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关系视角下的文化多样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关系的视角讨论文化多样性,旨在说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文化多样性具有客观性,它对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促进世界和谐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中,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与国际冲突的关系,努力推动多样文化间的对话,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相似文献   

2.
文化外交理论的系统探索及其在各国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对外文化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这种局面应该随着对“软实力”、文化外交认识的提高而改变.文化外交问题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人类的许多麻烦和困扰,诸如,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民族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偏见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大都与人们对国际文化关系的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关.二战后德国文化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与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冷战的结束 ,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出现了新的因素 ,因此仅仅从权力理论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角度去认识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不够的 ,应当考虑“文化因素”。冷战后的世界 ,权力因素依然重要 ,但权力的重要性与过去相比却有所下降 ,文化的因素在国际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渐加大。就是说 ,“文化”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国家实力加以考虑。文化一般有“整合”和“认同”的功能。“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也是整合文化、共建群体文化意识和价值参照系统的过程 ,是国内人们对共同体形成“文化认同”的过程。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 ,其力量的凝聚不仅需要资源、体制和权力作为保障 ,而且更需要精神的整合。因此 ,这使国际关系学者们重新思考世界事务中“文化”和“认同”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日本学派的文化视角乃一项特色,该学派认为,以"文化"而非"国家"为基础的理论更适合解释东亚国际关系,日本学者平野健一郎的国际文化论堪称个中翘楚。平野是当代日本国际文化研究的先驱,他把对满洲与东亚共同体研究提升到对国际关系的反省。平野首先检讨了文明与文化的差别,提出"文化触变"理论,强调对文化的抵抗,包括对外来文化内涵的抵抗与对外来文化团体的抵抗。平野的理论有助于反思日本学派"世界史立场"在当代日本知识界的意义。"世界史立场"在战时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理论基础,平野因而通过建构国际文化论,以批判与消解自文明开化以来日本国家概念所充斥的侵略性。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围绕冷战的结束、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对原有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反思,并通过将第三次论战进一步引向深入,为理解后冷战时代的国际关系现实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思路和模式。如“软权力”概念、“地缘经济学”、“两枝世界政治理论”、“新国际冲突论”、“民主和平论”、“文明冲突论”、“世界秩序理论”等,就是其中  相似文献   

6.
论文化安全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安全观,全球化时代文化安全成为综合安全的重要内容。由于经济国际化,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政治文化方面也相互影响,地球村形成.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到来。而“国家安全观主要是由该国国力条件、本身的传统观念与所处政治经济环境的情势及其可能的变化所决定的。”而本身的传统观念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受到巨大冲击。随着国家间交往的增多,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与摩擦也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升空后,国际社会侧目相看。然而对中美潜在的太空冲突的讨论也早已在讨论之中,甚至“中国太空威胁论”也开始初露端睨。下文深入分析了中美两国各自的太空利益、可能陷入竞争的根源以及进行合作的局限性,并提出了避免太空冲突的政策建议。我们必须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还刚刚起步,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所说,中国发展外空技术完全是为了和平利用外空,中国一向主张太空的非武器化,认为防止在太空进行军备竞赛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愿与各国在和平利用外空方面开展各种有效合作。中国从来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外空的军备竞赛。从下文中我们看到了美国学者的一种代表性观点,特编译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斯宾塞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治学广泛,领域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力图创立一个关于知识的总体系。虽然他的有机物类比论、征服论、强迫合作论对社会科学界的影响深远,但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国际学术界将注意力从“文明”转到“国家”研究上,他的理论再次引起人们注意。在国家起源的研究中,有人将他归于“整合派”,有人将他划为“冲突论”。本文从原著出发,对斯宾塞的有机物类比论、国家形成观和战争征服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学术界之所以对斯宾塞关于国家形成的观点看法各异,实为其观点的双重性、学者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历史演进的复杂使然。  相似文献   

9.
斯宾塞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治学广泛,领域涉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力图创立一个关于知识的总体系。虽然他的有机物类比论、征服论、强迫合作论对社会科学界的影响深远,但他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国际学术界将注意力从“文明”转到“国家”研究上,他的理论再次引起人们注意。在国家起源的研究中,有人将他归于“整合派”,有人将他划为“冲突论”。本文从原著出发,对斯宾塞的有机物类比论、国家形成观和战争征服论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学术界之所以对斯宾塞关于国家形成的观点看法各异,实为其观点的双重性、学者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历史演进的复杂使然。  相似文献   

