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族精神与判例法传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中国古代社会曾经历了西周春秋的宗法贵族政体的时代。它不仅酿造了沁人心骨的贵族精神,还培育了生命力极强的判例法。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尔后,虽经世代变迁、王朝更迭,先秦的贵族精神因深深融入君子士大夫的为人品格和处事方式,始终发挥着潜在的支配作用,从而为中国古代几度兴盛、连绵不绝的判例法,提供了无形的精神源泉。也正是这种贵族精神和判例法传统,不断拯救了法,完善了法,推动了法,使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别具特色、灿烂多彩。  相似文献   

2.
佚名 《政府法制》2012,(20):14-1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昏.广阔的坝上草原,两列契丹骑兵重装而出,每个骑士手中都拿着敷尺长的木杖,他们目光炯炯,严阵以待胯下骏马突突地打着响鼻.兴奋难耐.享受着冲锋陷阵前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3.
世界如此之大,每个人都微如草芥。生活如此匆忙,我们常常力不从心。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这繁杂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晋的地方政治,史料上有着诸如"清简"、"威惠"、"严猛"等等许多评语.结合这些评语来具体分析东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方政治,可以发现东晋地方政治中尽管有着"贪残"、"严猛"一类负面评价的侧面,但其主流却是"清"这一贵族式理念支撑的"清静"政治.对于"清静"政治的评语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显著的特点都在于为政者不追求个人政绩,而是积极致力于维护地域社会以及民众生活的安定,因而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通过立足于民众的立场来观察贵族政治,可以为研究六朝社会提供与传统思路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上层社会贵族,宴食时,常以“钟鸣鼎食”来享受,其美味佳肴都要煮、烧、炒,其饮具主要就是樵斗、铜釜、和铜鍪三种炊器。在古墓考古发掘中。往往发现此三种法宝,常在同一墓穴中出土,而墓主人不是达官贵人,就是士大夫,身份显赫。他们死后,此物带入地下随葬,供阴间再享用。  相似文献   

7.
上海校园新难题 看不见的墙 每天,14岁的陈萌和同学经过篮球场时,都要告诫自己,不能越界。尽管这界限并不能看到。在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和杨浦区交界的H中校园,教学楼被分为东楼和西楼,楼下各有一个篮球场和小足球场,中间是个单车棚。这个在视觉上并无明显隔断的空间,却成功地分化出两种封闭的运行秩序,这两种秩序分别对应了“东部”和“西部”的两类学生,前者是本地生源,  相似文献   

8.
试论英国世袭贵族议员制的成因及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  田瑶 《法律科学》2001,(1):65-71
英国上议院的世袭贵族议员最初都是国王的亲兵 ,受封而为贵族 ,成为上议院议员。他们在历史上拥有非常强大的权力 ,对王权构成了相当程度的制约。世袭贵族议员制对英国的政治生活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但由于它与民主精神相悖 ,最终被废除  相似文献   

9.
徐伯黎 《政府法制》2014,(17):19-19
刘伯承元帅戎马一生,他先后负伤九处,还不幸失去了右眼.叶剑英曾诗赞刘伯承“遍体弹痕余只眼”.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该上学了。当时,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有人建议部队设立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刘伯承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相似文献   

10.
押沙龙 《政府法制》2012,(17):22-23
晋朝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国从来都有等级制,但自秦始皇之后,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魏晋南北朝那样,等级制如此僵硬、如此鲜明。说起来,晋朝的等级划分很明确:上族和庶族。两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土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东晋尤其是士族鼎盛的时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对同家的统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寡头制色彩最重的一个王朝。  相似文献   

