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敏 《瞭望》1995,(25)
三峡四川库区:建设新的家园金敏三峡库区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库区移民的重头戏在四川。不久前,记者从重庆出发,过程增、穿巫峡,走遍了三峡四川库区10多个县市,亲眼目睹了库区人民以三峡工程为契机发展经济,建设新家园的动人场景。八年试点,探索开...  相似文献   

2.
后三峡建设发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纲要的实施可以看作一个信号:经过17年的移民搬迁建设,三峡库区正迎来后三峡工程时代建设发力期经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五年规划纲要》日前开始全面实施,纲要对未来五年支援库区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进行了部署。在百万移民搬迁安置基本结束、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之际,纲要的实施可以看作一个信号:经过17年的移民搬迁建设,三峡库区正迎来后三峡工程时代建设发力期。  相似文献   

3.
刘刚 《瞭望》2002,(23)
从去年开始,三峡游客在青山绿水间常会看到一道特殊的风景——沿岸的135、175水位线标识和库区蓄水倒计时牌。按工程进度计划,三峡将分三期蓄水至海拔175米水位。明年6月1日,三峡工程将正式开始蓄水至135米,三峡600多公里的库区水位,大部分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于是,一个巨大的疑问浮出水面,库区蓄水会给三峡旅游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三峡百万 移民更为引人注目。这道被 称为水利史上的“世界级难题”,在科学规划和严密实施中,正在被破解。 根据移民规划,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重庆库区规划迁建安置人口总数达103万人,是整个三峡库区移民任务的85%。 1999年5月,国务院决定将库区12万无法就地后靠安置的农村移民,向重庆、湖北两省市的非库区和11个省市安置。这项大规模的农村移民外迁工作已全面展开,并进展顺利。 库区移民外迁将给移民未来生活和库区生态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三峡百万大移民被称作“世界级难题”,移民数量之…  相似文献   

5.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三峡蓄水所引起的地质变化,还在可控制范围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随着三峡右岸电站最后一台水轮发电机组转子的安装,历时近14年的三峡工程建设即将竣工,预计今年10月底11月初可并网发电。在此之前,三峡工程还将面临一个严峻考验,那就是将于9月中旬开始的第四阶段的水库蓄水。随着水位由目前的156米蓄水到175米,库区地质环境将再次面临大考。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的生态环保问题不仅关乎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关系到国家淡水战略储备库的安全及库区千万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潘倩昀  潘星宇 《学理论》2013,(15):59-61
自三峡工程建立以来,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在三峡工程的成败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三峡移民而产生的经济、社会影响不言而喻。1993年来,三峡工程全面开展移民搬迁工作,迄今已经20年,共有上百万人远离故土。相关数据显示,约14万人迁到沿海或中部省市,其中广东省便接纳了来自三峡的移民1985户共7009人,这批移民全部来自重庆市巫山县。生活环境的不同、文化融入的困难以及对故土的怀念,造就了三峡移民不可磨灭的乡土情怀,并且导致了近年来的移民返乡现象。  相似文献   

8.
关注移民     
程青 《瞭望》1997,(12)
长江三峡工程是1992年4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项审议批准的我国迄今最大的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三峡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直接关怀三峡工程的建设。 大江截流在即,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线以下的地区将被淹没。三峡工程最牵动人心的是百万移民。历时十多年,搬迁百万多,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离开祖祖辈辈的栖息地,后靠的又是土地贫瘠的高山陡坡,移民往哪里搬?他们将来的生存条件怎样?难处确实很大。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而这句话的背后,又是有着许多沉甸甸、说不尽的内容的。 最初站在三峡移民第一线的是四川和湖北两个省份。而当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重庆直辖市及其所辖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成了移民任务最重的区域。重庆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三峡工程建设并统一规划、妥善安置好库区移民。 有一个将自己工作和命运与库区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人,在1996年12月23日到重庆市出任副市长,他就是原四川省分管移民工作的副省长甘宇平。从副省长到副市长,甘宇平做的还是移民工作。他说三峡库区他走过70多趟。他说移民的命运牵动着他的心弦。  相似文献   

9.
伴随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库区135米水位线以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圆满结束,通过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发掘,三峡地区在长江文明中的地位得到了更全面的认识——三峡不但以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长江标志性河段,更以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长江文明华彩的乐章。  相似文献   

