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左翼文学发展逐渐弱化,导致了日本战后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半途而废。同时,日本战后的所谓左翼进步文学在对待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问题上也存在着暧昧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日本共产党及其左翼作家在狭隘的民族主义世界观指导下,不能正确认识侵略战争的性质和战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5,(3):31-37,127
近年来愈发严重的日本社会右倾化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认识战后日本,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根源。日本学者白井聪就在《永续战败论》一书中,从"永续战败"这一独特的视角对战后日本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省和批判。白井聪认为战后日本所存在的"只要坚持‘对美从属’就可以‘否认战败’,而要‘否认战败’就必须坚持无限度的‘对美从属’"这种"永续战败"体制,作为战后日本的核心,深深地制约并影响着战后日本,战后日本的历史认识、与邻国的领土纠纷等问题都和这种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核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原爆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衍变出来的原爆文学的新形态。考察井上光晴的核文学创作历程,可以看出从对于"人"的命运的思考,到日本社会的心理悲剧分析;从广岛、长崎的个案,到核能的存在所引发的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建构起井上光晴核文学的核心。可以认为,这也是战后日本原爆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战后50周年决议"未能使日本放下历史包袱6月9日晚,日本众议院在新进党等半数国会议员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自民、社会、新党魁三联合执政党提出的"战后50周年决议"(不战决议)。这是战后首次在国会通过旨在反省侵略行为的决议,也是日本各派政治力量较量妥协的结果。这个《以历史为教训重申和平决心的决议》的主要内容是:"在战后50周年之际,对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德国作为二战的发起国和战败国,与许多国家一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各地举行的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中,德国政府和各界政治领导人纷纷发表讲话,反省历史。总理默克尔表示:德国不能简单地和过去的纳粹历史"划清界限",更不应忘却历史,不应保持历史"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提"的态度,重申德国人有责任稳重地、敏感地、熟练地解决德国人在纳粹时代所犯下的罪行问题。战后以来,德国对二战不断深刻和彻底的反思,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对于德国人来说,这种集体认同的反思,并非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而是痛苦和深刻的。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和失败者,德国战后精神层面的反省和社会文化层面的转型着实令人称赞。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苏联小说主要特征是充满动荡,出现了一个传统派别,他们在困惑与追求中,含有变革性的思考。其中有文学上的沿续因素,更有当代作家富有个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对死亡的关注以及"超越死亡"的文学理念是一条时粗时细的线,贯穿了川端整个的文学创作。川端早期作品中对死亡的抵抗意识的流露、新感觉派时期的"万物一如、轮回转生"思想的提出、战争期间作品中对人类生命价值的纯粹的追求、战后的"回归传统"与"进入魔界"以及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对日本文化的宣扬,这一切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川端的"超越死亡"的文学理念。正是透过川端的这一文学理念,我们发现表面上对现实与人生毫不关心的川端文学,实际上对现实和人生乃至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关照。  相似文献   

8.
1945年8月,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对日开战,为帮助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加速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体现了完美的军事艺术和创新。战后,在困难和复杂的条件下,苏军优待日本战俘,保证了战俘的医疗、饮食和生活条件。拖延日本战俘遣返的原因复杂,日本的反苏政策起到了阻碍作用。美国为了实现其在日本拒不撤军的图谋,支持日本否定二战结果,制造了"北方领土问题"。改变二战结果的图谋,将引发新老矛盾和问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比二战更严重的无法预知的后果,将世界重新引向爆炸的边缘。世界稳定需要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携手合作消除当前的共同威胁。  相似文献   

9.
肖霞 《东北亚论坛》2006,15(2):109-114
森鸥外留学德国,潜心于卫生学、军医学、文学、哲学、美学、艺术的研究。回国后,积极开展社会启蒙与文明批判,在西方哲学中寻求审美与人生的价值,发表了浪漫的青春三部曲———《舞姬》、《水沫记》和《信使》,其作品表现出来的近代性和浪漫性开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为日本近代文学的确立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往来轨迹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和东盟分别处于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是亚洲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自二战后至今,两大经济体之间保持了密切的经济联系。笔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从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到东盟成立,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兴起期;从东盟成立到20世纪末期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发展、成熟期;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以来,是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新时期。笔者拟从这三个时期对日本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轨迹做一些探析。一、战后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的缘起战后初期日本与东盟经济交往困难重重。日本方面:二…  相似文献   

