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钱静庄 《检察风云》2011,(13):95-95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说明随着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在悄悄地进行着相应的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之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古人认为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季节,阳光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由于热气蒸腾,  相似文献   

2.
《礼记·曲礼》曰:"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老人不适用死刑作为中华民族的法文明传统早被社会所接受。的确,对于"半截入土"的老年罪犯来说,其人生时光已然所剩无几,为什么还一定要对他执行死刑?2011年5月1日,我国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八)》终于也有了老年人附条件免除死刑的规定。刑法的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3.
皋陶与“法”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史前传说时代神话中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刑神,就是大名鼎鼎的皋陶,又名咎陶、咎繇。《尚书·舜典》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这“士”,即法官。《管子·法法》言:“舜之有天下也,……皋陶为李。原注:‘古治狱之官,此作李官。’”此“李”即“理”,也即法官。《说苑·君道》有:“当尧之时,皋陶为大理。”《竹书纪年》为:“皋陶作刑。”《世本》:“皋陶作五刑。”《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西汉史游《急就章》更言:“皋陶造律,法律存。”《广韵三烛》则说:“狱,皋陶所造。”  相似文献   

4.
高深 《中国监察》2011,(10):62-62
古人说:"人而无气,不知其可也。"气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物质"?据翻译家说,气,是中国最难译为外文的词儿之一。说它是空气,它却又是万物生成的根本。《易经·系辞上》有云:"精气为物",东汉哲人王充也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然而孟子则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这里表达的是属于精神方面的气。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有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说的是贪悔二字。大凡身陷囹圄之贪官皆有此感喟,然终乃缩手之不及,回头之无路而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6.
菜的矛盾论     
《汉书·食货志》曰:"米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这是两千年前,老祖宗们的洞见。如今,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又在中国上演。  相似文献   

7.
《江淮法治》2009,(8):38-38
坐地分赃 汉代刘向《说苑·杂言》载,齐景公问晏子曰:“寡人自以坐地,二三子皆坐地,吾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对曰:“婴闻之,惟丧与狱坐于地。今不敢以丧狱之事侍于君矣。”  相似文献   

8.
《吕氏春秋·察传》有“三豕涉河”的记载,原文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由于,古文中的“己”字与“三”字写法相近,而“豕”字又与“亥”字同形,所以,那个读者将“晋国军队巳亥时间渡河”的历史记载,说成是“晋国军队有三头猪过河。”两个字的差误成了一则笑话的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三豕涉河”专门来形容那些文字上的误写或刊印上的讹误。无独有偶,前不久笔者在读到几份  相似文献   

9.
走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误区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这是我们在用人问题上一贯坚持的立场和遵循的原则。早在《旧唐书·陆贽传》中就有"疑则勿任,任则勿疑"之说,南宋陈亮的《论开诚之道》也有"...  相似文献   

10.
释“躈”     
“躈”,《辞海·语词分册》(修订本下册第2152页)释为:“马的肛门”,《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9年版缩印本下册第2247页)释为“马口也”,引例皆为《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同一“躈”字,在同一例句中,一说是马的肛门,一说是马口。口与肛门,不容混同,故孰是孰非,亦或二者皆非,大有辨清之必要。考之典籍,二说皆有所本。《史记·货殖列传》说:通邑大都,“马蹄躈,千,牛千足,  相似文献   

11.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礼记·曲礼》下)给周代“礼”、“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混乱。略举两种对立的疏解:对于礼,郑玄注:“为其(庶人)遽于事、且不能备物,”故庶人不能行“礼”。黄氏裳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周礼小司徒职民之器物,比闾共置,岂庶人之礼不备哉!王者制民之产,仰足以养民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虽夭、穷、废疾无告者,自有闾党使之相救相稠,岂是民穷而无礼哉!”对于刑,许慎说:“古《周礼》说:士尸诸市,大夫尸诸朝,是大夫有刑。谨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刑渥,凶’。无刑不上大夫之事。”孔颖达却说:“以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曲礼》)过去的注疏家们只能按照自已的观点、见解,对原文作一些猜测和训诂。  相似文献   

12.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一次齐景公出访晋国,席问。他向晋国著名的乐师师旷请教治国为政之道,答曰“君必惠民而己”.景公不解。酒至半酣.复求教,师旷还是那句话。景公再一次请教,师旷重复了同样的话。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君必惠民而己”,难道意有所指?景公酒意未退,突然醒悟,师旷所言正是齐国目前的政局。“君必惠民”实际是师旷反复提醒他,  相似文献   

13.
"格"之无常     
东汉王充的《论衡·逢遇篇》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又老,...  相似文献   

14.
十全父亲     
郭开立 《政府法制》2011,(35):22-23
父亲十全何谓也,一曰福,二曰禄,三曰寿,四曰康,五曰貌,六曰仁,七曰义,八曰礼,九曰知,十曰信。前五者形也,后五者性也,形为表,性为里,表里相辅,互为因果。福也:父亲生于"中华民国",长于军阀割据,壮于抗日救国,老于改革开放。纵观中华民族跨世纪波澜壮阔之社会变局,老人家遭日寇扫荡清乡蚕食细菌战而死里逃生是一福也,  相似文献   

15.
“局”字字形,小篆写作“局”,它的形声义三者之间的关系,便间隔不通,于是诸家只有曲为之说。《说文》隶“局”字于口部之下。大徐本说:“局,促也,从口在尺下,复局之。一曰博,所以行棋,象形。”这里两说并存,一是会意,但口在尺下怎么能得出局促的意思呢?另一说是象形,然而此字怎么会象博局的形状呢?这两说都难以成立。尽管徐锴、段玉裁、朱骏声、王筠等人作了许多解释,还是不能令人信服。另一些学者则另立新说。徐灏《说文解  相似文献   

16.
王泗原先生说:“皇考不是父。”此说恐未必然。在钟鼎彝器中,一般都用皇考作为父的称呼。《礼记·曲礼》:“祭王父曰皇祖考,父曰皇考。”是有它的根据的。《礼记·祭法》的说法则不可靠。据《祭法》说:“诸侯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故陈直以皇考为曾祖。至泗原用此义。王闿运、闻一多均承《祭法》之说而  相似文献   

17.
《史记·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  相似文献   

18.
“黄帝李法”辨李明德《汉书·胡建传》记载:“《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得不由路,是谓好人,好人者杀。”苏林注云:“狱官名屯。”盂康注云:“兵书之法也。”颜师古注云:“李者,法官之号也,总主征伐刑戮之事也,故称其书曰《李法》。苏说近之。”关于胡建的事...  相似文献   

19.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0,(21):32-32
只有读了李钟珏的《索逃犯议》(《郑振铎主编·晚清文选》),才能体会到"海外追逃"不是今日之新闻,其尴尬也不仅仅是目前的政府部门所独家品尝到的。  相似文献   

20.
秦策 《方圆》2023,(13):76-77
<正>《尚书·吕刑》曰:“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这要求司法官折狱必须听取双方之辞,方可斟酌定案中华法文明是延绵数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和谐的价值理念、周备的制度体系与高度的社会共识是辉煌的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繁荣的有力支撑。“片言折狱”一词最早出自《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置于司法的语境,对其理解存在一些争议。关于何谓“片言”,学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片,犹偏也”;片言即“偏信一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