10.
马丽艳 《学理论》2013,(4):30-31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我国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生态文明的建设。所以党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四位一体"之中,成为"五位一体"。主要研究生态文明在国外的发展及现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出些许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三峡工程所创造的一系列世界之最中,库区百万移民大搬迁这一“最”倍令世人瞩目: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移民,相当于动迁一个小国的全部人口。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这一百多万人既要按照三峡工程的施工进度限期搬出,搬出之后还要安其居、乐其业,脱贫致富奔小康。这项工作的牵涉面之广、难度之大、时效性之强,实属一项世界级难题。因此,李鹏总理一再强调,“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移民”。 这组专题,全面介绍了移民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人们所关心的库区环境容量、移民资金的到位及管理和使用情况、搬迁移民的生活生产情况作了全面的报道。三峡移民工作的顺利展开,既反映了我国政府和人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齐心合力办大事的气魄和行动;也是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有了这两个根本前提,搞好移民工作,夺取三峡工程的胜利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三峡及其周围地区,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方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区域,也是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的交汇处,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三峡,亘古以来就是早期人类和巴楚先民频繁活动的场地,进入有史阶段后,成为了连接西南中国与中原王期的咽喉要冲,巴楚这两个民族,先秦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巴人的历史、楚人的起源及其文明的形成,一直是一个謎,史籍中所能见到的资料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全国性的文物考古调查在60年代和80年代曾进行过两次,但因这里地理复杂,交通不便,再加上三峡工程久议未决,库区文物遗存状况锁在重重迷雾之中,知之甚少。可以说,三峡库区还是考古学上的一块处女地。  相似文献   

13.
陈敏 《瞭望》2004,(19)
随着三峡蓄水,库区原有的经济连续性被人为阻断,三次产业遭受冲击,并由此形成就业、稳定、财政和环保四大压力,而要使库区经济走出目前产业空心困境,则有赖于发挥政府、政策及资金、资源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4.
《瞭望》2002,(23)
在长江上筑起三峡大坝后,隔断了长江的航行通道。大坝上、下游100多米的落差,使得船行三峡必须借助于船闸或升船机。布置在三峡工程长江左岸的永久船闸预定于2003年6月通航。目前船闸的土建和金属结构安装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调试阶段。  相似文献   

15.
说到三峡工程建设所需资金,国内外说法很多,那么,到底需要多少资金?据1992年3月三峡领导小组提交的报告称,按1990年的价格,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570亿元。然到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时,其静态投资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水平已调整为954亿元,同时根据物价上涨指数计算,到2009年,三峡工程共需价差预备费740亿元。两期相如,三峡工程固定资产总投资为1640亿元。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目前的概算就是最终的概算了?对此,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安说:“若考虑借款利息和物价上涨等因素,最终动态资金将超过2000亿元。”目前,三峡工…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1)
时代发展的脚步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必须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促进着生态生产力、推动了绿色与生态科技并进一步发展一次能源和新兴科学技术。对此,必须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的新型策略,即新建生态文明的科技创新价值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化政策支撑环境、基于三大产业的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实施,推动生态化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选择了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略和目标。实现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但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境遇,这种特殊要求决定了中国生态文化建设要符合中国生态实际,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近些年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多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缺憾,这些缺憾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使中国当前的生态文化建设陷入了重重的困境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生态法律保障制度,确立生态知识供应体系,优化生态物质驱动力量,提升生态社会参与程度将是破解困境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18.
刘晓红 《行政论坛》2014,(3):97-100
生态消费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居民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消费逐步提高,但还存在生态消费总量较低、生态消费意识薄弱、奢侈消费和攀比消费严重、生态产业滞后等问题。影响我国居民生态消费的因素有生态消费观念、生态公共产品供给、生态产业、生态产品质量、生态产品价格等。政府作为生态消费的主要推手,要承担生态消费的宣传工作,转变居民生态消费观念,发挥示范作用,创立生态型政府,通过减免税收、技术支持等手段,鼓励发展生态产业、建立生态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合理的差价体系,并对消费者发放生态消费券。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9,(10)
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规划,三峡水库175米蓄水以后,最终淹没库区耕园地36万亩,移民安置区内的城集镇、居民点、工矿企业及基础设施复建占用7万亩耕园地,加上近几年库区城镇建设、地灾治理、工业用地,库区丧失的耕园地总量达45万亩以上。地无三尺平,房屋挂山腰是库区的真实写照。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等地尤为突出,沿江地带基本找不到可用土地。耕园地严重不足使库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