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下一个十年的开端年。回首过去,中俄关系成就显著,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展望未来,中俄关系基础牢固,发展前景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等方面。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关系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产物。同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框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将给整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跨入新世纪的中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1世纪以后,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和突破性进展,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更加完善和成熟.除了中俄基本的国家利益以外,新世纪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经贸合作滞后和"中国威胁论"是中俄关系发展中的两大问题."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俄罗斯自身.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5.
大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对于维护国际秩序稳定和推进国际体系转型,均至关重要。新全球化已对大国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因此,大国之间战略互信的生成与维护需要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方法。通过对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系统地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新全球化时代,大国战略互信的生成,需要相关国家在核心利益上存在较大交集并达成明确共识,需要政治领袖的强有力推动,需要相关国家采取明确、可感知和被认可的友好行为;而大国战略互信的维护,则需要有政治领袖共同、持续的努力,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并不断丰富其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强化战略互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美国与印度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孆 《国际观察》2003,(2):39-45
美印关系在冷战结束后由原先的若即若离转变为持续升温,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从冷淡疏远到“战略性对话”,经济上从“施予-受赠”到“商务同盟”,军事上从一方有限援助到两军直接联系。其原因主要是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制约双方关系发展的外部因素发生了变化,而美印两国在谋求各自国家利益时也互有所求。但美印关系在未来发展中仍将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  相似文献   

7.
8.
新中国成立后,俄罗斯(苏联)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今年迎来两国建交60周年。苏联解体前,两国既经历了令人难忘的"蜜月暖春",也遭遇过令人痛心的"苦涩严冬"。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关系顺利发展,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展望未来,中俄关系将迎来全面深入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欧盟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交往主要是在两大架构下进行。一个是南地中海伙伴关系框架,另一个是欧盟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合作关系框架。在这两个框架下,双方的经贸合作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增长,而且还逐步建立起一套经贸交往机制,建立合作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合作与对话会议、规划和实施合作项目等。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俄美关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彼此在对方对外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俄美关系既有对称性,也有非对称性。既有一致性,也有非一致性,既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从而使双方关系复杂互动,相互建构,具有扑朔迷离、敌友难辨的特点。但双边关系主流是友好的,并愈来愈向正常的双边关系演化。美强俄弱,美进俄退,斗而不破,争而有节将是今后俄美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1.
我将从认知、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三个角度来观察中俄美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 认知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比较现实的问题。在国际关系中,错误的相互理解、错误的认知是常见的现象。误判、错误的认知在不少场合引导着国家的外交决策。目前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大国之间,在相互理解和相互认知方面还有不少误区。在媒体上,在有大众政治参与的场合,比较容易出现情绪化的认知状态。而在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中,在对他者的认知方面,虽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认知水平总体在上升。  相似文献   

12.
13.
冷战结束后,中美俄日四国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合作是四边关系的主流。在经济领 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地区安全领域,四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广泛、深入。而且,随着经济因素 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非传统安全威胁越来越严重,四国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具有 战略性。然而,在军事安全和意识形态这两个领域,美日和中俄之间的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对 抗性,战略互信难以建立,冷战格局的影子时隐时现。四国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 势在相当长时间内只能维持“冷和平”状态。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的15年中,美国与印尼的军事合作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中断到恢复、不断升温。现实主义的权力观根据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国家利益的侧重点也会变化这一视角进行解读。建构主义认为,观念会影响身份的建构,美国与印尼观念的变化对它们身份和军事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印(尼)军事合作关系的恢复和升温,对东南亚地区安全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与美国—印尼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美国一印尼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反反复复.其原因非常复杂,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东南亚战略①.冷战结束初期,由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实行"选择性介入"的战略,美国一印尼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双边政治关系则相对平稳;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在东南亚开始践行其"民主扩展"战略,致使美国一印尼双边政治关系"荆棘丛生",而经济关系则"陷入低迷";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开始积极构建"反恐联盟",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再度"升温",双边经贸关系趋于"回暖".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15日,韩国国防部政策室室长林官彬和俄罗斯国防部国际合作次官阿纳托利·安托诺夫在俄罗斯进行了两国间首次国防战略对话,标志着双方军事关系已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加强地区安全合作、构建地区安全机制等方面发展。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俄罗斯同韩国深化双边军事关系不仅对当事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将直接关系到本地区的安全态势及力量对比。一、冷战后双边军事关系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7.
印度位居南亚,巴西坐落于南美,两国相距1.4万公里,这一距离在冷战期间曾大大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但冷战后,两国关系已不再受距离的严重束缚,获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印度和巴西都是各自地区内主导性国家,也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两国关系的不断升温不仅对各自地区,也对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韩献栋 《和平与发展》2023,(6):56-81+156-157
大国竞争既不是当今时代的底色,也不是大国关系的全部。当前大国之间的竞争虽有所加剧,但与过去不同,很难以纯粹竞争的形态展开。全球化发展所形成的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全球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需求使得大国关系既存在竞争更需要互动与合作。值得关注的是大国关系对地区格局的形成及其特征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可决定一个地区力量格局的基本架构,而地区国家因国内政治因素所导致的政策变化也有可能会改变彼此间的关系组合,从而使地区形势更趋复杂化。东北亚地区大国聚集、同盟关系交错,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在产业上的高度依存、朝韩关系的特殊性、韩国国内政治分化,再加上在该地区有广泛利益的美国不断强化与盟国日本、韩国的三边军事合作等因素都将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走向,并对亚洲乃至世界战略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之外,都生存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是一个国家对国家利益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一定时期特定的外部环境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一个国家既无力改变也不能选择。国家惟一能选择的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对国家利益进行准确判断,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冷战后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使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重新评估各自国家在对方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签定了《建立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