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心     
关于母亲的一个情节,一直想写,只是提笔便是沉重。我们家有4个孩子,父亲长年在外,工资也少得可怜,家里家外的一切,全靠了母亲一人操劳,毕竟是六口之家,生活的窘迫也就可想而知。乡下没有幼儿园,逢了母亲要下田做事,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被锁在院子里。那年夏天,被锁在家里的我领着弟弟妹妹闯了祸,院子里的蚂蚁老是爬到草席子上,很是让人烦,我想起窗台上有一大块像冰一样的农药,母亲经常拿着镰刀砍一些洒到菜园的地  相似文献   

2.
祖母去世一个甲子年了,但她的老屋还在。在秦巴山东麓的山坳里,如同飘拂着灰发、眼神坚定的祖母那样,一直矗立在那里。在回祖母老屋的路上,留下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居住的湖北郧阳府城离秦岭深处祖母的老屋,足有四五十里山路。在没有公路、更没有公交车的年代,去一趟祖母的老屋,要翻山越岭走七八个小时。我们那时都还小,但都必须帮助家里大人做事。  相似文献   

3.
东疆记忆     
王爱平 《奋斗》2006,(3):49-49
饶河县小南山下.有一座建于上世纪初的姚家老屋,历经近百年,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屋爬满了青苔。其实老屋并不是什么辉煌建筑,它低矮狭小,近乎于马架子。十几年前翻建新居,老屋的子孙不忍将其拆除。与新屋对照,老屋尤为引入瞩目。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老屋     
我离开故乡十几年了,至今仍很思念故乡的老屋。在我的记忆中,故乡的老屋是曾祖父遗留下来的。老屋是两层结构的老式土坯房,楼板及房梁是粗木的,屋顶铺着青瓦,经历近一个世纪风雨的洗礼,居住过四代人。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的老屋度过的。记得刚懂事那时候,母亲披星戴月地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我总是被奶奶看住在家里,奶奶给我讲故事,在她说不完的故事中印象最深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满天星星的夜晚我总是趴在奶奶身上看天河,寻找牛郎和织女的位置,希望她们能在七夕的夜晚相逢。老屋的背后是一座小山,长满毛竹和灌木丛,每年的春雨过后,竹笋一夜之间破土而出,趁着奶奶有事的功夫就溜出去,找小  相似文献   

5.
女人嫁给男人时,男人上无寸瓦,下无锅盆。女人的母亲诅咒他,骂他诱惑了自己的女儿。 其实是女人首先爱上他的,也不知为什么,自从与他相识之后,她便觉得男人有一种别人没有的胆魄,包括对爱情的表达方式。女人义无反顾地要嫁他,他义无反顾地要娶她。 婚后的生活很苦,他太穷了。一间他的父母亲留下的老屋四处漏水,潮湿的季节里,屋里的地上会生出许多大大小小的蘑菇。 她的母亲一次次在人前流泪,为了她的这个不听话  相似文献   

6.
老屋     
长久以来总被一种久远的情结所困扰。灵魂深处固执地拷问着一个问题.老屋是什么?老屋里我们留下了什么?老屋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每每梦到久违的老屋.那不起眼的老屋像一位慈祥憨厚的老人,永远不嫌弃我.总打开那扇斑斑驳驳的门接纳我。老土炕的烟味、门外草垛的香味、山药蛋的焦味撒满梦中的笑靥……于是我被一屋温暖的柔情和怀旧的思绪紧紧包围……梦中的老屋还是那个样子,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容颜来改,旧貌未变,一如当初的风姿,固守着那片梦开始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7.
正连队东头是一大片菜园,一个园子紧挨一个园子,都用篱笆围着,菜园里满满当当,不留一点空地,每个菜园的角落,都有瓜架,瓜架上躺着一些南瓜,这是特意留着做种的,要等到瓜藤彻底枯萎才摘回家。每当秋天南瓜收获的季节,我就想起了在那艰苦岁月里母亲的南瓜粥,很自然地就闻到一股甜丝丝、香喷喷的味儿,那隐隐的红薯味,伴着玉米面的醇香,是那样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似梦、似真,它穿过悠悠岁月,从我深深的记忆里飘溢出来。  相似文献   

8.
老屋     
老屋卖了。买它的是隔壁邻居。父亲没有回来,委托我和我的堂姐全权处理。买屋卖屋,民间自有一套程式,我不大懂,忙里忙外的倒是我的堂姐。当我在两张麻纸写就的契约上摁下手印,心中一阵悲凉:老屋从此不再属于我们了。我打电话告诉父亲手续办完了。父亲只说“哦,那就好。”院子里  相似文献   