11.
安倍晋三再度当选日本首相后,日中关系倒退,日韩、日美之间的摩擦增多。安倍内阁首要国内政治目标是赢得2013年7月参议院选举,然后谋求修改战后《日本国宪法》,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突破战后国内自我约束和国际秩序。这是日本政治右倾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反映。为确保日本不脱离和平发展道路,适当的国际管控不可或缺,因而必须捍卫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和钓鱼岛争议,促使中日关系重新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和两国人民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二战时期的日本文坛被法西斯狂潮所淹没,文学成为宣传战争的工具,为数不少的文学家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在作品中美化战争,起到了军方所起不到的宣传效果。这一文学“暗谷”的形成,反映出狭隘民族主义思想对日本民族以及文学家们的恶劣影响,这是日本现代文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曹阳 《东北亚论坛》2011,(5):123-129
日本二战史观的形成,是由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决定的。在政治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观念形态政治文化"——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正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才造就了日本偏执的历史观和错误的二战史观。要想使日本政治文化朝着有利于反省战争罪责方向发展,就必须对日本政治文化进行改造,其途径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强大和日本内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论战后东南亚国家对日本认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日本同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的观念基础 ,即日本如何建构自己的形象。日本在二战期间侵略东南亚国家 ,战后初期的日本侵略者形象遭到东南亚人民的仇恨和敌视 ;20世纪50年代中期 ,日本作为一个战败者的形象 ,以赔偿获得了东南亚人民的理解 ,使其重返东南亚 ;70年代日本提出福田主义 ,以一个和平者的形象出现 ,采用官方援助基金形式帮助东南亚国家发展经济 ,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欢迎 ;冷战后日本利用其经济实力构建东亚领导地位 ,其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使其作为修正者的形象出现 ,国内日益右倾的政治动向 ,导致东南亚国家的焦虑 ,给日本—东盟关系的发展布上一层阴影。日本—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 ,取决于日本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也取决于东盟国家如何认识日本。  相似文献   

15.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欧洲的苏德战场以及亚洲的中国战场无疑承担了对抗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主要任务,苏中两国人民为赢得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是二战取得胜利的中流砥柱。当前国际秩序和地区安全结构正在经历一个复杂转型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篡改二战历史,否定二战胜利成果的现象在东西方世界时有发生,这不仅成为中俄两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也必然会损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15年5月5~6日,以"苏中在二战战胜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中的作用"为主题的俄罗斯—中国国际学术论坛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深入探讨了中苏在二战中的历史性贡献,中苏在二战中的相互支持以及共同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与维护战后秩序的重要议题,不仅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增强了中俄两国维护和巩固《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以及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日本执政党联合代表团访问朝鲜 3月28—30日,日本执政三党应朝鲜劳动党的邀请访问了朝鲜。这是在朝鲜半岛南北对话中断,美朝关于轻水反应堆谈判陷入僵局的关键时刻成行的,其对日朝关系及东北亚形势的影响引人注目。 访问背景 从日本方面看,主要出于以下需要。(1)结束战后遗留问题。日朝至今尚未建交,这是战后日本外交的一大悬案。因此,日急于借二战结束50周年之机了结这一悬案,真正结束战后遗留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女性文学伴随着日本社会体制的剧烈变化,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冲击,女权主义的鼓噪和经济高速增长下衍生的都市化情怀的洗礼,呈现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盛况,使同时代的日本女性文学基于富饶的时代土壤,开出绚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8.
试论鸠山内阁的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的第一次松动祝树春1954年12月至1956年12月执政的鸠山内阁时期,正值战后中日关系的僵化阶段。由于二战后对日本实行占领和半占领的美国推行极端敌视中国的政策和日本政府采取追随美国对华政策的方针,使战后中日关系历尽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日本大众文学从以下三方面作了阐述:1.源于民间文学和说唱艺术的日本大众文学随着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日本民众的审美情趣,逐步成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2.日本大众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民众心态,表现时代风貌,针砭时弊、批判丑恶,逐步扩大了在民众中的影响。可以说是作家与民众共同创造并发展了日本大众文学;3.日本大众文学因扎根于民众这一丰饶的土壤之中而拥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以无核三原则确立自己的国家定位,日本在追求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响亮地提出了要争当无核常任理事国的主张,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国际社会也有一些国家表现出对日本这一目标的支持,在世界核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的今天,日本的这一理念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日本暧昧的核政策及其脱联合国主义的倾向使其难以达到成为“无核常任理事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