10.
关于犯罪学文化冲突理论的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学的文化冲突理论历来是与合意论相对立,现已形成学派众多、著名学者云集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从研究者所使用的核心概念来看,可大体将其划分为规范文化冲突论、价值冲突论和利益冲突论。文化冲突理论家们各具特色研究视角,以及共同关注文化差异、冲突和变迁,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动态犯罪学的研究框架,他们所得出来的批判性研究结论已成为今天国际司法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关系学者研究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20多年之后的今天,学者们对在特定国际关系问题领域控制国家行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依然充满着兴趣。国际机制理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曾经被忽视、蔑视和漠视,它刚刚问世,就有人对其解释力提出质疑,很多人认为国际机制的研究是一种过时的时尚,但事实证明它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国际机制的研究表现出  相似文献   

12.
自1988年美国学者帕特南首先提出外交的“双层博弈”分忻模式以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重视研究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关注国际博弈层面各国是如何奉行不同的外交政策而展开互动的,还在国内博弈层面关注一国的外交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在当今世界,政党政治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国内政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许烺光的“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及其中国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烺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如是说——约翰·米尔斯海默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美国学者,1970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并在美国空军服役5年。1980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1982年为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博士后,1982年至今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为该校哈里森杰出教授(theR.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2001年10月,米尔斯海默发表新著《大国政治的悲剧》,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继1979年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之后对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最重要的贡献”,米尔斯海默本人也因而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美冲突”论则是其重要理论推论。2002年11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芝加哥大学接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代表团的访谈。他首先概述了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回答了客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心理-社会均衡”是美籍华裔学者许娘光提出的理解人的心理、行为与文化关系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人理解为一种“社会文化场”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规范以及心理与社会动态均衡的角度把握人。采用这个理论对中国、印度、美国等几个大规模文明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该理论在几个方面与许氏的中国文化背景相联系:与儒家的“修、齐、治、平”模式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从人的“相互性”出发把握人的特点相一致;重视亲属集团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许氏在参考中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这个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人际状态”概念,不仅对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为我们从文化心理角度重新审视目前主要基于西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以及相应的主流国际政治理论,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美国学者,1970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并在美国空军服役5年。1980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1980—1982年为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博士后,1982年至今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现为该校哈里森杰出教授(the R.Wendell Harrison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2001年10月,米尔斯海默发表新著《大国政治的悲剧》,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继1979年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之后对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最重要的贡献”,米尔斯海默本人也因而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中美冲突”论则是其重要理论推论。2002年11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芝加哥大学接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代表团的访谈。他首先概述了其“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回答了客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文化逻辑及对“中国梦”的三重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亮 《国际展望》2014,(1):55-67
面对中国正逐步从全球大国走向全球强国的现状,西方学者惯于用权力转移理论的"大而必霸"逻辑设定来探讨中国崛起可能导致的大国间权力再分配,以及由于国际体系中公共财富的再分配所引起的大国冲突,甚至是霸权争夺战。然而,这一理论假设更多是从系统层次即中国崛起的外部国际格局的分析所得出,缺乏对决定中国国际行为的内在逻辑起点——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以"和"为精髓的儒家文明及对其有所扬弃和重塑的"和谐"理念一方面昭示了中国数千年崇尚"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权宜之计的逻辑起点。因此,中国在承认大国间存在战略竞争的同时提出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实现大国关系的平稳发展与互惠互利。这实际上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一贯立场的体现,更是中国崇尚"以和为贵"文化传统的现代重塑。同时,它还承载着契合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中国梦"的对外解读,及营造国际环境实现"中国梦"、并向世界推介"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18.
曾经以“文明冲突论”在全世界毁誉参半的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去年底又出新作“穆斯林战争的时代”一文。文中认为“当今世界政治已经处于穆斯林战争的时代”,并且“穆斯林战争已经取代冷战而成为国际冲突的主要形式”。亨氏此文在穆斯林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埃及学者在《金字塔报》撰文质疑和批评,指责亨廷顿歪曲事实真相,丑化穆斯林形象,编造穆斯林好战的谎言,将穆斯林视为当今世界战争的罪人。  相似文献   

19.
刘佳 《法制博览》2014,(2):96-97,77
国籍冲突是国际私法冲突理论中重要的内容,是解决自然人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必须面对的问题。由于自然人的国籍归属问题通常由其国内立法所决定,各国立法又不一而足,由此导致自然人国籍冲突有多种表现形式。因此,解决国籍的方法应根据国籍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随着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发展,传统的国际私法理论对国籍冲突的解决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论述传统国际私法解决自然人的国籍冲突时,对解决国籍冲突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希望引起读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秩序是世界政治中最具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的走向本质上是“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对此时代之问,追求民族复兴并已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理应做出自己的回答。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国竞争加剧、国际秩序“分”“合”未定之际,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和《国际展望》三本杂志,以“中国与国际秩序”为主题,邀请近二十位学者分别从历史与理论、观念与战略、议题与实践等不同路径和维度尝试进行跨学科、全方位讨论,旨在聚焦中国在国际秩序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思考中国与世界之关系,鉴往知今、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