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末的安徽泾县"挖坟烧尸"事件再次引起了社会对坟墓保护问题的关注。目前为止,坟墓保护是法律上的一块"灰色地带"。丧葬习俗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探讨对坟墓的保护问题时我们需要彻底考察中国古代对坟墓的保护制度。在古代,发墓一直是重罪,而且坟墓不属于财产,历朝历代对坟墓都给予了严格保护。古代坟墓保护制度的核心是"事死如生",即以对待生者的态度对待死者。现阶段我们不能完全恢复古代对坟墓保护的具体制度,但是我们应当学习古代"事死如生"的精神,给予死者更多的安宁,尊重死者生前的意志,维护人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2.
《政府法制》2011,(6):7-7
1948年,在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56%的妓女对她们的职业表示满意,一半人无意改换职业,1/4人表示想找一个有钱的丈夫。当"大改造"开始时,遇到的抵制可能是超乎想象的,因为主流的意识是把妓女看做被压迫阶级,等着被解放。  相似文献   

3.
刘俊 《政府法制》2009,(22):46-47
总统的禁烟铁腕,民间团体数十年的抗争,使得香烟在美国不可能被看成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就没有了天价烟滋生的土壤。你能想象,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一边抽1000美元一包的万宝路,一边开"四套班子"的大会吗?这简直是在开国际玩笑。  相似文献   

4.
穆冬梅 《法制与社会》2010,(20):297-297
我国古代司法文书在国家公务文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种类较多,但其实质却表现为我国古代的司法活动都是官府间的"公务"活动,这说明古代的司法制度是完全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广大贫苦的百姓完全听命于统治阶级的摆布。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妓女一直是社会中的一面特殊景观,而文人狎妓又是这面景观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本文从唐宋元明清文人们与妓女之间频繁交往的现象及文人对妓女的态度着手,探讨文人在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背景:一边是突破1000万的外来人口,一边是"入托难"的现实,北京流动人口子女不得不面临"散养"的局面。2010年7月8日,北京首家公益性质流动人口“幼儿园”——“四环游戏小组”被迫无限期停业。  相似文献   

7.
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在建立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时,凸显儒家中庸之道所追求的"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思想理念。"和为贵"既是古代中华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法制观的终极价值取向。当代,我们重新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并赋予了"和谐"二字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胡兴东 《北方法学》2011,5(6):132-144
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公开承认"比类"司法技术,其运用与中国古代逻辑思维形式有关。比、类和比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在法律适用中的比类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指整个司法适用的逻辑过程,狭义指法律适用中"法无正条"下的疑难案件。这种比类司法技术形式是在特有的"比"和"类"思维形式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使中国古代形成了特有的司法逻辑思维、特有的律与例的法律结构和具有独特性的判例结构。中国古代很多法律形式结构与法律术语都与比类司法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原则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的规定,在现代社会却销声匿迹。虽然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提议有选择性地恢复这一原则,但法律规定方面却一直处于"安静"状态。本文首先对我国古代社会的"亲亲相隐"做了简单地介绍,然后结合我国的量刑程序改革提出一种部分恢复亲亲相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法律强调"情"的作用,这与古代农业社会的人情观和儒家礼制理念相吻合。但这种非逻辑性的法律传统,与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哲学相去甚远。本文通过分析"情"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作用和对现代法制造成的负面影响,着力说明在现代法律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应强调法律逻辑思维的养成,以实现法律规范的明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小说中所塑造的妓女形象,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喻体,一种感知与体验新世纪中国现实的叙事符码,一种思考中国现代性的媒介。"逼良为娼型"的妓女形象,以妓女苦难叙事揭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等,追问现代性的冷酷;"赏心乐事型"以妓女自甘堕落的愉悦叙事,批判消费主义时代的精神病像,"知亡国恨型"延续"妓女救国"的故事母题,表明作家重返传统的取向。这三者均表现出反思、质疑与批判现代性的立场。而"从良幻灭型"则对阻滞现代性的传统道德观念表达出愤怒,彰显的是吁求现代性的急切。同为妓女形象,扭结了对现代性不同的价值立场,亦充分说明了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都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汲取了我国古代和西方文明的精华,依据马克思主义人本原理,在"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刑法学中主要是通过人性、人道、人权及其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说就是刑法应当立足于人性,以人权保障为价值追求之一,以人道为其要求,三者有机结合,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李开周 《政府法制》2011,(33):50-51
“缠头”指的是妓女的收入。古代的笔记、小说中,为名妓一掷千金的故事有很多。“千金”是泛泛之词,把她们的收入换算成真金白银,那时的社会景象就更为真切。  相似文献   