11.
从贵族法治到帝制法治传统中国法治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贵连 《中外法学》2011,(3):459-483
法治转型是围绕社会转型进行的,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此相应,法治转型则是由贵族法治转为帝制法治。贵族法治的特质是别亲疏、殊贵贱、断于礼,也就是西周以降的礼治。"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立郡县"是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全部内容。这种转型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经济转型和政治转型。为适应社会的这种转型,先秦法家提出了"法治"理论。这种"法治",与传统的礼治相对立,其特征是"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重心是治吏治官。这是秦汉以后中国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秦汉以后的中华帝国法治主要是这种观念制度化的结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用"儒家思想法律化"来概括帝制中国的法治特征较"法律儒家化"为妥。  相似文献   

12.
阿友 《江淮法治》2012,(10):48-49
这是个真实的现实版童话:13年前.亲生父母迫于生计无奈将她送养别人:13年后。飞黄腾达亿万身家的父母带着情感欠账的愧疚.以1d万抚养费的代价将她带到大都市,享受天堂公主般生活,接受贵族式教育,并即将移民加拿大。而此时,忧郁纠结的小女孩却选择了逃离生母怀抱。生亲不如养亲,小姑娘的选择只缘于她需要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她喜欢带着弟妹,在空旷田野里像蜻蜒一样自由自在地飞舞呼吸。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封建中国的君权至上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影响和封建英国的贵族精神的发展和影响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的时候,时常在夜里做很长的梦,梦里回到法学院。 法学院,多么远又多么近……我想起的法学院是在昌平园面对满园荒草时候突然感觉到的悲凉,紧接着是在那个201大教室——它似乎总是属于法学院98级——暖气片和众人的呼吸所散发出的温暖。在那里,朱苏力身着西服,脚穿球鞋,顶一头鸟窝样的乱发,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群起告之 胜诉后得到的是一张白条 福州私立光华学校,因其向每位中小学生一次性收取12万元之巨的“教育储备金”而名闻遐迩,老百姓称之为“贵族学校”。但这所学校却有失众望,成立不久就接二连三被告到法院,原告全是该校的学生家长。闽候县人民法院面对40名学生家长状告光华学校一案予以受理,经立案审理后,一一作出调解,福州光华学校应退还给学生家长的“教育储备金”、赞助费等共计150多万元。可是,时至1998年年底,调解生效已长达1年6个月,家长分文未得,手中的一份份调解书,成了一张张法律“白条”。  相似文献   

16.
宪政并不是完全是民主、法治等体制工具的集合,宪政更多的存在公民的观念和精神中。历史上贵族是公民的同义词,处于上层阶级的贵族所体现的贵族精神是建立、维持宪政秩序运行的根本力量。楚国的贵族阶层力量较为强大,其贵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是《楚辞》。  相似文献   

17.
唐宝民 《政府法制》2013,(22):41-41
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功臣,以军事才能青史留名,但他也曾审理过一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他的温情执法,令人肃然起敬.他挂帅期间,兼任徐州地方官.有一次,他手下有一个年轻的官吏犯了法,案件都已经查实了,可曹彬就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一副想要不了了之的样子.因为曹彬一向执法严明,对下属更是要求极严格,从来不纵容下属,所以大家都对此事感觉奇怪,不明白曹彬何以在这件事上当和事佬.  相似文献   

18.
“官二代”问题并非始于今天,可以说由来已久。唐代贵族后代中有卓荦不凡之士,也有猥琐平庸、为非作歹之徒。为什么同样生在崇尚诗书礼乐的贵族之家,日日锦衣玉食,最后走上的却是两种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桐格 《法人》2005,(7):116-119
对于多数财富拥有者来说,恐怕还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关于优雅的所有细节修炼。这个时候,请一位贵族气质的绅士来帮助自己“管家”,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他走进审讯室时,穿着白衬衫,有几抹触目的白发,表情冷漠。当他坐在铁栅栏后的座位上时,眼神里透出几分精明和几分狡黠。 这个人算是个幸运儿,他几乎如愿地抓住了人生的每一次机遇: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场,后又被推荐进了大机关,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又“下海”经商、发财致富。可惜的是,他最终没有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