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卫星 《检察风云》2004,(21):40-41
所以想对一些学者、官员说两句:如果您跳不出歌舞升平、风和日丽的国家机关,整天喝着清茶、拿着国家的俸禄,又没有亲身经历中国股市,没有用自己的血汗钱买过中国的股票,然后就认为自己读的几本“洋本本”是圣经,于是就效仿晋惠帝一样发表言论:“股民们,你们何不食肉糜?”那么挨股民的几声痛骂,我看也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2.
刘颂是西晋的大法官,也是那个时期的重要法律思想家,要研究刘颂的法律思想,需要先了解他仕途的简历。刘颂,字子雅,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世为名族。生年不详,约当魏明帝青龙年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年约在六十五岁左右。青年时期的刘颂,曾在相国、晋王司马昭手下充作相府掾,颇得司马氏信任。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后,刘颂为尚书三公郎,典科律,申冤讼,后又升任中书侍郎。武帝咸宁年间,刘颂又转为黄门郎,再迁议郎,守廷尉。晋灭吴以后,刘颂曾转任  相似文献   

3.
开国元勋 长孙无忌的父亲去世较早,他与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处长大,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高士廉很有慧眼,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他就发现李世民是个非常之人,并把长孙无忌的妹妹嫁与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册封长孙氏为皇后。长孙无忌的年龄与李世民相仿,二人从小相识,结了姻亲后二人关系更加亲密。  相似文献   

4.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是唐朝李世民鼓励文武百官要敢于直言进谏的一句名言。这里有一则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许多官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引起百姓不满。为此,李世民十分忧虑。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他想了一个办法,即派人故作行贿,看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就严加惩办,借以杀一儆百。有一天,他派人给刑部司门令吏送绢一匹,司门令吏果然收下了。李世民  相似文献   

5.
清代有律、有例而无令,清例沿用明令,数量虽然不大,但揭示了明代令制的去向。这一事件的性质,只有从部门法视角看,才能准确地为其定位;对清例转化明令的基本事实的分析,有助于厘清律令制发展的线索;比较晋唐宋令、元条格与明令、清例的沿袭关系,对中国古代法律部门的初始分化、法典分工及编纂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小玉 《政府法制》2013,(20):36-37
李建成的一班文臣当中,只有魏征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就喜欢听魏征讲实话,常常“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私下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君主,便“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李世民曾经感喟万分:“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一次,有人状告魏征结党营私。李世民就让御史大夫温彦博核查。温彦博经调查,证明此事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他回奏李世民说:“魏征身为大臣,行为举止理应回避嫌疑,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因此才有了这样的诽谤。虽然他并未犯罪,但是也要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7.
张玄素,生于隋初,河东蒲州虞乡(今山西芮城虞乡)人。其人为人忠谨,精于吏治。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打败了窦建德。张玄素因有清名,被李唐任命为景州录事参军。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久闻张玄素贤名,即命召见,问以治国之道。玄素不远千里从景州赶到京城长安,带着对黎民百姓的深刻同情,向太宗进谏,陈述形势:隋太大乱,争夺天下的人不过十来人,绝大数的人都在等待有道明君发号施令,真正想背叛朝廷有意作乱的人很少。由于皇帝残暴专断,国法日乱,不能使天下人安居乐业而迫使他们作乱罢…  相似文献   

8.
腰斩告密者     
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方面举贤任能,用则不疑,在20来岁未成大器时就有了不俗的表现。一次,李世民率兵与薛仁果大战,一举破城,杀敌数万,薛仁果被迫投降。战  相似文献   

9.
贞观十二年638年三月,李世民在庆贺皇孙生日的宴会上,对群臣说:“贞观以前,帮助我打天下,经历艰难草创事业的是房玄龄。贞观以后,向我提意见,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长谋远虑的只有魏征。”魏征受到褒奖,更加以诤谏为己任。针对李世民贞观后期对自己的约束日渐松懈的状况,贞观十三年639年四月,魏征又向李世民上了一个奏章。奏章中详细总结了李世民贞观以来的政治情况,具体地从十个方面指出李世民“渐不克终”,即不能善始善终的缺点,特别是奢侈纵欲,随便增派百姓劳役,用人随自己的好恶,喜欢游乐,不专心治国等等…  相似文献   