14.
染色政治     
吕娟 《法律与生活》2011,(12):25-25
近来,国际政坛上的局势真是应了那句俗到家的比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边是拉登余党和卡扎菲们的鸡犬不宁,一边却是一些西方大国政要在春情路上的前赴后继。如果不用八卦的心态来观摩,还真是让劳苦大众的心脏有点儿难以负荷——敢情"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竟是一条普世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铭 《法制与社会》2011,(11):298-298
我国社会的治安历史大致分为了古代治安、近代治安和现代治安这三个方面,贯穿其中的治安思想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综合为治",直至现在的"明确职能、维护稳定"。透过"综合为治"治安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历史的现状,此思想也会对我国当今社会治安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百余家空壳企业相互担保,诈骗贷款,杭州市10多家银行被骗,金额高达13亿余元。有业内人士分析,除了监管失控外,不排除内外勾结的嫌疑。坐落在杭州市凤起路上的之俊大厦如今巳物是人非,这座靠近西湖的25层写字楼寸土寸金。这里曾是一个人的"王国",在杭州市银行界呼风唤雨。3月28日,"失踪"了近5年的何志军出现在杭州市中级人民...  相似文献   

17.
陈雄 《政府法制》2010,(18):37-37
眼下人们都在热议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据说这起源于240年前的瑞典。中国古代没有这一制度,但不乏各具特色的"晒薪族"。  相似文献   

18.
巾帼英雄不敌妓女2003年10月,浙江省杭州市某机构发起了一项“西湖佳人”评选活动,不少热心市民都猜测“鉴湖女侠”秋瑾可能入选,因为她不仅美貌,更是令人敬仰的巾帼英雄。但出人意料的是,组委会随后公布的初定名单中并没有秋瑾的名字,所列10位佳人依次是西施、白娘子、祝英台、李清照、李慧娘、王朝云、苏小小、方百花、琴操和花魁女。熟悉近代西湖白话小说的人们都知道,这10位佳人中除前4位和方百花外,其余5人都是娼妓出身,其中李慧娘于南宋末年被奸相贾似道掳去充当歌姬;王朝云虽后来成为苏东坡的小妾,却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苏小小是南朝齐时的钱塘名妓,自幼随身为娼妓的母亲沦落在青楼中;琴操是北宋时期杭州的才妓,后被苏东坡点化出家;花魁女更是身在青楼,后被卖油郎秦重独占。  相似文献   

19.
王兆贵 《政府法制》2010,(22):37-37
言而有信,自古而今都是做人必须坚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我国古代,为王者有"君无戏言"之谓,为民者有"尾生抱柱"之典。尾生的故事无须赘述,"君无戏言"后边的一段故事却不能不说。 据正史记载,周成王同弟弟叔虞做游戏,顺手摘了一片梧桐叶子给弟弟,说这是玉圭,我封你为诸侯。叔虞很高兴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立刻去见成王,求证封侯的真假。  相似文献   

20.
栗铭微  曾琥 《法制与社会》2013,(33):113-113,116
人们一般认为,"无讼"是古代中国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学界以往研究也指出:在传统社会,儒家伦理道德可以产生"息讼"的效果,小农经济、乡土社会是"健讼"的天然阻碍,宗族血缘、保甲组织可以很好地消弭诉讼,高昂的诉讼成本、"讼累"也可以阻止诉讼的发生,故而,"无讼"在传统中国得以实现。然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显示,在古代中国,"健讼"、"好讼"往往以普遍且严重的态势存在,而"无讼"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中国古代官方一厢情愿的追求,并非历史的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