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端 《法制与社会》2011,(28):26+30-26,30
《公证法》的出台,改写了传统公证的历史,使得公证原本应有的“公”含义似乎弱化了,因此,有必要重新透视和分析公证之“公”内涵。  相似文献   

2.
王剑 《中国司法》2005,(12):47-50
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称《公证法》),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包括公证业务的范围在内有关公证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规定。《公证法》的实施必将对规范公证业务、发展公证事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公证法》中将公证业务规定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证》2006,(1):21-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称<公证法>)将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现就贯彻实施<公证法>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正式施行。《公证法》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公证工作的法律。认真贯彻实施《公证法》,依法推进公证事业的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5.
民法学通常将法律事实作为引致法律关系得丧变更的具体事实。但该定位隐含着表达与所指的错位,并缺失立法视角的审视,其法律意义还容易被常识所覆盖。要修正这些不当,宜从立法视角出发,以规范为定位点,法律事实因此可一般化为与法律效果对应的构成要件,即在特定功能引导下经由专业逻辑安排而形成的格式化社会现实的规范工具,同时又能具体化为构成要件中的构造要素。它们的关系错综而有序,反映了民法的体系性。以规范面目出现的法律事实是法律理念与现实的对应与调适,在适用中还要与个案的具体事实再次对应与调适。法律事实由此充满互动的张力,同时也使民法学有了多元的知识资源。但无论如何,法律事实并非具体事实。  相似文献   

6.
《公证法》首次使用了“核实”一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疆 《中国公证》2006,(1):24-26
2005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对公证机构权利的规范有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将公证机构的“调查权”改为“核实权”,《公证法》首次使用了”核实“一词。  相似文献   

7.
公证的本来面目是“证明”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直以来,公证被定义为一个证明活动.公证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简略地理解为证明。原《公证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护公共财产……”明确了公证的证明属性;现行《公证法》第2条规定:“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齐祥春 《中国公证》2005,(9):F0002-F0002
2005年8月28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公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9.
九、关于公证协会 《暂行条例》没有关于公证协会的规定。《公证法》第4条规定了公证协会的性质、设置和职责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业界人士翘首以盼了20年多的《公证法》终于出台了。这部中国公证基本法的诞生,必将肇启我国公证业一个继往开来的新纪元。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有着浓重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法律,也是一部较为成功的法律;同时由于其诞生在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和公证矛盾的突显期,其时代印迹和缺陷也是明显的。笔者在此不揣冒昧地做一评价,以就教于同仁。一、《公证法》的成功之处作为我国的第一部公证法典,《公证法》是在多年草拟修改的基础上出台的,可以说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修成的正果,其整体的成功性是自不待言的,对其评价亦当然是见仁见智。就笔者看来,以下…  相似文献   

11.
《公证法》的立法内涵是《公证法》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公证法》的立法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执行。认识和理解《公证法》的立法内涵,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对于自200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进行一定的客观评判当属摆在公证人面前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笔者在此试图从基本原则、适用范围、业务范围、举证责任、法定程序、法定公证、公证管理以及公证救济等一些基本制度入手对于该法的立法得失之处加以一定的分析,唯愿同仁给予批评指正。一、关于《公证法》“总则”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所谓公证制度中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整个公证制度中公证机构、公证人员、当事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均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一些公证程序制度中的基本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证》2005,(9):1-1
2005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2006年3月1日起施行).公证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风雨变革,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行业基本法,它是公证事业积极应对社会形势发展、完善公证制度的重大举措,它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出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朱腾 《研究生法学》2007,22(6):123-128
《论语》是儒家的原创性经典,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儒家学者的修身制定了一种可以遵循的范式,而且在于为儒家的政治提供形而上的根据。从这一角度立论,对《论语》所提倡的“仁”的意义也许就应当作多层次的思考。它不以德行的提升为唯一鹄的,其理想更进至儒家王道政治的实现。恰当地说,《论语》的法律思想建基于“仁”的需求之上。当然,笔者的论述只能是为研究《论语》提供一种法律的视角,而这种研究也不可能是终极的,或许探讨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王丙海 《中国公证》2010,(11):1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公证法典。它总结了过去我国公证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多年来公证改革发展建设的宝贵经验.吸纳了国内外最新法制观念和法学理论成果.结合我国公证制度的特点和规律.确立了我围公证制度的基本架构.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证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公证法》颁布五周年之际,深刻总结这部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对于推动公证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红光 《中国公证》2012,(12):20-24
六、历史解释历史方法对于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具有重大的价值,因为“历史在照亮昔日的同时也照亮了今天.而在照亮了今天之际又照亮了未来”。①历史解释是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法律解释方法.历史解释与法意解释是同义语,有时又称为沿革解释。我们通常所讲的历史解释是指“通过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和意欲实现的目的.确定立法者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得出法律规范的含义”②。但其实历史解释还有另一条途径.那就是通过法律的发展史来判断法律的存废与含义.卡多佐大法官和罗斯科.庞德教授就是同时在这两个方面使用历史解释方法的③。(一)《公证法》的历史解释本来。“按照其他方法足以确定法律规范的涵义”.就“无需考虑历史方法”④.但为了增强说服力.本文还是决定不厌其烦地就此狗尾续貂.“我国立法无附具立法理由书之制度.其他立法资料如审议记录不公开.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时由起草人所作的立法说明往往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17.
蔡煜 《中国公证》2003,(5):25-28
苏联的公证法律规范曾经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公证法规的重要立法参考资料.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公证法律规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证》2005,(11):8-12
一、公证的性质 公证的性质说的是公证机构、公证员的属性问题.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两大法系对公证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公证性质的认识差异较大.原司法部张福森部长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公证法(草案)>的说明时,首先简要回顾了公证性质的来龙去脉,先提到<公证暂行条例>对公证性质的规定,讲到2001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明确提出,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改制的公证处应成为执行国家公证职能,自主开展义务,独立承担责任,按市场规律和自律机制运行的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法人.公证处从国家公证机关转变为事业法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司法》2005,(10):1-1
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以高票表决通过了《公证法》,《公证法》将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公证活动的法律。《公证法》的制定是对新中国公证事业发展的全面总结,适应了新时期公证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公证法律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的公证制度基本框架,堪称公证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我国曾于1982年由国务院制定了《公证暂行条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证实践进一步活跃、公证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公证内容进一步丰富,已沿用二十多年的条例显然难以适应公证业的发展要求,完善公证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