9.
云雾缭绕着青山,桃李掩映着新房,金黄玉米挂满了墙,幼儿在母亲怀中睡得香甜……走进海拔1000多米的北川县擂鼓镇盖头村,修建一新的房屋,整洁干净的道路,优美迷人的风景,生机勃勃的菜园,一丛一丛的鲜花开得繁盛,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老母亲71岁的生日,我坐在老家的老屋里,看屋檐水串珠般晶帘般“噼噼啪啪”地打在阶檐石上那一排大小深浅不甚匀称的小石窝里,便想起了那句俗语:“屋檐水,点点滴,点点滴在心窝里”。小时候,夏夜乘凉,母亲边摇蒲扇给我赶蚊子边讲一些  相似文献   

11.
十枚硬币     
在我母亲的心中,我们是她明天最美好的希望和期盼。母亲常常在煤油灯下缝补一家人的衣服,我和弟弟则躺在离她不远的床上,她一边缝补一边唠叨一些话在我们耳里。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等明天你们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会比现在好很多,你爸爸没这么累,我们也没这么辛苦了。我们在母亲期盼的明天里磕磕绊绊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2.
土炕情结     
正这次回老家,见到父母亲又苍老了许多,岁月催人老,心中难免有丝丝伤感。父母亲告诉我她们将要离开老屋,近日搬到县城楼房居住,我打心眼里为父母亲能下这么大的决心而高兴。其实我和哥哥一直动员父母亲搬到县城和我们一块儿生活,不再住在农村种田忙碌,父母亲都以种种理由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足迹     
母亲去世已整整47年了.当时我俩年龄还小,一个(沁平)10岁、一个(夏平)9岁,对她了解不多,对她的身世也不甚清楚.最近,由于父亲写回忆录,我们系统地阅读了母亲生前的一些材料,包括她写的自传和日记,走访了曾经与母亲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才对母亲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母亲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中逐渐丰满起来.  相似文献   

14.
感恩母爱     
<正>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可能没有妻子、丈夫,但是他(她)绝对不能没有母亲,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是呀,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是母亲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抚养成人,并且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母爱如山,因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为病中的母亲亲侍汤药。母逝后多次回乡至墓前凭吊,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这个名字经由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用英语记音,再转译成中文时,成了好文雅的“文其美”。然而,文七妹却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家女——尽管她养育了一个声震环宇、功高盖世的儿子。和许许多多普通的中国农家女一样,文七妹15岁从湘乡娘家嫁到湘潭毛家,过的也是操持家务,劳弄菜园,相夫教子的日子。但他敦厚慈祥,和善好施,乐于助人。在她的影响、支持下,少年毛泽东即学会了关心、体贴、帮助别人,尤其是穷人,并且因…  相似文献   

16.
王文红 《湘潮》2016,(4):317-320
"母亲十四上井冈,反蒋抗日拼沙场。南征北战数十载,出生入死志如钢。养育吾辈六子女,早已成材作栋梁。祝愿母亲康而寿,阖家欢乐四同堂。"陈瑞生先生在母亲彭儒90华诞之时所作的这首《母亲颂》,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战士,这样一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彭儒。"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彭儒一生的真实写照。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7.
佟雅斐 《奋斗》2007,(1):64-64
那是上个世纪末,一个朋友带我去见另一个朋友.我们在哈尔滨道外区一片细如羊肠迷宫般的小巷里穿来穿去,最后来到一个陈旧不堪的老屋,老屋里住着好几户人家,其中一家就是我们要找的朋友。我对这位朋友住在这种棚户区略表惊诧。他看出我的惊诧,为了给自己解嘲,他说,你们别小看我.我住的这个房子爷爷说它叫道台府,道台府可是哈尔滨最高行政机关,你们随便嘲笑本官,该当何罪?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一位母亲在女儿婚礼上的致辞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点赞,也让无数人为之感动。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到底说了什么:亲爱的各位亲戚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孩子们的婚宴。作为母亲,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我感到很幸福。  相似文献   

19.
<正>母亲楼房地下室有一台老式缝纫机,缝纫机台面上的漆都被磨得所剩无几,铁支架也是绣迹斑斑,但母亲一直都舍不得扔掉它,总是仔细地擦拭,然后用好看的桌布把它罩起来,像是对待一件稀世珍宝一样,小心呵护。在儿时的记忆里,这台缝纫机就已经是母亲的宝贝,陪着母亲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外婆常讲,母亲一贯心灵手巧,喜欢做缝纫针线活,生下我们兄妹四人后,由于家庭拮据,买不起新衣,母亲就省吃俭用在七十年代中期买回了这台缝纫机,开始变着花样为我们兄妹缝制衣服。因为母  相似文献   

20.
与爱同在     
有一年冬天,最疼爱我的外公忽然去世,一种难言的哀怆几乎吞没我的生活。在一个落雪的晚上,好友忽然提出要陪我喝酒,酒阑人醉的时候,他讲述了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哥因病去世那年,母亲已经70岁。为了不让体弱的母亲过度悲伤,我们兄妹几人商量后决定向母亲隐瞒这个噩耗。由于大哥生前住在外地,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与母亲团聚,相信母亲是不会察觉的。尽管我们都避免提及大哥,但是一段日子以后,母亲还是念叨起来,说大哥是儿女中最孝顺的一个,为什么这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