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4年9月,贵州省德江县平沆区兽医站捕获1条乌梢蛇,剖检见腹腔肌纤维间有许多囊状突起,每个囊泡内有1~3条白色卷缩盘曲的虫体,共检获60多条。将虫体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平皿中,见其伸缩活动。以70%酒精固定,取部分虫体经明矾洋红染色,2%盐酸酒精脱色,再经逐级酒精脱水,冬青油透明,制成标本,观察形态构造。  相似文献   

2.
裂头蚴Sparganum Diesing(1845)是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Carus(1863)裂头科Diphyllobothriidae Luhe 1910绦虫中绦期的蚴体。据文献记载,可寄生于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鱼、蛙、蛇、鸟、鼠、刺猬、貉、猫、灵猫、猪、猴、人等多种脊椎动物。Diesing(1845)将寄生于脊椎动物皮下、肌肉或其它  相似文献   

3.
脑头蚴的染色体测定玛丽亚木·玛和木提,王光雷,谭蓉芳,郭中敏,努素甫,谭立新,郭固(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0)我们对脑多头蚴原代培养细胞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测定。结果:典型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为2N=14。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处理方...  相似文献   

4.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世界性分布的寄生虫病,迄今还未找到一种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但在体外培养系统中,已有许多学者证实吡喹酮、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以及紫堇属植物的提取物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以下简称原头蚴)有杀灭作用。至于莫能菌素(Monensin)对原头蚴的作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系报道莫能菌素对体外细粒棘球蚴原头蚴杀灭作用初步观察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原头蚴:从甘肃夏河县获得刚宰杀的绵羊肝、肺棘球蚴包囊,冷藏条件下带回实验室后以无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于1988年8月至1989年2月,在棘球蚴病的高发区皇城羊场,用X光胸透和超声波检查肝脏,从400只绵羊中筛选出55只包囊直径大于3cm未钙化的棘球蚴病羊,分为8组,用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进行了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剖杀。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原头蚴感染小白鼠试验、原头蚴活体染色试验、原头蚴和包囊的电镜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体重测定、临床观察、间凝和酶标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以原头蚴感染小白鼠这一主要疗效判定标准衡量,8个组的疗效从优到劣排列次序为:①吡喹酮,100mg/kg,肌注3次组,疗效100%;②吡喹酮,100mg/kg,口服3次组,疗效71.05%;③丙硫苯咪唑脂质体注射液,50mg/kg,肌注2次组,疗效58.67%;其余各组疗效皆不显著。临床观察除吡喹酮,100mg/kg,肌注3次组,注射后大部分羊表现一时性跛行,有的尿液呈浅紫褐色,少数羊精神食欲差,9只试验羊前后死亡2只,其他各组均未见大的异常。综合判定治疗效果,首选吡喹酮口服组。  相似文献   

6.
用感染包虫的绵羊肝包囊中的活原头蚴腹腔接种BALB/C鼠,8个月后取鼠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IHA筛选,获得14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对其中3林进行了克隆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SC_5与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和肝片吸虫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2048,属IgG_2b亚类:3C_5和6C_4与细颈囊尾蚴和脑包虫有轻度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IHA效价为1:128,均属IgM类。  相似文献   

