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在1979年酝酿建立特区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要求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我国开始创办经济特区,揭开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15年间,我国经济特区先是经历了初创起步和基本成型两个阶段,当进入不平凡的1992年,5个经济特区已发展到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新优势的全面提高阶段,标志着特区建设跃上一个新台阶,15年来,我国经济特区没有辜负党中央的重托,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特区建设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艰苦创业,实干敢闯,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真正杀出了一条血路,并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经济特区体制创新回顾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 ,除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区人民的艰苦奋斗、政策的优惠等原因以外 ,与经济特区自身的不断创新是分不开的。特区成立的 2 0年 ,既是创业的 2 0年 ,也是不断创新的 2 0年。回顾经济特区政府的创新 ,我以为 ,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与行政体制创新两个方面 :1 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特区的成立 ,主要任务就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闯出一条新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党和我国的中心工作转到了经济建设 ,无疑地 ,经济特区最直…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我们今天系统地研究邓小平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研究如何以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的建设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经济特区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将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经济特区 ,经济全球化既是发展的机遇 ,也是严峻的挑战。经济特区要在汹涌澎湃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增创新优势 ,赢得新发展 ,必须深化改革 ,锐意创新 ,其中特区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经济特区模式的选择及存在问题1 经济特区模式的演变与定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经济特区模式的选择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 1979年 7月创办的深圳蛇口工业区是按亚洲出口加工区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于1994年6月19日至21日在深圳考察时,就经济特区的发展问题发表了重要意见。他指出,在中国兴办经济特区,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勇于创新、高瞻远瞩的革命胆略和政治智慧。希望经济特区人民遵循邓小平同志指引的方向,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民主法制、搞好精神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总之,要增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特区八年     
方新 《瞭望》1987,(32)
中国宣布对外开放已近八个年头,目前的进展怎样,发展趋势如何,这是海内外人士广为关注的问题。最近,从闽粤沿海传来了信息,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已经健步迈人发展的新阶段。 此间人士认为,特区经济取得长足进展,建设势头向纵深推进,表明中国对外开放为潮流不可阻遏. 1979年底,蛇口工业区率先揭开对外开放的序幕。创办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打开国门,学习、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的沃胆尝试。经过近八年的探索和建设,中国经济特区日渐显露出“绰约风姿”。 特区社会生产力持续、稳步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开始形成 八年来,经济特区吸引了来自港澳地区以及美、日、英、法、联邦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资金,到1986年止,四个经济特区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正自1979年建市、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成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为亮丽的重要窗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视察深圳时所说,深圳是我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深圳经济总量从建市之初的约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24万亿元,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5,(34)
我国经济特区的创建,从深圳算起已经过去15个年头.在庆贺深圳特区15周岁的日子,回顾特区走过的道路和成就,展望一下特区未来发展的前景,也许是有意思的.深圳,原先只不过是一个边陲上荒僻、落后、真正称得上是“一穷二白”的乡镇,但划为经济特区的15年间,这块3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巨变,国民生产总值每三年翻一番.业总产值每两年翻一番,别的地方“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已是了不起的“腾飞”,深圳却是一年一大变.现在,深圳已经成为拥有300万人口、几万家工商企业的著名现代化城市,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60亿元,工业年总产值638亿元;论城市综合实力,深圳目前已是仅次于沪、京、津、穗而居全国第五位、连最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人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现实极具说服力地证实,中国共产党独具匠心创建经济特区的政策正确和伟大.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他是我国经济特区的缔造者。他不仅倡导建设经济特区,而且为经济特区建设提出了根本方针和完整的指导思想,又及时总结推广经济特区的经验,促进特区和全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指示是正确的,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邓小平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笔者认为,我们今天学习邓小平的经济特区建设思想,要着重…  相似文献   

10.
十年前,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会会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向国内外正式宣告:中国举办经济特区。 十年过去了。这十年是经济特区开拓奋进的十年,是党的改革、开放方针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也是我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十年。 十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在全国的支持下,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以罕见的速度,从原先基础设施简陋、生产落  相似文献   

1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由15位专家学者花了一年多时间撰写而成的、以邓小平同志题词为书名的、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珠海市的历史沿革、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未来前景的《珠海经济特区好》一书,今天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全  相似文献   

12.
珠海经济特区,十五年来,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珠海经济特区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实现了社会历史的巨大飞跃。靠的是什么?归根结底,  相似文献   

13.
在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中国社会变革中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迅速崛起。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建设 ,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就 ,超出了国外搞类似经济区的做法和经验。不仅具有中国特色 ,而且具有国际创新意义。中国经济特区虽小 ,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息息相关 ,其影响越来越大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正值深圳等经济特区创办 2 0周年之际 ,深入认真地总结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4.
珠海市从1980年8月26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创办经济特区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5年的历程。在这块自古以来就未很好开发的广袤的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15年间,珠海市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特区思想的指导下,国民经济以惊人的年均递增35%以上的速度持续的增长,使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并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对经济特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完整的发展思路,推动了特区的第二次创业,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经济特区理论。今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将在辉煌中迎来20岁生日。此时此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重温邓小平同志经济特区建设思想,认真领会江泽民总书记对特区的重要指示,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尽快实现把…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979-1983年以颁布第一个中外企业合资法为开端,以1980年8月国家同意批准开辟四个经济特区为契机,出现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第一次浪潮。1984年4月以国家批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13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开端,以1985年国家批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为沿海开放地带为契机,出现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第二次浪潮。在这两次浪潮8年多的时间内,国家批准三资企业1万多家,协议金额206亿美元,使我国利用外资初具规模。1988年对外开放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深圳是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自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市委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胆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委领导实现的新途径新办法,党建工作不断加强。目前,全市共有12万多党员,9907个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巩固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了党对经济特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为此,对十四…  相似文献   

18.
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创业的十五年里,深圳以伟大的开拓精神和实干精神,以中国史无前例、举世罕见的速度,把一个小小的渔村建设成了一个拥有三百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但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深圳不应该只是经济的,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特风貌、精神内核,有自己的文化特征;不应让人们认为深圳不过是个可赚钱的地方,而应该有自己的凝聚力,她应该把自己建设成一个文化都市,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高度发展的城市。深圳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为自己的城市文化建设定位。一、思考的前提──定位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大国,要稳定持续地推进改革开放,选择渐进式的改革开放战略是符合国情的最佳抉择。作为渐进发展的第一步需确定先行区和试验区c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79年4月首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的主张。从此,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就提上日程。经济特区的作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概括,从宏观上看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中国经济特区享受了发展的后发性利益,即后起工业化国家可利用先行的工业化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快发展,同时,特区又…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开拓者。40年来,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首批经济特区之一,伴随着经济成长,文化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现出务实开拓、担当有为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深圳扎实推进城市文化形象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充分彰显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的力量,在文化发展上较好体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