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明涛 《人大研究》2008,(12):16-18
本文所谓选举制度,专指有关选举国家代议机关组成人员的制度。选举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特别是人大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完善是中国宪政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选举制度先是由政党(国家)主导,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过渡到国家和社会上下联动发展的模式,通过渐进式、迂回式的改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纵观30年的发展,选举制度通过完善制度在代表性与功能性之间寻求平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要求,促进了执政为民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从今年下半年起,新一轮换届选举又将开始,大选之前回顾和总结历次选举的经验十分必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党中央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完善民主选举制度高度重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国民主选举制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和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两个方面。但是,选举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显然不能止步于此。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熟,社会上要求发展民主政治、完善选举制度的愿望和动因越来越强烈,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自发的探索和创新,由此…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必将推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而政治系统的改革、完善和发展,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基本满足社会成员的心理期望。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实证分析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评价、体系取向、政策关注等方面的政治心态,并以此为理论逻辑基础,提出发展民主政治的首要步骤是完善人大代表选举,政治发展的关注焦点是建立长效的防腐败机制制度,政治发展更为迫切的任务是加强法制建设,政治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完善干部选拔和监督制度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的一般路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新思路,要求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这一主张为党内民主发展拓宽了制度创新的空间,使竞争性选举成为可能,并成为党内民主较为恰当的突破口。竞争性选举是民主的普适性原则,是判断民主的一个标准。推行竞争性选举的意义是使党内民主从选拔政治转变为选举政治,革新和厘清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以此来推进党内民主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与人大选举制度王宗礼市场经济与现代民主政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变革中,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也为我们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一、只有建立市场经济,才能真...  相似文献   

6.
桂春丽 《今日民族》2009,(10):51-52
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是国家选举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基石。随着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本身存在的政策空白导致的选举问题越来越凸显,在一部分地方,宗族势力影响并掌控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广大村民的民主权利,限制了基层民主政治的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选举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大论断,发展人民民主首要的是完善选举制度,发展选举民主,因为以选举制度为基础的人大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发展选举民主,进一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8.
2007年7月20—21日,由复旦大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中心、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系”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组联合举办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选举与协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结合选举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主要就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实现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技术路线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人大知识     
<正>选举法几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完善,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是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986年12月六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0.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第五次修改,新选举法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对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选举制度。2011年,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将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这次选举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  相似文献   

11.
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实践,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实现民主的选举,确保选举的民主价值,有赖于法治的规制,有赖于与法治的互动与均衡。在选举制度的发展谱系当中,存在动员型选举、法制型选举与法治型选举等形态,其中,法治型选举是理想形态的选举。所谓法治型选举,就是用法律制度来规范选举程序,强调严密的选举程序和科学的选举技术,尽量排除人治因素的影响而确保选举之民主价值的选举模式。迈向法治型选举,有其现实逻辑及推动力量,是我国选举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是中国民主政治演变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民主逻辑和制度逻辑的高度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治理优势体现在:决策合法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民主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和治理稳定性与参与性相协调。进一步促进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对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新要求,既需要在现有制度存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还需要以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协同发展治理机制和培育协同发展治理精神,推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民主总是有着很高的期许,但现实总是与我们的期待有距离。中国政治发展渐进性的特点,使我们置身其间有时都忽略了其深刻变化。但如果以30年为时间坐标观察,我们会惊人地发现,中国民主政治包括选举制度已有了巨大的飞跃,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有了空前的拓展,而人们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的愿望也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烈。然而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4.
发展市场经济与完善地方选举制度刘今定从研究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与内在属性入手,研究应该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选举原则,以及如何完善这些原则,以适应现代民主进程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反映市场经济选择、竞争和开放性质的我国...  相似文献   

15.
要高度关注公推直选后的制度跟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推直选符合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方向,体现了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对于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选举制度是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石。300多年来,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成长和发展,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日益规范化。发展到今天,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选举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法制化水平,从选举机构、议会规模、选区划分、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到正式投票、选举监督等,  相似文献   

17.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是中国民主政治演变与发展的历史逻辑、民主逻辑和制度逻辑的高度统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色,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治理优势体现在:决策合法性与科学性相统一、民主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和治理稳定性与参与性相协调。进一步促进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对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新要求,既需要在现有制度存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还需要以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协同发展治理机制和培育协同发展治理精神,推动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协同发展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美国华人的政治参与程度越来越高,而华人参与其中的重要的“游戏规则”——美国政治制度——宪政制度、选举制度、政党政治体制,以及选举过程中和非选举政治过程中的惯例都为华人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政治参与行为:如选民投票、竞选、助选等选举参与和个人或团体接触和游说、游行示威、抗议等非选举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与发挥的平台,但另一方面,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以及华人政治参与经验的缺乏,也带来不少障碍。如果华人能不断地学习和运用这个“游戏规则”,相信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制度的日渐完善,是观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重要窗口。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这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  相似文献   

20.
30年乃至50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表明,民主的理想和民主的现实还是有区别的。民主政治建设不仅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要受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状况和国际环境的制约。30年乃至50年选举制度的曲折发展也充分印证,虽然选举制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也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发展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社会和政治状况对其影响更直接,也更强烈。选举制度和实践发展出现波折、停滞或徘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