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哈特"法律规则说"的提出是继承了边沁、奥斯丁等人分析实证主义传统,坚持法律与道德两分的"分离命题".他也受到奥斯汀和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将日常语言哲学引入法学领域,并且吸收哲学中的解释学方法.至此为"法律规则说"的建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鉴于该学说的哲学立场对于研究哈特法律思想以及挖掘学说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均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意义,因此主要探析其理论建构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医患关系在理论上被视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相关的法律制度也基本上是按照"民事法律关系说"所设计的。虽然医患关系部分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但是医患关系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存在本质的差别。当前,秉承该学说的医疗诉讼模式已经充分暴露了"民事法律关系说"的理论缺陷,我们需要重新对医患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当前的医疗诉讼模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张潇剑 《法学家》2004,(2):152-160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冲突法理论与实务陷于僵化--缺乏可预见性的两难困境之时,美国冲突法学家利弗拉尔教授提出了他的法律选择理论--"影响法律选择五点考虑".本文对这一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深入分析了该学说的丰富内涵,并对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学说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同时肯定了利弗拉尔理论在法律适用领域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雷磊 《法学研究》2013,(1):66-86
中国学界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主题上经历了数次范式转换,目前的代表性学说为"新三要素说"。这一学说的形成有其层层相因的发展脉络和合理性,但在理论上存在着重大缺陷,根本原因在于误识了逻辑结构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逻辑结构的性质。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学说属于法认识论,它要解决的是法律规则的形式、静态构成及其句法功能问题。新二要素说主张法律规则由构成要件和法律后果构成,满足了逻辑学说的基本标准,解决了过往理论的缺陷,实现了与法律推理的模式相衔接这一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国际人道法的定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学界对“国际人道法”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但其法律概念和特征都应当是一致的。狭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片面地强调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的区别 ,并将它作为单独的法律体系 ;而广义的国际人道法学说 ,则把国际人道法与战争法融为一体 ;两种学说都有理论缺陷。国际人道法是战争法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与战争法的关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桑杰 《法学杂志》2006,27(5):77-78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立法体制、民法理论和立法指导思想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因此,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需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律制度进行重构,使其得以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行政法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这些年来,行政法学获得了长足发展,为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要进一步发展行政法学,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是行政法学理论与行政实践的关系没有理顺.行政法学理论与行政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也就是通常说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相似文献   

9.
侯顺 《中国律师》2015,(2):75-76
一、与缺陷产品责任相关的几个概念缺陷产品,就是存在一定缺陷,造成或者足以造成使用者或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产品,又可称之为问题产品。"缺陷"是界定产品责任最关键的问题,"产品必须存在缺陷"是缺陷产品责任构成不可缺少的要件。缺陷的种类一般包括制造缺陷、设计缺陷、警示缺陷等。虽然各国法律或公约对产品缺陷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以安全性为着眼点,认为产品缺陷是指产品欠缺"安全性"或者具存"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法中,产品缺陷主要可分为产品制造缺陷、产品设计缺陷与产品警示缺陷。其中,产品设计缺陷是三种缺陷类型中最复杂的一种。在布莱克法律词典里,设计缺陷被定义为产品带来的可预见的伤害的风险可以通过一个更为合理的替代设计予以减少或者避免,而未采用这样的设计使产品不具有合理的安全,该产品则存在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11.
Another specter is wandering the world—"antiglobalism." The sacred persecution of the specter has united liberals and fascists, adherents of worldwide globalization and diehard nationalists, anticommunists and orthodox Stalinists. When "antiglobalists" are mentioned, even reputabl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no aversion to slander and misinformation. The ordinary person anticipates new "tricks" from the "antiglobalists" with fear, but also with curiosity.  相似文献   

12.
张星 《行政与法》2011,(3):18-22
政治话语的变迁透视着政治丈明的转型.在寻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理论和实践中,"人民"、"群众"概念覆盖了"公民"概念,成为政治话语中的核心概念;而改革开放以来,"公民"概念逐步"回归"并成为时下流行的专业术语.在走向权利的时代,"公民"的回归势在必行也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13.
14.
“调解可能性”之学理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坚持调解原则。法院调解是一种“柔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尊重当事人之间的合意,鼓励纠纷当事人选择以各方均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从而提高当事人对纠纷处理过程与结果的信赖度、信服度与接纳度,由此消解当事人之间业已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论立案与侦查的关系——关于初查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思平 《政法学刊》2001,18(6):48-49
我国侦查部门一直以来是采用先立案后侦查的提起侦查方式。然而,执法实践证明,一切侦查活动都必须在立案之后才能进行是不可能的。立案不能作为提起侦查的条件,提起侦查的条件应概括为侦查主体获得犯罪线索之后,只要认为有可能存在犯罪事实时,就可以提起侦查。立案则可以在侦查的任何一个阶段,它标志着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研究始于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有不同的角度.从科学属性来分析,鉴定是以科学技术为生命,"终局鉴定"的提出是对其性质的模糊与误解;而从诉讼理念来审视,又亟需整合鉴定资源,构建"终局鉴定"来定纷止争.笔者以此角度阐述终局鉴定的特征以及构建的必要性,然后从鉴定专家的认证与出庭、鉴定实验室的评估与认可、司法鉴定程序与方法的标准化等方面对终局鉴定构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20.
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术的价值在于独立,学术的走向在于不人云亦云,而是发他人所不发。德国民法上的请求权乃德国民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对我国民法学界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如今采用请求权概念用以论说的文章已越来越多。但请求权从何而来,内涵如何?国内民法学者用力用心探讨者并不多。金可可之文虽然题不惊人,但题中之义颇有探讨价值,属基础性理论问题之研究,有利于将此项权利的研究引向深入,或可澄清有关不甚明朗的问题,是现在国内民法学界应有但少有的研究文字。文章没有阔论其他,笔墨集中,资料运用亦较为谨慎。固属初步探究,但有心人自可取其可以资用之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