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法治思想的核心,是其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方向上,科学发展同样是重要的。就此而言,寻求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的最优次序和发展重心应是当代中国政治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各种民主实现形式的意义具有独特性,所以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又由于各种民主实现形式的历史前提存在着差异以及其与社会秩序的关联程度不同,各种形式的现实发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情形。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社会的所谓政治发展特色也就是各种民主实现形式表现出的不同的结合方式。在科学发展的意义上,选举民主的发展应特别讲究战略和策略;议会民主的发展重在充实与开发现有制度资源;参与民主的发展则重在保障利益表达的有序与畅通;而宪政民主还要注意发展次序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从来是一切权力属于君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旧观念世代相承,影响极其深远。只是百余年前,资本主义兴起,才对此有了怀疑。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接受了以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为代表的“人民主权”理论,试图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大胆地提出“民权主义”,向“朕即国家”的封建专制主义挑战,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但是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5.
试析孙中山的平等观崔敏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思想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合称。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孙先生在世时,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对其作了充分的阐述。三民主...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长期从事革命与建设的经验反思,提出了他的心性文明思想.孙中山所谓心性文明就是指从人内心道德层面入手而谋求国民自我觉悟与精神进步,进而完成改造与富强国家的社会政治理想的方案.这一方案有其独到的建构方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以中西合璧为坐标,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扶欧洲之学说事迹;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为依据;以心理建设为主途:用人人的方寸之地做基础,破知易行难,立知难行易;以大同之治为归宿:追求振兴中华、驾乎欧美的中国之大同和世界和平、人类进化的人类之大同.  相似文献   

7.
韩秀桃 《法学家》2003,2(2):3-14
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以一个全新的政治姿态走上中国政治舞台.倡言民主共和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一个主流话语,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似乎成为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选举民主源自欧洲民族国家,对于多样性复杂的国家可能具有碎片化效应;协商民主源自对选举民主的反思与超越,但由于缺乏大规模偏好聚合的决断机制,因此具有"小圈子效应"。对于中国这个多样性十分复杂的"天下国家",通过任命权与罢免权的分离来实现权力的制衡,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之民权主义法制思想陈光中(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中山先生是中近代史上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他所创建的三民主义学说,不仅是当时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在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发展史上占有辉煌灿烂的一页。本文仅就孙中山先生的民权...  相似文献   

10.
浅析政治理陛与政治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理性实际上就是政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社会政治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结合体.毕竟,政治理性作为文明的现代社会的重要体现,它是发展民主政治状况的重要标志,是评价现代社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真知灼见的政治智慧,中华民族富有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的永恒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1.
试论人大制度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祥 《金陵法律评论》2005,2(4):63-68,132
政治文明的精髓是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重要载体的人大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其作用在法律文本与政治现实上存在明显的不对称,需要通过优化人大工作环境、完善根本政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等途径,使人大制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苏敏  朱永红 《河北法学》2005,23(3):157-160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政治文明与法治存在着密切联系,政治文明是法治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和坚强 支柱;法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和有力保障;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以法治为根本,实现政治法治化。  相似文献   

14.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特征之一。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改革完善人大选举制度和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政治的静态结构如组织、制度、法律、政策等,是政治过程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政治运行的客观基础.但是,政治的原理及其结构安排既基于政治之基本要素即“人”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正是因为其“人”的要素而被赋予了复杂的意义.这其中,关于政治过程中人伦关系与道德基础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一定社会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孕育着一定的政治行为主体,使其在政治行为中不可避免地打上其人伦关系和道德基础的烙印;由此,现代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规则,也必须以既定的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为依据.以积极的取向充分发挥道德基础和人伦关系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对于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应该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和目的导向。因为,政治文明在本质上就是人类对有规则的、公正的社会生活的追求,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政治制度文明的建设。而且,我国已开始进入“制度建设主导型政治发展”时期。因此,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就必然是以民主宪政建设为核心的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健全。  相似文献   

17.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是民主理论、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核心论题。满足不同的民族、族裔、宗教和语言群体的愿望并确保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国家下促进和保护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的规定包括禁止歧视和少数人的特别权利。这些基于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下的平等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在国际条约中得到了具体体现,集中体现在《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  相似文献   

18.
关于认识政治文明涵义的几点方法论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把握政治文明的涵义与内容,应当从认识方法论的角度注意几项原则.包括:把握"文明"理解的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涵义的狭义与广义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概念与唯物史观原理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把握"政治文明"分类认识方面绝对与相对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推进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客观地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稳定等方面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提出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wo separate, but inter-linked, dilemmas hav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led thinking. First, the crumbling physical fabric of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has prompted a multi-billion rebuilding project, which will require the parliamentary studies specialism to engage with questions of design, space, and architecture. Separately, political science more generally has been challenged to utilize the insights of design-thinking and design-practice: a challenge to which it is culturally and methodological ill-equipped. This article considers what a design-led approach to political science looks lik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 case study of the Restoration and Renewal of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This represents a first attempt at how such a fusion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both politics as theory and politics as practice.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although design-orientated political science is not a panacea for the challenges of modern democratic governance – in intellectual or practical terms – it does appear to offer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erms of theoretically-informed but solution focused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