10.
贾谊《论积贮疏》见诸今之版本,“失时不雨,民且狼顾,罗恶不人,请卖爵子”句中的“请卖爵子”均释为“朝廷卖爵,百姓卖子”(中学课本类此),此等注释.忽略了上下文,于“请”字阙疑。汉代确有朝廷卖爵以增加收入的情况。《汉书·惠帝纪》:惠帝元年.“民有罪,得买爵三十级以  相似文献   

11.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1 2 0 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 ,把蒙古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和行为规范 ,加以整理 ,并记录下来 ,称为“大札撒” (札撒意为法令、法规 )。窝阔台即位后 ,重新颁布“大札撒” ,使之成为蒙古世代遵守的法律。大札撒是蒙古早期游牧封建经济的产物 ,不适用于高度发达的汉族农业社会。窝阔台灭金后 ,不得不在中原地区沿用当时通行的金朝《泰和律》。《泰和律》编于金章宗泰和元年(公元 1 2 0 1年 ) ,它是以唐律为基础增删而成的 ,包括律义 (律 )、律令 (令 )、敕条和六部格式四部分 ,共 83卷。但蒙古…  相似文献   

12.
蒲坚 《中外法学》1997,(3):68-72
<正> 《唐律疏议》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律典,至今仍令人瞩目,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 一、唐律是我国古代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时期的产物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公元六一八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特别是李世民即皇帝位以后,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为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而实行法治,是“贞观”致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贞观”的法治,我们不但能够看到李世民进步的法律思想的实践结果,而且也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启迪。一、以“仁义”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李世民初即位,即接受其智囊魏征“王政本于仁恩”的主张,以“宽仁”治天下。在魏征和李世民看来,仁义乃理之本,刑罚乃理之末。正如《贞观政要》所说的“如理之有刑  相似文献   

14.
大唐初年,李世民当政。一个叫载胄的为他的大理寺卿(即大法官)。载胄为人秉直,不畏权势,也就是·刚正不阿。李世民有个重臣,人称“赵国公”,名叫长孙无忌。其妹姿色倾国倾城,于是,被李世民立为皇后。有一日长孙大舅子奉召进官,因一时情急,竟佩剑见驾,此一疏忽连皇宫侍卫都未发觉,依大唐律法,长孙无忌该当死罪,而大门侍卫同样杀无赦。 案子一发,引起一片争议,当朝宰相封德彝说:“长孙大人对大唐功高盖世,如今盛世浩荡,这与长孙大人的治国方策紧密相连,若无长孙大人当年出策发动玄武门之兵变(李世民因此继位),哪有今…  相似文献   

15.
《法治研究》2008,(5):F0002-F0002
“百铭”一词源自唐太宗李世民修身、治国之理念《百字铭》,寓意深远,寄托厚望。  相似文献   

16.
孟宪实 《政府法制》2010,(24):41-42
长孙皇后如果仅仅把自己该管理的事情做好,那么她的地位是有限的,至少没有我们今天评价的那么高。不论是历史事实还是唐太宗的认识:长孙氏绝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后宫管理者。实际上,长孙皇后一直是李世民的高参,特别在重大问题上,她是李世民的高级政治顾问。  相似文献   

17.
一任何一个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都面临着一个用什么样的主要方法来治理国家的问题。在我国封建社会,一些有雄心大略的君主,曾多次与臣下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本朝长治久安。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后不久,就与大臣们议论过这个问题。有一次,大臣封德彝说李世民是靠“神武平海内”的,因此应大力宣扬“神武”,而“文德”则微不足道,可以不那么重视。李世民不同意封德彝的“文不及武”的说法,认为“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应该文武并重,并指出“马上”可以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重视法治建设的皇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一上台,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主持修订和完善唐高祖李渊时期制定的《武德律》,历时十年,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了《贞观律》(12卷,500条)。《贞观律》的颁行,对“贞观盛世”治国安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唐帝国在李世民执政期间,曾出现过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据史书记载,当时“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因而人民以身试法的也少了,所谓“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虽然难免言过其实,但多少反映了贞观之治社会秩序井然的景况。李世民所以能够“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重视法治建设的皇帝.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一上台,就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主持修订和完善唐高祖李渊时期制定的《武德律》,历时十年,于贞观十一年(637年)完成了《贞观律》(12卷,500条).《贞观律》的颁行,对"贞观盛世"治国安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