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期刊编辑居于作者和读者之间,担当着双向服务的角色,而编辑的行为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社会对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需求,在当今网络数字化时代,编辑如何遵循出版工作原则,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加强期刊编辑素养,创新编辑工作方法,值得广大出版工作者探讨。作者认为编辑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学术意识、敬业意识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宣传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2.
政治现代化与意识形态建设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两者之间既可以形成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过程,也可以产生摩擦和冲突,从而引发政治问题,使社会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在我国政治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代条件下,一方面是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全面渗透,另一方面是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急剧弱化,这些对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要维护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需做到:科学合理地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正确理解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和建设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为当代青年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他们在意识形态、民族国家意识、政治价值评价标准、政治价值取向等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和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立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构建起符合现代青年特点的正确的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直接关系到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基于当前时代潮流与我国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逐渐加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但是在这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高校必须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广大学生筑牢"四个意识",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先行者,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6.
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在新媒体主导的后真相政治时代遭遇"脱媒"的巨大挑战,其政治整合功能呈现某种程度的式微。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融合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三个不同阶段,其共同点是认为只有通过"占领"才能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媒体融合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是由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两种因素的匹配形成了萌芽型、发展型、过渡型、理想型四种传播模式。向理想型传播模式的转型还需要尽可能地避免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相对持续和统一的信仰、理想与价值观.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理念性资源,是政治认同最原初的构成因素,也是较为持久的因素.意识形态对执政的政治权力和民众具有道义约束力,对政治认同的实现具有感召力.当政治认同的其它因素如经济绩效等失去时,意识形态可能仍然延续,甚至重新发展.意识形态可能在所维护的政治权力产生之前已经存在.意识形态对政治体制产生重大影响,可促使一国执政政治权力创立某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连贯性、持续性和发展性有益于政治认同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已成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显著标志;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核心价值取向。国家政治安全视角下,我国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防御力、网络虚假信息传播侵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公信力、多元价值观并存淡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等挑战。要着眼于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争夺的紧迫感,从内核引领、技术致胜、制度保障等方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中的核心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能量的弘扬彰显的是我们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传统美德和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事关国家意志主流意识问题。大学是理想信念教育和正能量传播的重要阵地,如何提高正能量传播的有效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校精神文明、意识形态建设的难题。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一些正能量传播实例,探讨正能量传播的亲和力提升策略,主要从打造"有生气"的传播团队、塑造"接地气"的传播内容和构造"聚人气"的传播途径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反思,并以"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以何存在"等命题形式进行追问,可以进一步确证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本质属性,自觉增强抵御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意蕴正是其意识形态性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可通过突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路径进行彰显。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无小事,它作为现代政治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多元化的思潮形式折射到校园中,大学生由于认知层面的不成熟成为深受其影响的最大群体。高校党委作为党政一线传播平台与强化校园主流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必须未雨绸缪、守好"责任田",积极承担起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的主体责任,应以高度的自觉性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制度安全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安全,离不开参政党的支持与维护。参政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属性,要求其注重自身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参政党中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社会思潮敏感度不高、互联网新媒体意识不强、意识形态工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突出政治理论学习,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借力参政议政平台,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更新观念理念,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要强化全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自觉实践,首先需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向纵深发展,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需要我们突出党员干部通过自身自觉的修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政治、风尚、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并注重加大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导向和激励作用,在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提供思想保证和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14.
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抓好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团结与融合,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或者说任何一种社会体制,为了维护和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全力维护并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也就是在社会中形成核心的价值观,即主流的意识形态,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学术创新的价值,它揭示了价值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性,把价值观的社会本位同个人本位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多元社会中寻找并确立了具有包容性质与引导作用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价值在于抓住了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根本,整合了中西价值观的合理因素,促进"和谐世界"的文化思想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改善党的思想领导、加强全国人民的政治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17.
编辑政治意识与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编辑出版工作以传播媒体的形式表现出国家政权对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社会生活的文化导向。编辑的政治意识对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至关重要。当今西方强势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考验。编辑增强政治意识,具体应增强作为前瞻思维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意识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意识,以更好地发挥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切实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全球化和网络化条件下,青年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逐渐凸显其局限性.要尊重教育客体,实现意识形态教育主客体的良性互动;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阵地建设;优化教育环境,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整合社会资源,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七一"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诞展的重要纪念日,作为一种政治仪式,"七一"带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记忆和生日的喜庆之外,更多的是以整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而,"七一"纪念活动在总结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意识的群体性分流是利益群体性分流的必然表现。由于多元文化激荡形成的差异,导致不同思想意识群体的出现,在社会意识的层面上,出现不同的群体性意识,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民族认同意识、社会角色认同意识、人际融合意识的分流,而这些意识的分流,必然带来对青少年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冲击,因此加强青少年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培育,自然成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