厅做过关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报告。他还于同年11—12月访问年已九十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进行了亲切的会谈。下面这篇文章是他为了纪念罗曼·罗兰逝世四十周年而作,现根据新发现的资料又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19.
联邦德国《东德与东欧》杂志刊登玛利亚·伊丽莎白·鲁班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食品供应和消费情况,内容如下:经互会国家的日常食品供应还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虽然平均每人卡路里消耗  相似文献   

20.
苏联《文学报》以“为什么当时要分配”为标题登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青年工程师的来信,反映了青年工程师对被分配工作的不满情绪。该信问世之后,在社会各方面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为此《文学报》编辑部收到大量读者来信。事隔数月,1983年第36期《文学报》发表了一篇述评,综合了读者的信函。同时,还公布了《文学报》记者就此问题向苏联国家劳动委员会劳动资源管理局局长尤·克列依密诺夫的采访记录。现将这场讨论介绍如下:引起这场讨论的主角是青年工程师伊·彼。他与几位同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科研所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