7.
1981年元月29日下午永寿县监军公社西村八队一黄母牛开始产犊,直至元月30日上午1点30分尚未产下,前来我院求诊。当时,母牛卧地不起,阴门外露出一前肢和一块肝脏样的东西(剖腹后证明为胎儿肝脏)。经检查,决定剖腹取胎。当日施行手术,取出胎犊,发现为裂体畸形(包括裂腹畸形和裂胸畸形)。 该胎犊雄性,体长102厘米,体高90厘米,有门齿一对。胸腹腔相通,无横膈膜,脊柱弯曲。脐孔处有一圆孔,直径约4厘米,与腹腔相通。胸腔窄小,其内部的器官心肺和腹腔内的器官(肝胆、肠、肾、膀胱)以及睾丸全部暴露在脐孔外。由于心肺通过脐孔露在外面,故气管长度达32.5厘米,食道长达47.5厘米。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家畜棘球蚴病的免疫诊断水平和寻找保护性抗原,我们已建立了若干株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本文之目的是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免疫印迹术(Western blot)对上述单抗的抗原识别作用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9.
分别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PSC)、包囊壁(HC)和包囊液(HF)刺激培养在24孔板上的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并用PBS作为对照,用G riess试剂检测不同时间点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显示,在短时期(48 h)内,PSC刺激巨噬细胞后在第8、24和48小时均产生大量NO,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HC也可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与PBS对照组相比,在刺激后第24和48小时也均差异显著(P0.05);HF在刺激后第4、24和48小时均产生少量NO,但与PBS对照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巨噬细胞可通过不断释放大量NO来抵御原头蚴的侵染,包囊对宿主具有损害作用,同时又能通过降低NO的产生来减弱宿主对原头蚴的杀伤作用,包囊液对巨噬细胞释放NO的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宿主在抵抗寄生虫感染时NO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 1998年以来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和云南省等养鸭省份发生的一种以鸭头肿胀、眼结膜充血出血、全身皮肤广泛性出血、肝肿胀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体温 4 3℃以上、排草绿色稀粪等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观察、病理组织学检查、病原分离鉴定、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防治试验 ,确诊为一种新病 ,暂时将其命名为“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 (Duckviralswollenheadhaemorrhagicdisease)”。用鸭胚原代成纤维细胞自不同地区病死鸭分离到 12株抗原性一致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 ,直径约 80nm ,无囊膜 ,核酸为RNA ,不凝集鸡、鸭、鹅、鸽、黄牛、水牛及猪的红细胞 ,在 pH 4 .0~ 8.0稳定 ,对氯仿有抵抗力 ,与鸭瘟病毒和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无抗原相关性 ,琼脂扩散试验证实与番鸭细小病毒、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禽病毒性关节炎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无抗原相关性。分离毒经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滴鼻途径感染鸭均能成功复制出与临床病例一致的症状和病变 ,而不能感染SPF鸡(鸡胚 )和鹅。制备的超免疫血清和康复鸭血清具有良好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利用病死鸭内脏制备的组织灭活疫苗和分离毒制备的油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分离病毒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一 将近10年前我跟一些朋友想把格瓦拉搬上中国舞台,当时我们找到今天会议的主办方拉美研究所,找到刘承军同志;后来我们又找到今天会议的东道主古巴驻华使馆.我们得到了无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3.
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在20与21世纪之交再次进入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转折时期。这种形势必然强化国际竞争,迅速改变着各国在世界上原来的定位和发展轨迹,使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竞争既是压力也是发展动力,因而大转折对世界各国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分离的第一株蓝舌病病毒系于1975年从在北部地区(澳)采集的库蠓混合材料中被发现(StGeorge等1976b),后来证明该病毒(CSIRO)是一种新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并称之为20型(Della-Porta等1981a)。1979年,证明了从北部地区牛的血液中发现的另外两株病毒CSIRO154和CSIRO156也是蓝舌病病毒群的成员,但是不同于20型毒株(St George等1980)。把CSIRO154定为新的蓝舌病病毒血清型-21型( B.Erasmus,私人交流),同时证明了CSIRO156在血清学上与蓝舌病病毒 1型完全相同(Della-Porta等1981b)。在此。我们报道另外2株澳大利亚蓝舌病病毒型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初,吉林省某公园饲养的2只孔雀先后发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日渐消瘦。曾用多种抗生素更换治疗(每种抗生素用1~2天)近1个月。1988年3月,1只死亡,遂采集心、肝、肾进行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16.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鸭胚,传3代,取第3代尿囊液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传代培养至有细胞病变出现,并对接毒细胞进行TCID50动态检测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第1代接毒细胞培养至120 h出现变圆、脱落,并形成少量蚀斑,第2代培养至96~120 h,DEF形成大量圆形或椭圆形的典型蚀斑,第3代培养至72~96 h,DEF出现典型蚀斑;此后可稳定适应于DEF,典型细胞病变出现于72~96 h。DSHDV在DEF上的TCID50值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由第1代的102.75增加到第10代的106.82,最高毒价出现于96 h,该点是收获病毒的最佳时间。经透射电镜观察,可见DSHDV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75 nm,无囊膜,具有双层衣壳。结果证实,DSHDV强毒株已经适应了DEF,传代后可获得较高的病毒效价。  相似文献   

17.
"自古燕赵多豪杰",这话一点也不假.我们在曾属燕国辖地的辽河流域采访,不但获悉荆轲,太子丹这样的悲壮豪杰,耶律阿保机、努尔哈赤这样的枭雄,萧太后、孝庄皇后这样的巾帼英雄是辽河人,就连武当山的开山祖,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也是辽河人.……  相似文献   

18.
为考核我区经多年的布氏羊型5号菌苗气雾免疫后的效果,我们曾在酒泉、金塔、玉门、安西、敦煌等5个县(市)开展布氏菌病检菌工作,共收集牛、羊、猪可检材料1557份,其中:流产胎羔582份,在酒泉、安西检出可疑布氏菌8株。对这些可疑菌株进行了菌型鉴定和毒力测定,其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布氏菌多价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批号:9001,效价1:3200。2.M_(104)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3.S_2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4.M_5冻干菌苗:为兰州生药厂生产。5.单因子诊断血清:ARM,系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6.牛型噬菌体:由北京流行病研究所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