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鹏 《现代领导》2009,(12):47-47
中国的先哲们,往往从观察万物生老病死的轮回中得出自然观,再从自然观中得出生死观.进而提炼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两歧性矛盾必然会导致他在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迷失,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是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时代终结和历史出路,实质上体现了唯物史观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迷途的理论救赎。  相似文献   

3.
浅谈布依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布依族神话和民族故事中的具体现出的自然观、道德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道德思想在其青年即已经产生,这与其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毛泽东早期道德思想带有明显的心学维度,其核心思想就是自作主宰,他在道德观上提倡道德自律,认为自我是惟一的道德主体和支配者;道德中包括幸福,以满足情感需求。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即能够充分发展自己身体与精神的力量。五四之后,毛泽东逐步向马克思主义新道德观转变,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为人民谋福利的集体主义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羌族神话以口耳相传为主,烙上了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逐渐沉淀了羌族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蕴含着羌民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示着羌族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具体而言,羌族神话中折射出了羌人"社会发展至上"的责任观,孕育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传递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陶晋秋  王喆 《传承》2011,(5):82-83
战死疆场是军人的荣誉,张自忠将军的以死明志给时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其以死明志思想的产生除了与传统生死观的熏陶有关外,陷入政治漩涡蒙冤则是直接诱因,而战局恶化则为其实现这种思想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契机。因此,对其以死明志思想的分析,有利于理清这段纠结的历史,展现其悲壮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冀文秀 《前沿》2011,(20):191-193
蒙古族民间童话折射出强烈的、带有理想情结、自觉自律又生生不息的生态意识,这是其生态道德观的基础。其质朴、明智的生态道德观主要包括: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要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不损害自然万物。这对教育儿童及建设生态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红梅 《传承》2008,(22):26-27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实践自然观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而马克思的实践自然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实践自然观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突出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自然观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自然观是其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在当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然观非常必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历史考察,诠释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容: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互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并分析了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文良 《前沿》2009,(11):118-122
人类的自然观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考察和反思西方自然观念的发展旅程,探讨古希腊的"有机论"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现当代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论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可以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突出特征的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体现在批判性反思与理论性建构两个层面。通过批判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规则、抽象的道德观,以及阐释人之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方式,马克思确立其道德观。而全面把握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评价当前较为流行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7.
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生死即涅槃"是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本文从佛教的本体论(缘起论)、轮回论、涅槃论三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简要阐述,并在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佛教了脱生死的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邓喜道 《理论月刊》2005,42(9):10-1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转向而实现的:一、从本体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的实践论转向;二、从机械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的关系论转向;三、从构成自然观向过程自然观的生成论转向。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个民族道德观念的产生与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追溯彝族的核心文化历史,其丧葬文化是代表之一。本文从丧葬文化中逐步挖掘出彝族民众的生死观,在他们特有的生死观中折射出彝族民众对生死存亡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描述和反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彝族民众一直传承的关于"灵魂"观念的信仰,彝族民众对生与死的思想情感就通过"灵魂"观念在各种丧葬仪式中表达,贯穿了从生到死以及包括生死本身的纵横交错的各种关系,以此来体现整个族系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